旧巷斜阳
作者:刘云若
最福鸳鸯天荒寻佳迹,有情离别旧巷剩斜阳。贫苦女璞纛,为冀潘亩夹桶一双幼子,以欢天喜地做了女招待。邂逅王小二,日久生情,但却陷入情义两难之境地。随盾,膏夫独出走,情人忍痛离别,璞王更是陷于地狱般的生活“轮回”沦落风坐,痛失爱乎,虽与王小二煮逢,但终难R首……生活所赐,惟有孤!一部20世纪社会言情小说的巅峰之作。一个被誉为“五百年来无此奇”的“文坛怪杰”(沙大风语),“造指之深,远在张恨水之上”(郑振铎语),其人抱不世之才华,“应与兰陵笑笑生、曹雪芹相颉”其小说中之社会,“牛渚燃犀,无幽不见”,其人物“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目前”,其情节“无不波澜起伏,意趣横生”,真可谓“腕有鬼而笔有神”。
章节列表
升序↑- 作序
- 第一回 衣锦人归风声动闾里 还珠曲唱梦影落繁华
- 第二回 小楼花月夜叱燕嗔莺 大道战争场拗莲捣麝
- 第三回 碧巷骋双车香尘迷路 红楼窥半面止水生波
- 第四回 转怨即为恩难为人面 将离翻乍合莫问骊歌
- 第五回 一唱荒鸡覆巢悲燕子 重寻故辙薄命认桃花
- 第六回 花终坠溷北里别幽明 絮已沾泥东风还上下
- 第七回 市井畸人买春挥涕泪 烟花恶蠹争霸战玄黄
- 第八回 魔窟幻沧桑蛾眉历劫 羊车追落絮鸿爪留泥
- 第九回 乔木故家赤凤调飞燕 好春疑梦梨花聘海棠
- 第十回 隔水撷芙蓉东风有意 登仙伴鸡犬中馈无心
- 第十一回 白发见花羞掌珠暗寄 青楼回梦冷玉笛初闻
- 第十二回 柳暗花明云端排雁阵 蛛丝马迹山外送琴声
- 第十三回 陋巷问残花凄凉夜话 高轩遇大户邂逅交期
- 第十四回 肝胆出风尘蛾眉脱劫 姻缘怀故剑侠骨盟心
- 第十五回 月来云破恩冤了一生 水断刀抽功罪疑千古
- 第十六回 飞鸟有高心狂风吹落 全牛无近目妙绪偷传
- 第十七回 得失幻须臾拾金不昧 去来成往事倚玉难期
- 第十八回 人面依稀旧曲翻新怨 花开造次小白间长红
- 第十九回 转绿回黄旧盟圆墓上 看朱成碧别调起琴边
- 第二十回 无风起絮历乱舞春烟 止水流花徘徊疑月影
- 第二十一回 薄情挥痛泪怨转成恩 至性幻痴心星恩替月
- 第二十二回 白发心孤殷勤寄怜女 红鸾星动宛转赋宜家
- 第二十三回 老妓脱风尘繁华一梦 新人投水月绮绪三生
- 第二十四回 空原是色明镜照鸳鸯 梦也能真锦衾收涕泪
- 第二十五回 黄衫义重一拜岂酬恩 白水风高万言难却聘
- 第二十六回 烽火警良宵弦僵锦瑟 残雪思旧岫泪洒红丝
- 第二十七回 重逢冤业得宝漫成歌 绝念音尘寻芳宁有意
- 第二十八回 悔过知非佳人敦琴瑟 杀机肇祸君子远庖厨
- 第二十九回 回首百年身天刑有赦 樱心终世恨尘梦难醒
- 第三十回 无福鸳鸯天荒寻住迹 有情离别旧巷剩斜阳
刘云若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浮士德
德国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剧。这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巨著于1832年发表,它耗尽作者一生的心血,是歌德一生思想的总结,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300年间进步思想文化的总结,它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声誉。故事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经作者再创造的浮士德成为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浮士德与魔鬼签约:魔鬼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只要他一表示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全剧分5个阶段:书斋生活,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爱情生活,反映了德国当时封建压迫的现实,同时说明个人幸福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政治生活,描写了宫庭的丑恶和黑暗,从而否定了建功立业的封建理想;追求古典美的失败,说明古典美只属于它自己的时代。以上4个阶段,浮士德不断追求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改造大自然的事业中得到了智慧的结论,但浮士德旋即死去。作者没有让他的灵魂下地狱,而让它进了天堂。浮士德不断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先进分子探求真理的道路。魔鬼的形象有深刻的意义,它代表虚无主义和恶势力,但无论它怎样引诱浮士德作恶和阻止他向上,最终还是失败了。浮士德与魔鬼的形象相辅相承,体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积的辩证关系。这部诗剧内容博大精深、构思宏伟。
徐渡渔先生医案
医案,一卷。初刊于1924年。徐渡渔生平履历不详。本书为徐氏临诊医案集,由吴县张元瑞录、绍兴裘吉生校。全书分为温、疟、痢、杂证四类,其中温病分春温、夏暑、伏暑、冬温;疟病分暑风疟、暑湿疟、湿温疟、三阴证、伏署疟等;痢证分暑湿夹滞、休息痢、脾肾两虚下利、湿热痢等;杂证中有遗泄、病证、情志病、淋浊、便血、咯血、久嗽、痰饮等病证。徐氏治温病注重清解透泄;治疟病重视和解。扶正达邪;治痢常用升清降浊之法;治杂证强调纠正脏腑阴阳之偏胜偏衰。具体治法每宗前贤,案语简明,立法严谨。
元皇大道真君救劫宝经
又名《文帝救劫宝经》或《救劫宝章》,汇辑了文昌“救劫”或“挽劫”的经文。该经同样收入了《道藏辑要》,这一经本的源头尚不明确,但康熙时期的文献,已经提到此经,因此可以大致断定是17世纪中期的文书。该经有些内容,直接引自另一种重要的文昌经卷《文昌帝君阴骘文》,因而其成书时间,可能就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刊行后不久。
周书
中国西魏、北周史。令狐德棻等撰。原书至北宋时已残缺,今本为宋仁宗时林希,王安国采取《北史》等书补缀而成。最早传本为“三朝本”,通行本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纳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令狐德棻(583—666),唐代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历任丞相府记室、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秘书少监、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等官。曾参加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晋书》、《唐律令》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本书共50卷,记事起自东西魏分裂,止于杨坚代周,共48年间的历史。全书由纪传两部分组成。卷1至卷8为帝纪;卷9至卷50为列传。本书主要取材于西魏史官柳创的史书及隋代牛弘的国史。叙事考订较为草率。但因唐以前记述此段历史的史籍均未传下来,故稍后的《北史》对西魏、北齐的记述基本由此书删补而成。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发展及其上层内讧的有关情况。在一些纪传中保存了诸如府兵制、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庄田及以庸代役和各族起义等方面的片断资料。增加了《梁书》所没有的一些人物传纪、诏令等史料。全书内容简繁得当,文笔简劲,形式也较正齐。
尚书句解
十三卷。元朱祖义(生卒年不详)撰。祖义字子由,江西庐陵(今吉安县)人。仕履及事迹均不详。祖义于六经都有句解,均已亡佚。元代科举考试,《尚书》用古注疏与蔡沈《书集传》,蔡《传》简易,古注疏繁难,其后蔡《传》独立学官,而古注疏弃置不用。祖义此书专为启迪幼学而作,其说解以蔡《传》为宗,不复考证古注疏,训诂名物亦很少援据他书。此书随文注释,浅显易懂,便于初学。是元代较好的一种《尚书》通俗读本。现存《通志堂经解》本。
金刚经中道了义疏
北平法界学院慈舟述,此经三十二分,大概多显人空、法空、而不住有。唯第二十七分,显空空,而不住空。三空空已,翻成空有不碍之中道,而亦不住。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亦不离彼此中流,常度众生。我佛即体之般若妙用,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