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飞头记

作者:平江不肖生
半夜飞头记

小说,平江不肖生撰。名妓陈珊珊爱慕王无怀,两人私订婚约。另一妓女白玉兰也对王颇有好感,却被王拒绝。不料王父也同时为自己的儿子订下婚约,王因家规甚严无法出门告知陈。珊珊在一义士的帮助下,逃出了虎口,并拜师学剑。王父在白玉兰的唆使下大闹儿子的婚礼,珊珊赶到,杀了白,还将与白私通的家仆的头和手砍下给王父看,王父恍然大悟。无怀和珊珊得以团聚。

猜你喜欢的书

孔子

孔子

作者和辻哲郎。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1] 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 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原不署注疏者姓名,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人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本书是南北朝道经《升玄内教经》卷七《中和品》之注疏。作者以隋唐重玄派哲理疏解原经。条分缕折,发明双遣有无,弃边取中,不滞于善恶之义。如开篇第一段疏文即云:「夫中和经者,盖是登真之妙诀,入道之要方,理贯重玄,义该双遣。」又云:「所言中和者,中是非外之名,和是顺从之目。摄心于内,呼之曰中;顺道无违,乃受和称。」「恩善舍恶,名曰中和。」 此段为全书要旨。

诗筏

诗筏

诗论著作。清贺贻孙著。一卷。先立总论以阐明其诗学观,然后依时代先后评议历代诗人诗作。论诗以“化境”为极则,又以养气为基本前提。其语云:“清空一气,拢之不碎,挥之不开,此化境也。然须厚养气始得,非浅薄者所能侥幸。”又提倡作者自写性灵,推崇真率自然的艺术风格。

临汉隐居诗话

临汉隐居诗话

诗话。 宋人魏泰撰。 一卷。泰有《临汉隐居集》已著录。为作者晚年所作,成书年代不详。此编总七十一条,记事颇广。论诗主“余味”,谓“永叔(欧阳修)之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耳。”书中多有谬误,张学泰《跋临汉隐居诗话》及王楙《野客丛书》均有辨正。是书专论唐宋诗人的诗歌创作。卷中编次,记事与议论相间。然每及诗人,于唐则推崇杜甫,而贬斥白居易、元稹、孟郊、贾岛,于宋则独推王安石之佳句,而恨欧阳修之诗缺少余味,讽黄庭坚的自以为工,所见实僻。其所记之误亦为不少。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历代诗话》本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三十卷。元汪克宽撰。此书模仿孔颖达《左传正义》,专为胡安国《春秋传》作疏。其《自序》称此书“详注诸国纪年谥号,可究事实之悉;备列经文同异,可求圣笔之真;益以诸家之说,而裨胡氏之阙疑;附以辨疑权衡,而知三传之得失。”但其大旨终以胡传为宗。汪氏自称:“《春秋》传注无虑数十百家。至子程子始求天理于遗经,作传以明圣人之志,俾大义炳如日星,微辞奥旨,了然若视诸掌。胡文定公又推广程子之说,着书十余万言,然后圣人存天理,遏人欲之本意遂昭焯于后世……元统甲戌,教导郡斋,讲劘之暇,因阅诸家传注,采摭精语疏于其下,日积月羡,会萃成编。”汪氏认为,“《春秋》一事之笔削,一言之增损,一字之同异,无非圣心精微之攸寓,而酌乎义理之至当。如殊会一也,而会王世子则书‘及以会’,以卑会尊之辞也,所以尊储君也;会吴则书‘会以会’,以此会彼之辞也,所以外裔夷也。同盟一也,而新城鸡泽独于公会诸侯之下书某日同盟盖新城乃赵盾主盟而鸡泽单子与盟,故皆书目以采同盟之上,所以谨其渎君臣之分而异之也。楚成使宜申献捷、战泓、围宋皆贬书人,所以贱僭窃;而会盂书爵于陈蔡郑许曹君之上,以着其争霸之实,盖不书爵则疑非楚君。昭公失国,会陵、如齐、如乾侯,其返虽不告庙,皆书公至,所以存君;而必系居于郓,盖不言居郓,则疑于复国。通诸二百四十二年,于例中见法,例外通类诸如此者,遽数不能终。”可见其臆度不下胡氏。此书之惟胡氏为宗,前人已有讥之,如明陈霆《两山墨谈》讥其此以鲁之郊祀为夏正,又以周之烝尝为周正,是其迁就《胡传》,不免骑墙之证,明初胡广奉敕编《五经大全》,于《春秋大全》一书几乎全抄袭此书,有明二百余年之科举,于《春秋》则宗此书。此书撰成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现存元至正八年建安刘叔简日新堂刻本。

五分比丘尼戒本

五分比丘尼戒本

一卷。梁代释明徽撰。《五分比丘尼戒本》是依佛陀什译弥沙塞五分律及弥沙塞五分比丘戒本而作。全戒本载有三百八十戒条。具体有:八婆罗夷法,十七僧伽婆尸沙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二百一十波逸提法,八婆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众学法,共三百七十三戒,缺无七灭净法,合之总为三百八十戒。此书“律本虽略,准义合安。岂可尼僧有诤不殄”是其优点所在。不足之处是,此戒本尚缺“七灭净”有失圆满。该戒本对约束教众,规范佛教具有积极作用。是佛教比丘在管理上,走上正规化,制度化、法律化的具体体现。有金陵刻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