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闻录
作者:温汝适温汝适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冲出云围的月亮
长篇小说。蒋光慈著。1930年1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小说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青年知识分子柳遇春、王曼英、李尚志在四一二政变以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所走的不同的道路:柳遇春投向反动营垒以逞一己私欲;李尚志则仍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继续坚定地从事着艰难危险的革命事业;王曼英一度产生过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情绪,用肉体的放浪和堕落对现实进行一种变态的反抗,后来在李尚志帮助下才重新振作起来,投身工人运动。小说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后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的描写,揭示出只有李尚志的道路才是青年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革命道路,只有劳苦大众和置身于他们当中用革命理论引导他们的李尚志型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小说对青年知识分子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对革命力量的自觉寻求的描写,都富于积极的思想意义。但是作者生活根底较差,时有偏离生活真实的杜撰;对革命者和革命斗争的描写带有浪漫蒂克倾向,显示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与狂热;对王曼英堕落放荡生活带有欣羡态度的描写,则流露出作者低格调的趣味。
神灭论
南朝齐梁时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的论战之著。范缜(约450~510)字子真,河南人。出身寒微,性情率直,“好危言高论”,不畏权势。齐梁两朝,先后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早年,曾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著《神灭论》。其基本论点是“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以此推论,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乃是“质”和“用”的关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正如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一样,刀刃没有了,锋利也就谈不上了。作者还对佛教加以指责,认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南北朝期间佛教盛行,南朝皇帝和世家豪族大都奉佛。寺院林立,僧徒云集,迷信成风,误国害民。《神灭论》一出,“朝野喧哗”。萧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又派人以高官相诱,范缜则断然表示决不“卖论取官”。后来梁武帝萧衍奉佛教为国教,又组织64人发表75篇文章对《神灭论》进行再次围攻,还亲自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指责其“妄作异端”、“违经背亲”,并以命令语气说:“言语可息(不要再坚持了)!”但范缜仍然“辩摧众口”,不为所屈。结果,被流放岭南。《神灭论》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和无神论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春秋左传正义
诗文注。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六十卷。丘明,鲁国太史。杜预(222—284)西晋政治家,儒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历任尚书郎、相府参军等职,著有《左传集解》等。《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十卷,班固注作者“左丘明,鲁太史”。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左丘明。后人争议颇多,《四库全书总目》定为左丘明作,概亦有战国时人附益。左氏鲁史用夏历,按鲁君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世次第记事。取材于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所记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及其人物均翔实而生动。原春秋经文与左丘明之传各异,杜氏合而释之,则左传又自有经。杜氏专修左传,认为前儒大抵转相祖述,未尽通左氏学,尝杂引《公羊》、《榖梁》以释传,且自乱体系,于是杜氏合经传于一编,“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采刘歆、贾逵、许淑、颍客诸说之长以解经传、排斥服虔等人旧说,条分缕析,剖析精微,使《左传》旨义畅达。故孔疏采杜预注,认为《左传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今校先儒优劣,杜为甲矣。”(孔颖达《序》)“然杜注多强经以就传,孔疏亦多左杜而右刘(刘炫曾驳杜解,凡所驳正,皆以为非),是皆笃信专门之过,不能不谓之一失。然有注疏而后左氏之义明,左氏之义明,而后二百四十二年内善恶之迹一一有征。……故传与注疏均谓有大功于《春秋》也,(四库全书总目》)后世尊为文史名著。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普照国师法语
普照国师法语,二卷,日本隐元隆琦撰,日本性杲等辑。当取自隐元在中日两国向弟子或参禅者所作开示的书信或笔录。
弥勒上生经译注
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简称《上生经》。南朝宋沮渠京声译。一卷。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主要经典之一。假释迦牟尼之名义说弥勒死后当生兜率天(弥勒净土),描绘此处种种美妙景象;并说世人持戒修行和称念弥勒名号, 死后就可往生弥勒净上。由此形成弥勒净土信仰,特别为法相宗等信奉。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清杨文会略注并序及题记,出杨仁山居士遗著。见新编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