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才板话

作者: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

中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于1943年7月25日至8月13日《晋绥日报》副刊。同年底由新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尽量用普通的平常的话语,但求每句话都能适合每个人物的特殊身份、状态和心理”(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的描写手法,围绕着阎家山民主政权的归属和减租减息的开展,广阔而又深刻地展示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生活。阎家山抗战后虽成了根据地,但历来只手遮天的恶霸地主阎恒元,仍依仗权势和奸滑,伪装退居二线,实际上继续操纵政权,破坏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他还利用上级派来的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骗得了“模范村”称号。因此,尽管杰出的民间歌手、“板人”李有才不断地以快板为武器,揭露抨击阎恒元势力,团结“小”字辈展开斗争,仍不能挣脱压迫。直到县农会主席老杨深入下来,才发现了问题,并发动和组织农民斗倒了阎恒元,取得了“翻天地”的“大胜利”。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质朴明快的语言,在色彩诙谐的喜剧氛围中,深刻地揭示了根据地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它“让我们看见了解放区的农民生活改善斗争过程和真相”(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周杨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认为,“作者在这里正确的处理了农民斗争的主题,写出了斗争的曲折与复杂性,写出了农村中

猜你喜欢的书

尼古拉·果戈理

尼古拉·果戈理

本书是纳博科夫较少为世人所知的传记作品。作者将读者带入果戈理的青年时代,浏览了他的早期作品,并提供了他收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第一卷的详细评论。他还简短地评论了果戈理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外套》。在书中,纳博科夫探讨了果戈理独具魅力的写作手法,用他自己翻译的多个片段来证明果戈理无可挑剔的行文。他强调的并不是果戈理作品的情节,而是它们的风格,并且成功地展现了以讽刺著称的果戈理的另一面。

少将滋干之母

少将滋干之母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写于1949年,主要描写了一位名叫滋干的少年思慕在其年幼时便被他人抢夺为妻的母亲的故事。少将滋干之母在原氏为日本平安时代美名远播的佳人,因家道中落,嫁给比她年长五十岁的国经。老人对貌美少妻疼爱有加,但寂寞青春依旧难以填补,于是夫人韵事不断,终致发生左大臣时平公然在国经家宴上抢夺爱妻的丑闻。作者于书中不断援引其他著作的片言只语,以佐证故事的真实性,而不时浮现的个人观点,也替故事带来虚实参半、古今交叠的错置感,令读者犹如阅读纪实传说或趣闻一般,霎时味蕾翕动,五味杂陈。谷崎润一郎运用以《源氏物语》为首的日本古典文学的手法,创作了一则平安时代的瑰丽传奇。评论家龟井胜一郎认为《少将滋干之母》是谷崎文学所有要素之综合、最高之结晶。

养生秘旨

养生秘旨

养生类著作。作者不详,有贻仁堂抄本,末署名者抄于清光绪十九年。全书1册,无序,无跋、无目录,计其标题而分篇,全书共45篇。本书主要以精、气、神三者为核心,论述养生之道,从防御外感、内伤、药伤、大自然侵袭等角度介绍防病与养生的道理与方法。其中有35篇介绍气功强身却病增寿的机制、功效与具体功法,有一定实用价值。

趼廛诗删剩

趼廛诗删剩

《趼廛诗删剩》,三十七题八十四首。署“南海吴沃尧趼人著,仪陇蒋庚繇紫侪选”。连载于《月月小说》第4号、第5号、第7号,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907年1月28日)至三十三年三月十五日(1907年4月27日)印行。首冠作者自序(无序题),末署“趼人氏识”。又收入《趼人十三种》,宣统元年七月(1909年8月)上海群学社出版。本卷据《月月小说》连载本点校收入。

儆心录译注

儆心录译注

《人臣儆心录》,简称《儆心录》,是清朝初年王永吉撰写的一部有关官箴方面的书籍。儆心,意思是警惕自己的思想,换言之就是要有自律意识。正如四库全书《人臣儆心录提要》称:“盖 因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 伏法,因推论古来奸臣恶迹,训戒群臣,俾共知炯鉴也。”本书由植党、好名、营私、徇利、骄志、作伪、附势和旷官八个方面组成,大致概括了古代官场弊病的主要方面。

春秋提纲

春秋提纲

十卷。旧题铁山先生陈则通撰。陈则通生平不详。此书分四门综论《春秋》大旨,所侵伐、朝聘、盟会、杂例。每门中又依类划分其事,称为“例。”如侵伐门下有王臣会伐、齐晋楚伐郑、晋楚争陈等十五例,每例之后则为论,主要为史论。虽名为例,但大抵皆参校其事之始终,而考究其成败得失之由,与诸家之例迥异,纯为史论之体。此书对胡氏之说有取有舍,如《杂例门》坚守胡安国“夏时”之说,其《元年春王正月》条云:“夏正乃万古不易之时,商周改之而不可改,秦人去之而不可去,左氏、杜预诸儒欲不用而终不能不用。夫子正恐后世疑周家之正月在冬之十一月,故曰‘春王正月’,则春乃王之正月也。”而《灾异门》则驳汉儒事应之谬云:“呜呼,自汉儒以《春秋》附《洪范》,而后世之言天也诬矣。一灾则一事之应,一异则一征之名,其言天人相与若甚密而不谬者,何休之解《春秋》又祖其说而被蔓之。呜呼天乎!若二三子之所见则小矣。”而胡氏之解经则正袭汉儒事应之说。现存元胡光世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