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作者:张资平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张资平著。发表于1921年《创造季刊》创刊号。写一个旅日华侨与日妇所生的混血儿秋儿的悲惨遭遇。秋儿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带着女儿嫁给村中的一个老牧师。因不堪后父虐待,秋儿离家出走,在东京郊外某工厂当女工时被理事奸污,后沦为妓女。不久,又受留日学生H的欺骗,同居一月即遭抛弃。那时她已被警署注意,不能再继续卖淫,只得在寂寞的渔村里时刻怅惘地思慕着她出生的祖国。秋儿心地纯正、善良,对恋人一片痴心。作者通过她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国的情思。

猜你喜欢的书

述煮茶泉品

述煮茶泉品

宋代茶文。叶清臣撰,这不能算是一种茶书,只是一篇茶文。叶清臣,北宋名臣,苏州人。不仅是著述颇富的学者,还是甚有建树的经济学家。景祐三年(1036),他上请弛茶禁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促成了嘉祐四年(1059)的茶法通商。其文篇名为《述煮茶泉品》,是关于品水鉴泉的文字。《说郛》收入时,作为一种茶书,这是不合体例的,又误题书名为《述煮茶小品》,应据作者自述:“凡《泉品》二十,列于右幅”而厘正。

证道歌

证道歌

证道歌,北宋道士左掌子撰。宋《四库缺书目》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此书一卷。《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则着录作「左掌子道证一卷」。现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有七绝诗十五首,分别咏述内丹之灵药、火候、金花黄芽、黑铅白汞、赤龙金虎等。篇首有短序,论内丹之要。其说大略谓求仙须先明真一,真一即道,亦即人身之元炁。炁乃人母,亦为众仙之母,备在人身,不用外求。身外之丹药木石等,皆非炼丹成仙之真药。

包待制智赚灰栏记

包待制智赚灰栏记

全名《包待制智勘灰栏记》。杂剧剧本。元李潜夫著。清《曲海总目提要》说:“亦龙图公案之一。其事有无不可考。决疑断狱,颇得情理,足为吏治之助。”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说:“剧中的事迹固然是断狱剧有趣的题材,结构也做得很致密,但其曲词平实无味,不足动人。如象第三折海棠在大雪中被押送开封府的那一场,把它和《潇湘雨》的雨中解送翠鸾那一场加以比较,便觉得颇有逊色。”此剧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表现了包公断案过程中高超的智慧和严肃态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品情节曲折紧凑,高潮又安排在第四折,使作品曲尽意远,余味无穷。剧写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的正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毒杀亲夫,反诬海棠;为谋夺家产,又强称海棠之子为己生。屈打成招,海棠被判死罪。后包拯推详案情,知有冤弊,便用“灰栏计”,判明海棠为孩子的生身母,昭雪了她的冤枉;并审出马妻与奸夫合谋的杀人罪,给予严惩。本剧构思新颖,情节曲折,戏剧性很强。在内容上,它突出了包公明断是非的智慧。

春芜记

春芜记

传奇剧本。明王錂作。二卷二十九出。叙战国时楚人宋玉,沉抑未显。一日,与东邻相国之女季清吴相遇,一见钟情。经清吴侍女秋英牵线,二人相会,清吴赠春芜罗帕为证。宋玉西邻住着大夫登徒履,垂涎清吴美色,遭到拒绝,便怀恨在心,阻挠宋玉与清吴相会。宋玉友荆生仗义打伤登徒子。时楚襄王游云梦台、望高唐观,欲寻高才作赋以纪盛况。宋玉作《高唐》、《神女》,得授上大夫职。登徒子诋毁宋玉好色,襄王查明实情后,革去登徒子官职,并亲为宋玉和清吴主婚。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杜撰。有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六十种曲》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前者影印。

谛义证得经

谛义证得经

亦译《入谛义经》。印度耆那教经典。作者*乌玛斯伐蒂。全书共10章339节。全面系统地阐明耆那教的基本教义和学说,包括伦理观、逻辑学、心理学、宇宙结构学和本体论,是最优秀的概论性代表作。得到白衣, 天衣两派教徒的共同承认。各章内容:(1)正见,正智、正行是为解脱道,正见即是对七谛义的信仰,包括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正智有五种,即感官智、圣典智、直观智、他心智、完全智,此由直接和间接所得。(2)命有两种:轮回者和解脱者。轮回者分动者和不动者,不动者是地、水、植物,动者是火、风和具有2个以上根者。(3)宇宙之结构:立于水、风和虚空之上的是7层大地;大地中心为赡部洲;四面环以大海;赡部洲内部有6座大山, 将大洲分为7个区域。(4)诸天与神、人的产生过程。(5)非命由法、非法、虚空和补特伽罗组成,并分别阐明4个范畴的内涵。(6)业与漏、缚、遮的关系,善恶的内涵。(7)出家与在家信徒应修的禁戒。(8)业的种类。(9)对漏的控制方法。(10)总述解脱的获得。此后悉檀舍那·迪伐迦罗(Siddhasena Divakara)对此经加以注释, 同样得到两派信徒的承认。该经有英、德、日等文字多种译本。

弘道广显三昧经

弘道广显三昧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得普智心品第一,佛游鹫山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萨俱。阿耨达龙王问法。清净道品第二,道无习品第三,请如来品第四,请入龙宫半月。无欲行品第五,信值法品第六,转法轮品第七,决诸疑难品第八,文殊与诸菩萨从下方来,与迦叶议论,次与龙王说观如来义。不起法忍品第九,龙王问,文殊答。众要法品第十,受封拜品第十一,授龙王大菩提记。嘱累法藏品第十二,灵山重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