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衣

作者:潇湘迷津渡者
锦绣衣

清代拟话本小说集。无名氏撰;题“潇湘迷津渡者编次”,“西陵醉花驿使、吴山热肠樵叟细评”。今此书仅存残篇。卷首题“纸上春台第三戏新小说锦绣衣第一戏”,可知全书当为3篇。《纸上春台》一书在日本的《舶载书目》中著录,题“新小说纸上春台第三献目录”,凡6篇:一、《换嫁衣》;二、《倒鸾凤》;三、《移绣谱》;四、《错鸳鸯》;五、《十二峰》;六、《锦香亭》。一件衣物竟能激起轩然大波:家破人亡,引出奇情百出,匪夷所思,演绎男女悲欢。有奇遇而后有艳遇,攀名花更要折野花,香泽尤在,鬓影绰然,皆属妄情少年。

潇湘迷津渡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我们如何思维

我们如何思维

本书通过对独立发现问题、考察事实、推理联想、检验假设和形成自身观点等过程的阐述,并辅以大量实例,深度解析了思维的过程、本质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等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提供了思维训练的一系列步骤,包括逻辑推理、系统性推论和试证、实例验证等,被称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奠基之作。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一本代表作,有助于我们对思维有一个全新而正确的认识,突破本能的禁锢,跳出思维舒适区,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并最终提升实践活动中的效能。

密庵集

密庵集

八卷。明谢肃撰。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明史艺文志》、集竑 《国史经籍志》、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俱载谢肃有《密庵集》十卷。而传本久稀,藏书家罕著于录。惟《永乐大典》中所收谢肃 《密庵集》八卷。其时谢肃没未久,而姚广寿等已录其遗集,与古人同列,知当时即重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谢肃初谒贡师泰于吴山仰高亭,时贡方奉诏漕闽广粟,当泛舟大海,因与同载至海昌,留居州北,执经问难。凡一诗之出,一文之就,折衷论议,必当于理乃己。谢肃之学问渊源,实出师泰。集中 《题天风海涛亭诗序》云:“用先师尚书贡公玩斋所咏诗一句为起,以仰止于公。又《师泰遗集》亦谢肃所刊行。均惓惓不忘其本。故所作古文词、格律具有法程。其在淮州寄人一诗,载所与同征修礼书者有张绅、杨翮等十人之名,为《明史·礼志》所未及。又《送行人蔡天英颁琉球周王印宝一诗》。考之《明史·外国传》,但有赐中山、山南、山北三王镀金银印一事,而不言曾遣行人。凡此之类,于考史尤有所裨益。故采掇编次,厘为八卷。戴良 《序》说: “密庵五言古,则本之魏,歌行则遵李、杜,近体则祖少陵。他若山川之离合,土地之沿革,人物之废兴,可以正史策之讹谬补志之缺略,纪行之诗,可谓盛矣”。现有 《永乐大典》本存世。

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

文言短篇小说集。二十卷。清初张潮编辑。自叙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虞初新志》书首有编者“自叙”、“凡例”,书后有“总跋”,书中对每篇作品均有编者评语附后。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文。”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人类似传奇的短篇文言小说。其中大抵真人真事,而不是虚构成篇。如魏禧的《姜贞毅先生传》、王思任的《徐霞客传》、吴伟业的《柳敬亭传》都实有其人其事。侯方域的《郭老仆墓志铭》也是真实记载。张潮自叙谓:“其事多近代也,其文多时贤也,事奇而核,文隽而工,写照传神,仿摹毕肖。”其中确实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书中题材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和不寻常的人和事。如王士禛的《剑侠传》、彭士望的《九牛坝观觝戏记》等,使人“读之无端而喜,无端而愕,无端而欲歌、欲泣,诚得其真,而非反得其似也。”颇能引人入胜。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卷前有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御制序。序称洪恩灵济真君乃五代南唐国江王徐知証、饶王徐知谔,兄弟二人因护国救民有功而受封真君之号。明成祖曾于病中祈祷二真君佑护,故敕令刊印此经以广流传。经文为元始天尊说因缘业报,劝导众生修持忠孝仁义之德,焚香礼念洪恩真君,如此则内可以增福延年,外可以消灾度厄,上可使祖先魂神超度,下可使家宅眷属安宁。

后红楼梦

后红楼梦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 30回。无名氏伪托曹雪芹撰。卷首有“逍遥子漫题”的序,称“同人相传雪芹尚有《后红楼梦》三十卷。”“顷白云外史、散花居士竟访得原稿,并无缺残”。序后又有“白云外史”和“散花居士”的题词。该书是第一部《红楼梦》续书,有嘉庆年间坊刻本,中有图赞共60叶。宝玉迷途知返,仍痴念黛玉。黛玉看破世态炎凉,整日参禅论道,拒与宝玉相见。黛玉表兄林良玉胸有大志,闭门苦读,乡试中榜,家事日兴。宝玉误为黛玉出阁,病愈重,几欲殆。贾复向林家提亲。黛玉梦中游太虚幻境,阅今世前生,心意始有回转。宝黛婚后,黛玉整顿家事,定家法,立规矩,恩威并举,颇有果效。后宝玉中进士,诗文得上赏识,得授侍读学士。时惜春入宫,得封仲妃。贾政官至工部尚书,因黛玉见解精当,视为知己。仲妃省亲,贾府遵术士张梅隐之言,勤俭操持而礼数周到。贾家日益兴旺,宝、黛、钗亦融洽,隔阂不再。

原诗

原诗

诗论著作。清叶燮著。四卷。旨在推究诗之本源,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分内、外二篇,内篇“标宗旨”,外篇“肆博辨”,体系严整。论诗首倡源流正变、沿革因创之说,认为诗歌的发展是由源及流,由本及末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反对执源而遗流或得流而弃源的片面行为,把沿革因创的辩证统一,看作是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还认为时有正变,而“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诗歌发展的大势是“踵事增华”,“因时递变”。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复古拟古的风尚。其次,就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出了理、事、情和才、胆、识、力之说。理、事、情概括了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才、胆、识、力则综合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的才能、胆量、见识和笔力,四者之中,尤以“识”为主。所论高屋建瓴,自具系统,识见远远突过前人。此外,还把诗人之“胸襟”视为“诗之基”;又认为诗无定法,以克肖自然为法,以及对艺术思维中的虚实相成、有无互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的认识等,都是深中肯綮之论,部分地揭示了创作的本质规律,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继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之后,最具系统性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因其未能摆脱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因而也就无法把其初露端倪的艺术辩证法贯彻到底。在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也往往忽视社会生活诸因素的影响,此为历史局限性所在。有《己畦集》本、《清诗话》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霍松林校注本(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