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沉冤录
作者:平江不肖生猜你喜欢的书
茅山下
丘东平著。作于1941年。写新四军一支部队在茅山下的斗争生活。他们不仅要和日寇汉奸作战,还要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同时在革命队伍内部也存在矛盾。郭元龙是工农出身的参谋长,夏伯阳式的指挥员,作战勇猛,处事果断,但傲视知识分子,有严重游击习气,甚至还犯过错误。而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干部周俊,看不惯郭元龙那独断的作风。他充满革命热情,工作积极,但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动摇性,缺乏斗争经验。另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干部林纪勋,虚心好学,作风扎实,克服了自己经验不足的弱点。他们在以陈毅为原型的新四军的司令员关怀下,在实际斗争中克服了彼此矛盾。小说通过这支部队成长的描写,表现了苏南抗日根据地交织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部队内部矛盾,反映了新四军初创时期战斗风貌,歌颂他们高昂的战斗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品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注重人物性格刻画。
樗庵类稿
二卷。明郑潜撰。郑潜,字彦昭,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末由内台掾广东帅府从事,上计京师,遂为监修国史掾。后擢正字。历官监察御史、福建行省员外郎、海北道廉访副使、泉州路总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薄,迁潞州同知,至洪武十年(1377)乃致仕。著有《樗庵类稿》。据《千顷堂书目》载《樗庵类稿》二卷。其书从《永乐大典》裒辑得古体诗五十首,近体诗一百四十六首,并原序三篇,仍编为二卷,计所遗亦无几。是集皆其在无所作。程以文《序》称《行役小稿》二卷,豫章邓文著所编,共一百五十余篇。其时郑潜方为监察御史。贡师泰《序》称集其歌诗为二卷,题曰《行役稿》、《揽辔稿》。其时郑潜为福建廉访副使。揭汯《序》始称为《樗庵类稿》,不言卷数。据其所言,乃成于元末郑潜在福建为官时。初为《行役稿》二卷。终乃合为一编,改题曰《樗庵类稿》。盖数经增损而后勤为定本,则其成集亦不苟。郑潜虽起家掾吏,而天资绝异。其诗词意轩爽,有玉山朗朗之致。视元末纤秾之格,特为俊逸。入明以后,名位不昌,距纂修《永乐大典》之时年代又近,而书局诸人顾特编录其遗稿,追配古人。知当时必有以取之,非徒然之举。有《永乐大典》本。
元代奏议集录
本书辑录自元太祖至元顺帝时期150余年的奏议,既有名臣奏章,如耶律楚材、史天泽、王盘、伯颜等人,又有平民上书,包括表、奏议、上书、封事、弹章、对策等等,主要辑自《历代名臣奏议》中的元人奏议和《元文类》、《元史》、有关文集及其它散见资料,极富史料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
楞伽经心印
楞伽经心印,八卷,明函是疏,今无序,有科文。
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十忿怒明王之仪轨也。佛在净光天,放大光明。金刚手菩萨请说。
大乘稻秆经
梵名S/a^listamba 。全一卷。译者不详。又作稻芊经、稻秆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弥勒应舍利弗之请,宣说因缘生法有内因缘与外因缘二种,并以稻芊之由种生芽、由芽生叶,乃至由华生实,比喻十二因缘之次第生起。三国吴之支谦所译之了本生死经、唐代不空所译之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北宋施护所译之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皆为本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