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兵马

作者:杨朔
洗兵马

长篇小说。作者杨朔。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1月初版。全书共分3卷,上卷名为《风雨》,中卷为《红雾》,下卷为《明月》。(第2卷《红雾》、第3卷《明月》未及写完)。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

猜你喜欢的书

吴文正集

吴文正集

诗文别集。一百卷。元吴澄撰。此集系其孙吴当所编。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1406),其五世孙吴爟重刊,集后有爟跋云:“《支言集》一百卷,私录二卷,皆大父县尹公手所编类,刊行于世,不幸刻板俱毁于兵火,旧本散落,虽获存者,间亦残阙。迨永乐甲申(1404),始克取家藏旧刻本,重寿诸梓,篇类卷次,悉存其旧,不敢更改,惟卷首增入年谱、神道碑、行状、国史传以冠之。但旧所阙简,遍求不得完本,今故只将残缺篇题列于各卷之末。”从此跋,可知此集原名《支言集》,重刻本乃残缺之馀,已非初刻之旧。但残缺不多,仅第十七卷《徐君顺诗序》一篇,第五十四卷《题赵天放桃源卷后》一篇,第五十七卷《题约说后》一篇,又第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堂记》末注“此下有缺文”而已。吴当所编过于求备,片言只字无不收入,有不必存而存者,未免病于稍滥。此集《四库全书》本前九十卷为文,卷九一至卷九八为诗,卷九九为词,卷一○○为骚体、杂题,附录年谱、行状、列传、圹记、神道碑。此外,有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1435)吴炬刊本(存九十八卷,外集五卷),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临川官刊本,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苏宇庶临汝刊本,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刊本,均为四十九卷,外集三卷。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一部精华荟萃,潘菽认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相应的思想理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他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主客论。全书依据这七大范畴,选取了潘菽的数十篇文章加以归类,编辑成册。

临诊医案

临诊医案

《临诊医案》中所记医案,收集的是上海及临近地区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著名医家的医案,实属宝贵。内容广泛,记录真实。医案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内、外、儿、妇各科。本书医案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具有原始记录的特征,无加工修饰的痕迹。有的医案仅有一次诊治,有的具有多次诊治,均如实记载治疗过程。如钱老荣一案,受惊奔走,哮喘,以三拗汤合旋覆代赭苏子降气法。次诊开出方药,方后记录“此方未服,适痰壅气升而亡”。这说明医案是记录者留作自己总结经验所用,并非加工后供人阅读,因而具有明显的真实性,极具价值所在。医案完整,再现全貌。书中有多个疗程很长的医案,完整地记录了治疗的过程。如蒋客光一案,前后共30诊次,对病情从卫、气、营、血、差后等阶段的症状、脉舌、病机分析、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均作了详细记录,真实再现了百余年前单纯用中药治疗风温一症的过程与疗效。许多温病的典型症状如斑疹、谵语等及其治疗对策,均在医案中保存,是研究学习温病的极好材料。

列朝诗集

列朝诗集

明诗总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辑。此书收录明代两千人诗作。分乾、甲、乙、丙、丁、闰六集,乾集分上、下,丁集分上、中、下。乾集二卷收录明历朝皇帝及宗室诸王作品。甲集三十三卷收录明初洪武(1368)至建文(1402)期间作品。甲前集专收元末明初诸家(多为元遗老),像刘基、宋濂、杨维桢这样有影响的诗人便在甲前集、甲集两次出现。刘基在元末所作,多哀时愤世之音,编入《覆瓿集》;他参加石抹幕府后诗风大变,诗作编入《犁眉公集》;两者分别编入甲前集、甲集之首。乙集八卷收录永乐(1403)至天顺(1464)六朝诗人作品;丙集十六卷收录成化(1465)至正德(1521)三朝诗人作品;丁集十六卷收录嘉靖(1522)至崇祯(1644)六朝诗人作品。闰集六卷,收录高僧、名僧、道士、异人、金陵法侣、香奁、宗室、内侍、青衣、佣书、无名氏、神鬼、滇南、朝鲜、日本、交趾、安南、占城诗。此编次大有深意,可见有明一代诗人的完整系列,又寓以明运虽然中衰,但必有中兴之日。而把有叛逆思想的李贽列于三大异人之首,可见其卓识。另外也收录一些孤寒之士和奴隶佣工诗篇。钱氏编此书仿《中州集》之例,以诗存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为研究明诗、明史者重要参考资料。因书成于明亡之后,钱氏虽曾降清,顺治三年(1646)罢归后,对清统治者多有不满,借此书以发泄,故在乾隆朝因“语涉诽谤”被列为禁书。现仅有清初绛云轩钱氏自刊本传世。

庄子补正

庄子补正

校补《庄子》一书的著作。刘文典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原有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10卷。此次重版不再分卷,按原篇目次 序排印。补正之文五万余言,大抵驳正旧文。原文有 字义不明者,经补正而贯通。原文有文字脱佚者,经 拾补后可正句读之误。有的传写浸讹,误以注解入正 文,经补正剔除注文,使经义复显。有的原文本可通, 旧解亦平实无误,而疏者或生异说,经补出脱字后, 益见旧解之长。有的原文本无异解,经补正后,别出 新意,可备一说。其考订精审,质而能该;其所制断, 殊多至理。原商务印书馆版有陈寅恪序,此次重版增作者自序、张德光的《庄子补正跋》。

论孟精义

论孟精义

三十四卷。南宋朱熹著。该书为朱熹所辑录的《论语》、《孟子》十二家解说,共三十四卷,其中《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又各有纲领一篇,未入卷数。初名《论孟要义》,又名《论孟集义》。朱熹撰成《四书章句集注》及《四书或问》后,又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分条附论孟之后,名之为《论孟精义》。该书旨在发明二程学说,认为二程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学说,“言虽近而索之无穷,指虽远而操之有要,使夫读者非徒可以得其言,而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并其所以进于此者而得之。其所以兴起斯文,开悟后学可谓至矣。”(见朱子自序)又引程子的话发明《论语》、《孟子》在义理之学中的地位,认为论孟为六经之本,论孟治则六经不治而可以明。该书虽不及《四书集注》和《四书或问》精要,但朱熹自视甚重,谓“读《论语》须将《精义》看”。又说书中所载诸先生语,时时玩味,久之自然会意。传世版本有:浙江馆藏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诰堂重刊白鹿洞本,南京馆藏明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