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演义
作者:杜纲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十二卷。卷首有许宝善序和凡例十条。今存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玉峰东景川局镌”原刊本,道光十年刊本和同治四年鹭门文德堂刊本等。主要记述了宋、齐、梁、陈四朝的兴衰盛变。小说结构清晰,主次有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达流畅。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繁更替中,作者浓笔重彩描写了宋高祖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这四个开国之主,又着重刻画了宋苍梧王、齐东昏侯、陈后主等亡国之君的荒淫和侯景之乱给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就把复杂的历史,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兴也,必有所以兴;其亡也,必有所以亡。”“所以”之缘就在于一个字——“民”。《南史演义》基本根据正史演绎而成,野史传言时见其中,使得小说更为跌宕起伏。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第一卷 晋室将亡廊庙乱 宋家应运帝王兴
- 第二卷 刘寄奴灭寇立功 王孝伯称兵受戮
- 第三卷 杨佺期演武招婚 桓敬道兴师拓境
- 第四卷 京口镇群雄聚义 建康城伪主潜逃
- 第五卷 扶晋室四方悦服 代燕邦一举荡平
- 第六卷 东寇乘虚危社稷 北师返国靖烽烟
- 第七卷 除异己暗袭江陵 剪强宗再伐荆楚
- 第八卷 任诸将西秦复失 行内禅南乐聿兴
- 第九卷 废昏庸更扶明主 杀大将自坏长城
- 第十卷 急图位东官不子 缓行诛合殿弑亲
- 第十一卷 诛元凶武陵正位 听逆谋南郡兴兵
- 第十二卷 子业凶狂遭弑逆 邓琬好乱起干戈
- 第十三卷 计身后忍除同气 育螟蛉暗绝宗祧
- 第十四卷 辅幼主道成怀逆 殉国难袁粲捐身
- 第十五卷 沈攸之建义无成 萧纪伯开基代宋
- 第十六卷 纵败礼官宫闱淫乱 臣废君宗室摧残
- 第十七卷 救义阳萧衍建绩 立宝卷六贵争权
- 第十八卷 行乱政外藩屡叛 据雄封众士咸归
- 第十九卷 萧雍州运筹决胜 齐宝卷丧国亡身
- 第二十卷 宝寅潜逃投北魏 任城经略伐南梁
- 第二十一卷 停洛口三军瓦解 救种离一战成功
- 第二十二卷 筑淮堰徒害民生 崇佛教顿忘国计
- 第二十三卷 伐东魏渊明被执 纳叛臣京阙遭殃
- 第二十四卷 羊侃竭忠守建业 韦粲大战死青塘
- 第二十五卷 侯景背誓破台城 诸王敛兵归旧镇
- 第二十六卷 除霸先始兴举义 王憎辩江夏立功
- 第二十七卷 侯景分屍惩大恶 武陵争帝失成都
- 第二十八卷 魏连萧詧取江陵 齐纳渊明图建业
- 第二十九卷 慕狡童红霞失节 扫余寇兴国称尊
- 第三十卷 废伯宗安成篡位 擒王琳明彻立功
- 第三十一卷 张丽华善承宠爱 陈后主恣意风流
- 第三十二卷 陈氏荒淫弃天险 隋军鼓勇下江南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方尖碑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永乐东昌志
明钟彦彰、曾钝编纂的永乐《东昌志》,是现存最早的江西志书,原本不存,仅有清初手抄本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是志收录了庐陵籍文人及游客自宋至明永乐间撰写的诗文二百九十七篇,实为东昌艺文志。东昌,今吉安县永和镇。“昔班史纪艺文,仅列篇目。及有明修志,乃载及词章,非体例异也。志以纪事,文艺即纪事之言。凡政治所系,因革所宜,以及山川风物,吊古言情,皆有不容自已之心,然后其事传者文亦传,其人亦因以并传。”(乾隆《安福县志·艺文志序》)《东昌志》翔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可补正史之阙,极具文献价值。《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认为永乐《东昌志》“对研究东昌县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原本早已不存,传本甚少,其价值长期湮没。永乐《东昌志》三卷附志一卷,以“忠臣烈士之砺志砥节、名公巨儒之擢科登仕、仙翁释子之留迹遗踪” 为吟咏对象,记载了东昌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事迹、宗教信仰、文人交游等,翔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道教三字经
《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为普及道教知识、训导后学,应邹率一道长(原二仙庵监院,曾任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的恳请,于1937年著成的道教知识普及性读物。该书言语简洁,三字一句,以道教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详尽叙述了道教的产生、发展以及教理、教义、教派等内容,包含了不少道教的典故与义理。《道教三字经》原有石印本,但已十分少见,现有两种版本:一是由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卿希泰、郭武教授整理注释的《〈道教三字经〉注解》,二是由上海市道教协会张振国先生注解的《道教源流三字经》。
吴逆取亡录
笔记。清姜虬绿撰。一卷。作者原署“苍弁山樵”。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成于同治间,约八千字。详细记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至遭剿灭事。其中,涉及明、清两代重大历史事件,较国史《逆臣传》为详,可补史乘之阙。有《说库》本,《清人说荟》本,《长恩阁丛书》本等。
中论
儒学类著作。东汉徐幹著。今本二卷,共二十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六卷。陈振声《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北宋曾巩在《校书序》中指出:“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幹《中论》二十篇,以谓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幹《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幹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幹《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书中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命题,反对当时“鄙儒”之“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中论·治学》)。故其内容主要是阐明儒家经义。魏文帝曹丕称其成一家之义,足传于后。有《四部丛刊》本、《双鉴楼》本及《四库全书》本。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一卷,东晋难提译。佛在庵罗树园,月盖长者请佛救疗毗舍离国之恶病。佛为说西方一佛二菩萨之名。即得见佛菩萨。观音菩萨为说神咒。智者大师有请观音经疏,并立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