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夜
作者:杨朔
是杨朔的散文名篇。这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38年5月11日的《烽火》杂志第14期上,后于1939年收入由重庆烽火社出版的通讯报告文学集《潼关之夜》中。散文通过作者赴延安途中在潼关的一段奇遇,反映了革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之情。作品中叙述的“黄同志”,是一位爱国女青年,她与丈夫受到前方战斗的鼓舞,特地从广州来到山西参加抗日游击队,但是八路军只批准了她的丈夫参军,却让她先到延安去学习。她在丈夫的鼓舞下,女扮男装奔赴延安,而在潼关与作者巧遇。作品通过他们夜间散步一段情景的描写,反映出 “黄同志” 一心“只想飞到延安” 的急切心情。全文在自然质朴的记述中,蕴含着一种革命青年所特有的热情。《潼关之夜》是一篇较早地描写国统区爱国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文学作品。这篇作品文字优美,结构简洁,语言纯朴,是杨朔散文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神话故事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古斯塔夫·施瓦布致力于挖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他以严谨认真的作风和极具文学价值的生动文字,依据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并且参照其他古代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以及希腊作家的一些文学作品,对庞杂凌乱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编撰了这本谱系相对清晰、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的书。希腊神话流传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优美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汇总了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以浪漫史诗的形式再现了古希腊人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生活,赞颂了古希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太上卫灵神化九转丹砂法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法唐人所撰,与《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所述外丹术完全相同,但较详。述丹砂九转。
岁寒居词话
一卷。清胡薇元(1850—1920?)撰。胡薇元字孝博,号诗林,别署玉津居士。,河北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清末曾历官广西、四川、陕西等地。民国后成为清室遗老,卒于1920年以后。工诗,擅词曲,著有《铁笛词》一卷、《天云楼词》一卷、《天倪阁词》一卷、《岁寒居词话》一卷,以及《壶庵五种曲》:《鹊华秋》、《青霞梦》、《樊川梦》为杂剧;《繙书图》、《壶中乐》为北曲散套;并附《壶庵论曲》一卷。其一生著作,辑为《玉津阁集》十二种。此书据所论及其自序,名为薇元自著。然自《珠玉词》至《碧鸡漫志》诸节,皆出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提要,其书具在,转录实为无谓。《漱玉词》略增数语。又《白石道人歌曲》一节云: “《四库提要》,以纪文达之博,谓似波似磔,宛转欹斜。如西域旁行字,薇元按此宋人自记工尺四合上,非字也。”言之明晰,余皆不著《四库提要》之名,似全出自己手者,不知其是何居心。其他论韵、论律亦多采自旧书,援引既不广博,又不能疏通其义。论清初诸家之词,亦无独到之见。有 《玉津阁集》本。
禅外说禅
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 《禅外说禅》,顾名思义,是“身立门外”,“体会到不懂禅的人是怎么不懂的”,目的是“要使不懂的人去懂”。作者是把禅当作文化史中的一个分支来讲述的,是置身史外来讲史,因而可以不偏不倚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讲述各时代佛教的发展,禅宗史略,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以及禅宗对中土哲学思想、诗词的影响等等,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本书理精辟而言浅易,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而且可以揭开禅的神秘面纱,变恍兮惚兮的禅理为明晰易解的科学常识。
天童寺志
凡十卷,卷首另成一卷。清朝闻性道、德介合撰。今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天童寺为浙江鄞县天童山之名寺,为四明第一佛教圣地;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明嘉靖年间,杨明辑‘天童寺集’七卷,崇祯五年(1632),张客卿等纂‘天童寺志’,崇祯十四年黄毓祺重纂之。闻性道、德介乃参稽旧志,为纂新志,卷首为序、山图、寺图与凡例;下分十考:山川、建置、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表贻、辖丽附庄产、附余等,各一卷,共十卷,乃集天童寺文献之大成。
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共说十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