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见偶录

作者:朱象贤
闻见偶录

《闻见偶录》是清代朱象贤撰写的笔记。书中主要记各地风物及异闻琐事,其中不少故事颇具小说趣味。志怪如“智毙狐妖”条,写某少府不信邪,夜过旅店时执意住进闹妖之宅,并智捉妖狐。另如“蒋长妊鬼”等条也写得较为精彩。书中还有些公案故事。如“义狗”条,记一过客从一屠户手中买下一行将戮之犬。屠户见财起意,杀死过客,掠其财而去。此狗助官找到屠户。案情遂白。另如“串月”,记吴俗八月十八看串月画船,从中可见吴地民俗风情等。

章节列表

升序↑

朱象贤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夜雨秋灯录

夜雨秋灯录

文言小说集。清宣鼎撰。三集,十二卷。鼎字瘦梅,安徽天长人,清末小说家。兼工书画,做过幕僚,终生不仕,曾寓沪卖画为生。著有《粉锋图咏》、《返魂香传奇》等。作者有感于晚清社会腐败,受《聊斋志异》影响而成此编。成书于光绪年间,收文一百一十三篇,约二十万字。多写奇闻异事,揭露清季腐败现象。叙事委婉,辞采富赡,艺术上有可取之处。名篇有《麻疯女邱丽云》、《卓二娘》等篇。《笔记小说大观》提要谓其宗旨“不外劝善惩淫,绮而不妖,质而不俚,趣味浓郁,辞事新鲜,洵可上匹柳泉(《聊斋》作者蒲松龄),近侪遁叟(《后聊斋志异图说》作者王韬)。”概括出此书内容要旨及艺术成就。鲁迅亦以此编与王韬书比并,谓其笔致为“聊斋一流。”有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大一统书局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八五年岳麓书社铅印本,一九八六年齐鲁书社《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本。

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晚唐裴铏有小说专集,题为《传奇》,宋以后人遂以“传奇”概称唐人小说。唐代传奇的兴盛和发展,首先是由于城市经济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产生了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引起了唐代文人写作传奇的兴趣。其次,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代传奇从唐代变文、俗赋、话本、词文等通俗文学样式中,吸取了素材和手法;还借鉴了史传文学、古文、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的传统,形成了诗歌与散文结合,抒情与叙事结合.

异域录

异域录

我国第一部介绍蒙、俄地理历史之专著。二卷。清图理琛撰。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满汉文合璧。阿颜觉罗·图理琛(1667~1740),字瑶圃,满洲正黄旗人。作者曾于康熙五十一年奉命出使当时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于康熙五十四年回京复命,他将一路所经山川道路及见闻述诸文字。本书影响较广,已被译成英、法、德、俄4种文字。《异域录》为有关蒙古、俄罗斯、土尔扈特等地的地理著作。它以地域为纲附见时日,记载各地的地理、山川、水文、生物、道路、村落、物产、器用、气候、风俗等情况。全书以地为篇,满文本前有序,汉文本前后有叙。书中不仅记载了大地区的概貌,如俄罗斯,更多叙述各小地区的综合地理状况,如柏海儿湖(贝加尔湖)等。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林纾译,《伊索寓言》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中国正值春秋时期。它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明末时期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近代翻译家林纾首次将其译为“伊索寓言”,由此沿用至今。林译本中的每篇寓言都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故事情节,第二部分为故事寓意,第三部分则是林纾根据寓言内容额外添加的评论或感慨,以“畏庐曰”的形式独立出现在篇末。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均源自其英文底本,林纾的翻译也较为忠实,并未大行改动,只是由文言文译出,古风颇盛,却也不失简练。第三部分另起段落,用较小字号与前两部分区分开,其内容虽然也由故事引申而来,却与第二部分的寓意有所区别。英文底本中原有的寓意多是以道德说教为主,揭示人性弱点,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林纾自行添加的“畏庐曰”却是根据政治时事、结合社会问题抒发其忧国忧民、自强御敌的感慨,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时代特色,这种“借题发挥”是林译《伊索寓言》的最大特色。

诗序

诗序

《毛诗序》的简称,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前面,解释各篇主题的是“小序”,往往牵强附会,曲解诗意。在《毛诗》首篇《关雎》的“小序”后面有一大段概论全部《诗经》的文字,叫做“大序”(据《正义》说明,应从“风,风也,教也”句开始)。《大序》比较系统地宣扬了儒家的文艺观点,十分重视《诗》的社会教育作用,把它当作“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也有人把每篇《诗序》的第一句叫做“小序”,第二句以下叫做“大序”。“诗序”作于何人?众说纷纭。有认为《大序》《小序》都是子夏作的(王肃、孔颖达),有认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的(沈重),有认为孔子作的(王得臣),有认为诗人自作的(王安石),有认为毛公门人作的(曹粹中),还有认为国史作的(程颐)。又《后汉书·儒林传》:“卫宏,字敬仲,从谢曼卿受诗,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据此,宋以来研究者大都认为《诗序》是卫宏所作。但有的学者认为卫宏所作不是现在的《诗序》。章太炎说:“卫宏先康成仅百年,如《小序》果为宏作,康成不容不知。由今思之,殆宏别为《毛诗序》,不与此同,而不传于世耳。”因此,《诗序》的作者究竟是谁,现在还没有可靠的结论。

清净道论

清净道论

巴利名Visuddhim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译成中文出版。全书计二十三品,系统地阐释上座部之教义,其组织次序与内容类似解脱道论,中亦杂有论驳该书之见解。本论依戒、定、慧之顺序叙述。一、二品论戒;三至十三品论定,并详析一系列之修习方法;十四至二十三品论慧,其中十四至十七品主述五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外,并概述无常、苦、无我之三相等。书之前后有造论因缘之叙述,及以戒、定、慧三学达到清净涅槃道之结语。本书乃南传佛教最高权威之论书,其百科全书式之内容,堪与上座有部之大毗婆沙论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