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作者:茅盾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二。发表于1933年《申报月刊》2卷5期。写谷贱伤农的故事。老通宝经历了春蚕丰收的悲剧,落得白赔桑地又负债,还生了一场大病,全家只好吃南瓜和芋头过日子。但老通宝并没有因此失望,他把希望寄托在水稻秋收上。先向吴老爷赊了三斗稻种,后向小陈老爷借债购买肥料。于是水稻猛长,田水不足,老通宝又借债租洋水车,指望丰收后好还去一半债。可是老通宝的希望很快破灭,水稻收成虽好,米商不断压低粮价,而讨债人又川流不绝地催款,农民只好忍痛粜米。老通宝的惨痛经历,生动地揭露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加紧剥削农民,造成谷贱伤农的悲剧。小说还描写了春蚕丰收成灾以后,农民活不下去,终于走上了反抗的征途。他们在老通宝的孙子多多头和陆福庆的领导下,发动了吃大户、抢米囤风潮,从乡镇拥向城市,遭到了反动当局“保安队”的弹压,后经过商人绅士采用软化政策,才平息了风潮。小说通过多多头的形象,表明旧中国农村中贫苦农民从灾难中开始觉醒。
猜你喜欢的书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
道教经典。S.2295。一卷。约成书于东汉末。首残尾全。抄于隋大业八年(612)。存九十五行。经文言老子在历代名称法相之变化,宣扬老子神异变化之说,类似东汉边韶《老子铭》。《正统道藏》未收。
周易大象解
清王夫之撰。一卷。《船山遗书》本。此书专释《十翼》中的《大象传》。书首《自序》云:“《大象》与彖、爻,自别为一义。取《大象》以释彖、爻,必龃龉不合;而强欲合之,此《易》学之所由晦也。惟《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柯劭忞指出:“象与彖、爻,有别为一义者,亦有同义者,不尽龃龉不合;《易》本卜筮之书,谓《大象》不与于筮,亦非通论。夫之撰《易内传》,诠释《大象》之义已详尽矣,此书作于《易内传》之前,词义与《内传》间涉复重。然谓‘否而可以俭德避难’、‘剥而可以厚下安宅’、‘归妹而可以永终知敝’、‘姤而可以施命告四方’,略其德之凶危,而反诸诚之通复,则深切著明,有裨于反身之学,不当以有复重而废之矣。夫之《自序》,其文又见于《易内传发例》,不应重出于此,则刊书者之失检也。”(《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太玄真一本际妙经
简称《本际经》。据唐释玄嶷《甄正论》云:「《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此经第二卷〈咐嘱品〉,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际经》抄本一百零二件。经整理校勘,基本可恢复原书十卷旧貌。此经是隋唐道教重要论著。经文乃元始天尊与法解、妙行、天真皇人、正一真人等仙真相互问答,宣讲道教义理及教法。每说一段后,附录偈文一首。其内容颇广泛,涉及因果宿缘、功德行业、科仪戒律、修行阶次、炼养方法等各方面,而归本于开演本际真义,指示重玄体道之法。经文宣称《本际经》为道教真一不二法门。谓大道超乎有无,自然空寂,无根无本,无祖无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儿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无分别。」道体既然空寂,则所谓万物众生归根返本,实无根可归,无本可返。众生不了此义,而于无法中生出法想,不空中生出空想,「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真」。作者有感于此,故提出修仙体道应先破心想幻相,既不滞有,亦不执无,有无兼忘,乃至于忘亦忘,是即兼忘重玄之道。故经文曰:「一切凡夫从烟蕴际而起愚痴,染著诸有,虽积功勤,不能无滞,故使修空,除其有滞。有滞虽净,犹滞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观,空于此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观之相。」又称:「正观之人前空诸有,于有无著;次遣于空,空心亦净,乃曰兼忘……如是行者,于空于有,无所滞著,名之曰玄;又遣此玄,都无所得,故名重玄,众妙之门。」此兼忘重玄之道即为修道之最高境界。本书对隋唐道教重玄哲学思想有重要影响。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善时编撰。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纯阳帝君即全真道祖师吕洞宾,号纯阳,元武宗至大三年(1311)诏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本书为吕洞宾神化传记,作者根据有关经书文集和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编成一百二十化。每一化记述吕洞宾故事一则,并附赞颂诗文。卷一至卷二凡七化,记述吕洞宾家世及悟道、受道之事。卷三至卷七共一百十三化(内缺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化),主要记述吕洞宾成道之后隐化显神,警世济世,点化世人成仙或戏弄财主恶人故事。受其化度者甚多,其中包括曹国舅、何仙姑、邵雍、韩绮、施肩吾、王重阳等儒道名士。全书文笔类似唐宋传奇小说。
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
一名《藏月隐日》,《真诰》著录,《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1卷,为六朝古上清经,盖即本经。唯经中有错简,杂入元明时真武神。该经述服日月和七星光芒之法,多用存思,符咒。
左传附注
五卷。陆粲撰。陆氏平生着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胡氏传辨疑》、《左氏春秋镌》。此书前三卷驳正杜预《集解》,第四卷驳正孔颖达《正义》,第五卷驳正陆德明《辞义》。其训诂注意证据,多旁采诸家之论,亦间断以己意。其纠正杜注,有得有失,如成公二年《传》“翦灭此而后朝食”,杜注训翦为尽,陆氏以为翦应训为翦商之翦,义为齐断。并据徐锴《说文系传》引此文作“揃”,乃引《庄子》、《三苍》、《玉篇》、《急就篇》以证二字通假。陆说是。又庄公三十二年《传》“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杜释盖为覆,云“走而自投,接其屋之桷,反覆门上”。陆氏引刘炫说“投车盖过于稷门”以驳正之,陆说较长。又僖公四年《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杜注云:“马牛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陆引马永卿曰:“注意未明,此乃丑诋之辞尔。言齐楚相远,虽马牛之风者犹不相及,今汝人也,而乃入吾地何也?此风与《书》‘马牛其风’同意,牡牝相诱谓之风。”陆说较长。又宣公十四年《传》“鄙我也。鄙我,亡也”。杜注:“以我比其边鄙,是与亡国同。”陆氏则云:“《吕氏春秋》说此事云:‘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高诱注:‘谓以宋为鄙邑。’今按,鄙当为鄙薄之意”,并引昭公十六年《传》“夫犹鄙我”为证,又引《尚书》伪孔传为证。杜注简易明白,陆之反驳反而横生枝节。总而言之,此书得多失少。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甚推重此书,其《日知录》于驳正《左传注》后附书称,“凡邵陆傅三先生所已辨者不录”。邵指邵宝《左传梼》、傅指傅逊《左传属事》,陆即此书。陆粲又有《左传镌》二卷,认为《左传》为战国时人作,而刘歆又以己意附盖,故往往卑贱不中道,或为奇言怪说,鹜于未流。现存明嘉靖十九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