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影
作者:孙了红猜你喜欢的书
长夏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10月初版,列入“文艺小丛书”。作品以第一人称手法,描写一个痛感孤独、渴求人间同情与温暖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穷得连出门的车费也没有的知识青年,悲苦的生活使他渴求得到人间的爱。住在西城的大姐和六姐,一个是寡妇,一个是有夫之妇,但都缺少“爱”。“为了收割爱的谷子”,“我”就经常前往她俩住处。在长久的接触中,大姐处处流露出“爱我”的言行,但我感到“大姐的爱我”是“累赘”,因为“我不要太太,所要的只是浪漫的情人”,所以我无法“爱我所不能爱”的大姐,只能同情和怜悯大姐。而六姐没有爱情的生活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合“我的口味”。因此,“我”和六姐就渐渐相爱了。作品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剖析了一个凄苦灵魂的追求和矛盾。
春香传
朝鲜著名古典文学作品,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故事很早就流行于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手抄本。独角戏唱本《春香歌》就是其中的一种。十八世纪末,被文学家加工成小说,名《春香传》,广泛流传于民间。后又出现“京版”、“完版”的木版本。其后,又有过崔南善的《古本春香传》、李海朝的《狱中花》、全用济的《广寒楼》等不同名称及同名的20余种版本。1954年,朝鲜在《烈女春香守节歌》的基础上,整理、校注、加工出版了新版《春香传》。编成歌剧、电影和通俗小说、儿童画册等,近年来,朝鲜所拍新片《爱情,爱情啊,我的爱情》,就是对《春香传》的一次再加工。故事描写封建社会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颇为曲折感人。全罗道南原府使之子李梦龙在端阳节游玩赏春之际,邂逅遇见艺妓之女春香,两人一见钟情。后李梦龙私赴春香宅第求婚,得到春香母女的许诺。不久,梦龙父升迁进京,梦龙慑于父亲森严的门第观念未敢直言而随父赴京师。不料,新任南原府使卞学道荒淫无道,看中了春香的姿色而逼其为妾。春香宁死不从,被打入死牢,准备凌迟处斩。此时,李梦龙在京金榜题名,任私察御史赴南原巡察。他得知春香的处境后,乔扮乞丐,闯入卞学道的寿筵,写下了“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的诗句。李梦龙在卞学道对春香即将行刑之际,亮明身份,惩办了贪赃枉法的南原府使,与春香结成百年之好。作品歌颂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鞭笞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无情。《春香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被称为朝鲜三大古典小说之一。
达摩出身传灯传
长篇小说。明“(逸士)朱开泰修选”。四卷六十四回。作者无考。此为佛教小说,旨在宣扬佛法。书叙达摩(528—536)乃南印度香至国之三王子,姓刹利帝,初名菩提多那。幼聪慧纯笃,有志沙门,师事般若多罗。多罗为更名达摩,全称为“菩提达摩”,梵语“通大之仪”也。达摩尽得多罗所传如来真义。多罗圆寂后,达摩继其志,远近风从。多罗另有二弟子曰佛大仙、佛大胜。沉溺于旁门小乘,分徒众,立六宗。达摩与六宗论辩,众皆服之,六宗归一,坚持如来正宗。香至国王异见,欲毁如来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达摩两徒宗胜、婆罗提先后见王说佛性,宗胜受挫,婆罗提得胜,王悔悟,始信佛。及问婆罗提师承,方知其为达摩之徒,而达摩实王之叔祖。次日王即亲迎至国。达摩为王忏罪。所言皆应,王乃崇奉三宝。达摩演教六十余年乃渡海往震旦(中国)传灯。海中蛟现,巨浪掀天,达摩法伏之。将及南海,登岸西行,至紫章三峰,又遇猛虎,也为达摩收伏,戒勿伤生。达摩自天竺至南海,凡三易寒暑至中国梁武帝沐浴斋戒出都城迎接,舍身事佛,及至谈禅语偈,漠然无得。达摩见点化不悟,遂潜至江北,寓嵩山少林寺,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达摩至此面壁打坐九年, 日久年深,肖像形于顽石。后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卷。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慧可承受其心法,禅宗得以流传。达摩圆寂后赐号曰圆觉大法禅师。后慧可遭师兄弟忌,经达摩点化逃走,白日升天。有明万历间杨氏清白堂刊本。
碑传选集
本书(四册六○六面三六三、六○○字)不分卷,钱仪吉辑。仪吉字衎石,浙江嘉兴人。清道光年间,尝就清初(始于天命纪元)讫嘉庆朝止二百年闲采集各类人物碑版状记之文,旁及地志杂传,依杜氏大珪、焦氏竑之例,辑为「碑传集」。全集录存碑传状记共达二千余人,采文五百六十余家,分类编纂。本书选其与南明并郑氏以及其后台湾史事直接、间接有关人物之文,计一百十八人,文凡一百四十四篇;不依类分,改按时代顺序排列。
无文禅师语录
凡一卷。日本临济宗僧无文元选(1323~1390)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
杂阿毗昙心论
梵名Sam!yukta^bhidharma -hr!daya-s/a^stra 。凡十一卷。法救(梵Dharmatra^ta )造,僧伽跋摩等译。略称杂心论。又称杂阿毗昙毗婆沙、杂阿毗昙婆沙、杂阿毗昙经、杂阿毗达磨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乃说一切有部代表圣典之一。为阿毗昙心论之注释书。法胜因慨叹说一切有部之大论(大毗婆沙论,玄奘译,二百卷)浩瀚难解,故摘其要义而成阿毗昙心论二百五十偈。法救则于阿毗昙心论外加序品、择品及三百五十余偈,而成此六百余偈之注释书,用以补正阿毗昙心论。本论之品次,系依四谛之顺位而立。其汉译本有四:第一译系苻秦建元(365~384 )末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出,有十六卷或十三卷;第二译系法显及佛陀跋陀罗合译,有十三卷;第三译为刘宋元嘉三年(426),伊业波罗所出,亦有十三卷;第四译即今本,元嘉十一年或十二年于长干寺译出。其中,前三本均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