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

作者:李逸侯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原名《宋宫十八朝演义》,后书商更名。100回。民国十六年一月一日付印,民国十七年二月出版,民国十七年十月发行。精装2册,定价10元;平装6册,定价5元。李逸侯著、严独鹤评。上海五权书社出版。内页又题“浏阳李逸侯撰 桐乡严独鹤评”;版权页题“编辑者李逸侯 赵梦云”。本书从宋太祖出生起,到陆秀夫负末帝赵昺蹈海而死止。作者自谓:叙宋室一代兴亡,凡朝廷大事,宫闱琐闻,皆与正史不甚相远,较诸涂饰附会,流于淫秽者,固稍胜矣。此书与许慕羲《宋宫十八朝演义》并行于世,李本较平实,语言更通俗;许本通篇行文更流畅,情节渲染较精彩。

章节列表

升序↑

李逸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卢梭问题

卢梭问题

卢梭及其著述不仅对人类思想、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引起后人褒贬不一的激烈争论。比如,卢梭的学说内在是否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他的《社会契约论》与其他著作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暴力盛行以及爆发的诸多暴力革命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卢梭作品真是一种文学倾向的小说?恩斯特·卡西勒驳斥了“学说内部存在矛盾”的说法,认为卢梭以自然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契约论既非霍布斯的“利维坦”,也不同于百科全书派,并由此阐述了卢梭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直到花豆煮好

直到花豆煮好

作者是安房直子。 《直到花豆煮熟》写小女孩小夜与精灵们的故事,小夜的妈妈是山姥的女儿,山姥就是山精。

陶庵全集

陶庵全集

明代诗文别集。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著。为黄淳耀门人陆元辅所编,初由张懿实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刊刻,有《陶庵文集》7卷、诗集8卷、《吾师录》1卷。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又在张刻本基础上重修,增加《谷帘学吟》1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陶应鲲又对康熙刻本进行了增益、修订,计有文集7卷、文补遗1卷、诗集8卷、诗补遗1卷、《吾师录》1卷、《自监录》4卷,共计22卷。《四库全书》即以乾隆刻本为底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淳耀湛深经术,刻意学古。所作科举之文,精深纯粹,一扫明季剽摹谲怪之习。而平日力敦古义,尤能以躬行实践为务,毅然不为荣利所挠。如《吾师》、《自监》诸录,皆其早年所订论学之语,趋向极其醇正,而平易可近,绝无党同伐异之风,足以见其所得之远。文章和平温厚,矩矱先民。诗亦浑雅天成,绝无懦响,于王、李、钟、谭余派去之惟恐若浼,可谓矫然拔俗,卒之致命成仁,垂芳百世,卓然不愧其生平,可以知立言之有本矣。”其实,黄淳耀一些诗文的文学色彩颇浓。

论文杂记

论文杂记

文论著作。近代刘师培著。原载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1905年2月23日至11月16日)《国粹学报》(上海)第1期至10期,正文前有作者《自序》。一卷。共二十四则。所论诗文上自先秦,下迄清末,涉及各种文体。其论力主“文笔说”,推崇骈文,与桐城派主张迥异。所论作家按《汉书·艺文志》所列先秦诸子的“九流十家”分类,如论魏晋南北朝诸家时即指曹植诗温柔敦厚近于儒家,陶渊明诗澹雅冲泊近于道家,谢灵运诗琢磨研炼近于名家,左思诗雄健英奇近于纵横家。论唐宋诗时称李白为纵横家之诗,杜甫为儒家之诗,孟浩然、苏轼为道家之诗,王维、储光羲为农家之诗,黄庭坚为法家之诗。以时代论,则谓西汉文多阴阳家言,汉魏文多法家言,六朝文多道家言,隋唐文多小说家言,宋代文多儒家言,明末文多纵横家言,清代文多名家言。所论虽有牵强之处,却也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他如判明文学著作与实用文字之区别,倡导“文言合一”,以为文学是进化的等论述都有积极意义。然亦有门径狭窄,过于趋尚古奥之弊。原载1905年《国粹学报》,1928年印行单行本,1934年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将其与《中古文学史》合为一书标点出版,1962年又将其收为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种。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经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北宋初。假托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劝人礼拜北斗七元君,延生保命。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向张道陵述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有情之人皆出北斗政命,劝人流布本经。

资治通鉴考异[标点本]

资治通鉴考异[标点本]

三十卷。宋司马光撰。成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辑《资治通鉴》时,使用了大量的古籍材料,一件事情往往有三四种不同的记载,传闻不实或记载不同的材料很多,哪些为真,哪些为伪,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颇费斟酌。所以,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同时,对同一件史事的不同记载,进行详细的考证辨异,将经过考异辨误的可信的材料,用于《资治通鉴》一书中。随着《资治通鉴》的编成,对其所用材料的考异辨误也积蓄其多,于是,司马光将这些考异辨正按照《资治通鉴》一书的体例和内容顺序编成《资治通鉴考异》一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和《资治通鉴》一书一起奏进皇上。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成书,互为参照,对《资治通鉴》中某些重要史事,参考同异,辨证谬误,申明《通鉴》用此舍彼之故。考异所用材料甚丰,包括实录、正史、杂史、小说等,考订也非常精密,开史家前所未有之先例。后来有不少治史学者沿用此书方法,考订史事得失。全书共三十卷。前八卷考证周、汉至南北朝诸史事,自九卷至二十七卷,共十九卷,都是唐代史事的考订内容。其余三卷皆考后梁、后周、后汉史事。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刊行,但别为一书,互为参照读用。元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时,开始把此书内容散到《资治通鉴》各有关内容之下,纠正了《资治通鉴》中的某些事实错误,丰富了《资治通鉴》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