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曝闲谈

作者:蘧园
负曝闲谈

长篇小说。清末蘧园撰。三十回,未完。《负曝闲谈》属于晚清谴责小说,记事率于一人而起,又与其人俱讫。小说涉及的人物阶层与活动场所较广。人物有士子、佐杂、买办、出洋随员、维新派、官宦子弟、朝廷大臣等;活动场所有公园、烟馆、学堂、集市、戏院、妓院、县府衙门、皇宫朝廷等;地域包括江浙、上海、广州、北京;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晚清腐败的社会风气和黑暗政治。书中有关上海维新党在妓院谈革命、讲哲学的情节,以及清政府军机处活动和太监王公大臣贪贿弄权的描写,在晚清小说中比较突出,文笔也较爽健灵活,但整个小说缺乏内在的主线,内容不够协调、统一;艺术描写不够有力,人物形象单薄;有的则夸张失实,缺乏说服力。

章节列表

升序↑

蘧园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觉醒

觉醒

The Awakening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所著小说,于1899年发行。1899年发表之后,有好几十年遭受谴责,圣路易斯等地的图书馆甚至把它列为禁书。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重视,如今已是经典美国文学作品,并已改编成歌剧演唱。小说讲述了埃德娜·庞德烈为了打破传统女性桎梏与当时的道德斗争的故事。小说背景设在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和南路易斯安那州沿岸地带,剧情以埃德娜·庞德烈为中心,记叙了她在19世纪末充满传统女性与母性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努力应对自身反传统的挣扎。小说是第一部关注女性问题而不自高自傲的作品,被认为是早期女性主义的里程碑,并继续在当代读者与评论界中产生不同的反响。

隐花平原

隐花平原

作者是松本清张 。在植物链的底层,有一种名为“隐花植物”的低等植物,它们一生都没有机会在阳光下开出鲜艳的花,只能在黑暗中缠绕爬行。在广袤平原下阴暗潮湿的角落中,隐花植物以各自奇形怪状的藤须盘根,交错形成一朵巨大而盛烈的恶之花……画家、上班族、记者、画廊老板、医生、渔民、银行会长、警察、司机、陪酒女、教主……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彼此间毫无关联的人们,接二连三在日本各地被离奇杀死。没人想象得到这些怪死事件之间的联系,也没人能找出任何一丝破案线索。凶手仿佛是谁也看不见的隐身人,隐匿在喧嚣社会的阴暗处,一步一步完成他庞大恐怖的杀戮拼图……悬疑宗师松本清张,从人性黑暗中创造出吃人的怪物,将整个日本社会变成死亡的舞台。

读书附志

读书附志

一卷,南宋赵希弁撰。赵希弁,生卒不详,字君锡,袁州 (今江西宜春)人,宋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理宗之交,江西漕贡进士,秘书省校勘。据其家三世藏书,择《郡斋读书志》四卷本所未著录者,仿其体例,撰成该书,以附四卷本,故称《附志》。《附志》一卷,实分上、下,类目与四卷本不尽相同。卷上有经类、经解类、小学类、史类、编年类、杂史类、史评类、职官类、刑法类、仪注类、天文卜算类、五行类、地理类、传记类、谱谍类、诸子类、农家类、杂说类、兵家类、类书类、杂艺术类、道家类、神仙类、释书类。卷下有楚辞类、别集类、语录类、总集类、法帖类,最末又有拾遗。总共著录图书四百六十九种,除少数复见者,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书籍,恰恰可作《郡斋读书志》的续篇。《附志》著录各书,更觉翔实,除书名、卷帙外,又介绍其书篇目、编次、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人名等。该志历来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即《前志》)理宗淳珰九年 (1249)黎安朝合刻于袁州,属袁本系统,一直随袁本流行。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郡斋读书志校证》的合校本,以影印南宋淳珰本《读书附志》为依据,加标点,附于书后。

温隐居海上仙方

温隐居海上仙方

方书。2卷。明胡文焕 (德甫) 辑刊。分前后两集。前集1卷南宋医家温大明著。撰于1216年,原书名《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将五世家传名方及行医四十余年所得效验丸散及古今名医诸方集一册。计诗七十七首,附以注说。明熊宗立重编后更名《温隐居方备急海上仙方》。后集1卷系旧题孙思邈撰 《孙真人海上方》。现存明刊本。

江湖异人传

江湖异人传

这篇记事的材料,十成中有两成是我亲目所见,八成是得之诚实可靠的友人,于今将它详细写了出来。在看官们的眼光看了这一篇满纸荒唐神怪的文字,未必不存一个“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和看《封神传》、《西游记》一般的念头。但是此刻的我,在提笔记述这一回事,脑筋中觉得有三种缺恨。三种甚么缺恨呢?第一、是恨我自己的文笔太恶俗,每次提笔作文,词不达意的地方太多,有许多曲曲折折的情事,我这恶俗的文笔不能描摹尽致,不能使看官们对于文字上发生一种美感。若在平日,作那些不相干的小说和种种消遣的小品文字,却妈妈糊糊地胡诌一会子所记述的事,半是空中楼阁。文笔所能达得出的,就写了出来;达不出的,便不写它也罢了。文章对不住事实的时候还少。惟有记这一篇的事,不能由着我这枝笔乱写。

蜗牛舍说诗新话

蜗牛舍说诗新话

1卷,民国范罕撰,诗学理论著作《蜗牛舍说诗新语》,作于1923年,体现出时代的“通变”思想,既“通”在融贯中西的学术观念上,又“变”在独特新颖的自我见解中。不仅如此,范罕更做到“通中有变”,在充分认定诗人个体的主导情感位于首要位置的前提下灵活作诗。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范罕别于世俗的价值取向展露出他特立独行的个性,正是真我的完好传达,于诗作中则表现出葆真写心的自然清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