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作者:林纾
林纾译,《伊索寓言》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中国正值春秋时期。它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明末时期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近代翻译家林纾首次将其译为“伊索寓言”,由此沿用至今。林译本中的每篇寓言都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故事情节,第二部分为故事寓意,第三部分则是林纾根据寓言内容额外添加的评论或感慨,以“畏庐曰”的形式独立出现在篇末。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均源自其英文底本,林纾的翻译也较为忠实,并未大行改动,只是由文言文译出,古风颇盛,却也不失简练。第三部分另起段落,用较小字号与前两部分区分开,其内容虽然也由故事引申而来,却与第二部分的寓意有所区别。英文底本中原有的寓意多是以道德说教为主,揭示人性弱点,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林纾自行添加的“畏庐曰”却是根据政治时事、结合社会问题抒发其忧国忧民、自强御敌的感慨,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时代特色,这种“借题发挥”是林译《伊索寓言》的最大特色。
猜你喜欢的书
艰难时世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情节发生在虚构的焦煤镇,这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缩影:工厂林立,浓烟滚滚,机器隆隆声震耳欲聋。五金批发商葛擂梗当选为国会议员。他还是个有一套“理论”的教育家,在镇上办了一所学校,向儿童灌输“事实”。在这种窒息人性的教育下,葛擂梗的儿子汤姆成了吃喝嫖赌的恶棍。葛擂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逼着自己的女儿露意莎嫁给比她大30岁的百万富翁庞得贝。这个银行家兼工厂主为人残忍,露意莎婚后生活非常痛苦,最后回到娘家。汤姆堕落成小偷, 畏罪潜逃,死于国外。小说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同时还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不过作者不赞成宪章运动中的“暴力”派,而同情“道德力”派。小说中的工人斯梯芬既不参加工人斗争,也拒绝资本家的拉拢。他后来受到诬陷,逃跑时掉进废矿井摔死。
安雅堂集
元代诗文别集。13卷。陈旅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题《陈众仲文集》。《安雅堂集》的主要版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传本比较少见。本集卷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张翥序,至正十一年林泉生序。卷1为赋、辞等及五七言绝句,卷2为五七言律诗,卷3为五七言古诗,卷4—6为序,卷7—9为记,卷10为碑,卷11为碣、墓铭,卷12为墓志铭,卷13为杂文。卷末有明人杨士奇跋等文字。据《元史》本传,陈旅有集14卷。但本集及明入焦竑的《国史经籍志》都作13卷。今存《安雅堂集》13卷系陈旅之子所编,首刊于元末,是流传有绪的善本。陈旅的诗文颇得虞集赏识,《元史》本传说:虞集见到陈旅的文章,“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这一点,也为张翥的《安雅堂集序》所证实。从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而言,陈旅是无法与虞集比肩的。
中国政治常识
《中国政治常识》是一本了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入门读物,探寻中国政治“理乱兴亡”的必备书。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古至民国讲述中国政治体制的起源、演变,以独到的眼光深刻剖析了历朝历代更迭的根源及历代政治变革的得失、利弊。本书是了解中国五千年治乱兴衰的必读经典,百万读者认可的中国文化指南。
观石录
清高兆撰。乾隆间侯官郑氏注韩居藏钞本。作者归里还乡,将他在11位友人处观赏到的寿山石140余枚,分定神品、妙品、逸品,按其形色进行描绘,辑录成册。并对当时著名石雕艺人的艺术技巧,给予很高评价。总结“相石”、“解石”以及磨光经验。书末录卞二济《寿山石记》一篇。另有清毛奇龄撰《后观石录》,与《观石录》一篇,有“双璧”之誉。
通鉴纪事本末[四库本]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或一事而复见数篇”。袁枢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但苦其浩博。有时一事延续数年,如果想要知其全貌,便要翻阅数卷。为解决这个困难,便以事件为中心,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按照《通鉴》原来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论,并起一题目,共编纂239个条目,另有附录66事,附在各条目之后,以类编纂,辑成一书。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记载1360余年的史事。由于每事一篇,起迄了然,故称“纪事本末”。全书共42卷。所记305件大小事情,绝大部份是政治、军事事件。涉及经济方面的,只有唐朝两条。一是奸臣聚敛,一是两税之弊。作者开始编撰时间不详,书成约在乾道九年(1173)。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上孝宗。孝宗阅后大为赞赏:“治道尽在是矣”。诏令严州摹印10部(作者时任严州教授),此书因而得以迅速流传。从史料价值方面看,本书内容全部录自《资治道鉴》,没有作者一句话。所收集的也是材料集中的题目,零碎材料,也还要查阅《通鉴》原本,因此其使用价值就受到一定限制。但从史籍的编纂方法来说,却是开创了一种新体裁。另外阅读方便,故事性强,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之后,各种纪事本末体书相继问世,极大丰富了中国史学宝库。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教下》中赞此书“文省于纪传,事豁编年”。《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明,一览了然,遂使记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此书最早刻本为南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郡摹刻本。明末,张溥在《通鉴纪事本末》每一篇后作一论,附在原篇之后,并按原本条目重新析为239卷。此书刊出后,宋42卷本渐为减少。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是为最好版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百丈清规证义记
百丈清规证义记,九卷,清仪润述并序,宋杨亿原序,清松龄序,陈桂生序,沉起潜序,清道序,愿定序,附地舆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