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补
作者:归锄子
章回小说。清归锄子著。四十 八回。故事直接百二十回《红楼梦》九十七回黛 玉离魂,处处照应前事。叙黛玉魂归离恨天,警 幻仙子怜之,令黛玉返魂。黛玉还魂后,决心割 断情丝,返回扬州故里。宝玉不知,于中举之日 逃往大荒山。宝钗因宝玉出走抑郁成疾,吐血 而亡。后贾母得知宝玉下落,命王熙凤将其找 回,应殿试,中进士,授官翰林。皇帝念其为元 妃胞弟,钦赐与黛玉完婚。黛玉善理家政,贾府 家境渐裕,时晴雯病愈,宝钗亦借体还魂,琪官 又将袭人送回,数人得以团圆。宝玉、黛玉推己 及人,广为施舍,扶善济贫,贾府家业重振。书 中所叙,显然违背曹雪芹原意,唯人物描写、语 言风格尚有几分相似。有嘉庆二十四年 (1819)藤花榭刊本、光绪二年(1876)上海申报 馆聚珍本、光绪二十四年上海熔经阁石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等。 近有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红楼梦补序
- 序
- 第一回 绛珠宫议偿恩怨债 警幻仙重补离恨天
- 第二回 识病源瞒生施巧计 接家音证往悟冰心
- 第三回 赠多珍反劝有情婢 占神数预定再来人
- 第四回 会芳园剧饮饯长行 赋阳关联吟抒别绪
- 第五回 撰祭文痴心人悼亡 念亲情老太君痛别
- 第六回 怡红子泣黛感残春 滴翠亭诉鹃传密信
- 第七回 巫峡残云对姊唤妹 芸房幻梦兆吉疑凶
- 第八回 棘院寻郎惊心冤孽 画堂演剧指证仙圆
- 第九回 践戏言新贵入荒山 试凡心夙缘还宝玉
- 第十回 叩仙坛乩盘藏隐语 遁禅门蠢婢露真言
- 第十一回 痛郎削发泼药轻生 忆主伤心拥衾叙
- 第十二回 毁金锁遗言嘱贤女 呼宝玉切齿类颦卿
- 第十三回 太虚境遣邀薛蘅芜 紫檀堡补叙烈晴雯
- 第十四回 花袭人出府丧节守 蒋玉函感旧退婚姻
- 第十五回 酆都府冤魂缠熙凤 大观园冷院感晴雯
- 第十六回 夜守空房老妪疑怪 心无宿愤方物将情
- 第十七回 宝玉还家混淆真假 惜春题画点破机关
- 第十八回 下广陵凤姐愿为媒 过栖霞焙茗欣遇主
- 第十九回 当金锁巧合证良缘 梦宝玉因疑生幻相
- 第二十回 痴绛珠感情洒旧泪 莽紫鹃认物发嗔言
- 第二十一回 赐联秦晋诏下南京 赏赐奇珍恩颁北阙
- 第二十二回 清虚观仙词留粉壁 幻影鉴亡配照黄昏
- 第二十三回 寻花公子属意还珠 扫墓佳人伤心泪草
- 第二十四回 话乡情爱叨翡翠簪 诛盗首飞斩鸳鸯剑
- 第二十五回 金殿传胪荣膺旷典 香闺制锦集贺新婚
- 第二十六回 不忘旧莺姐欲捐躯 因忌才凤姑思退位
- 第二十七回 贮金屋娇婢会幺弦 兴宝藏财星临福地
- 第二十八回 置产营财葛藟谊重 因金恤玉樛木恩深
- 第二十九回 诉往事窗外站痴人 辞侧室园中谈挚语
- 第三十回 领白镪陡成新富户 制霓裳重集旧伶人
- 第三十一回 讯芳踪香院惜闲花 还诗集絮词盘侍婢
- 第三十二回 委任得人因奴托主 传家存厚薄利轻财
- 第三十三回 话梦新闻敦伦迁善 葬花旧地聆曲怡情
- 第三十四回 义认螟蛉周旋往事 锦添富贵成就家童
- 第三十五回 庆蒲觞芳洲观竞渡 开寿筵舞榭发悲歌
- 第三十六回 慈姨妈三更梦爱女 呆公子一诺恕私情
- 第三十七回 送旧衣嗔查红绫袄 证回生录寄柳絮词
- 第三十八回 以情感袭婉语劝晴 设法制环正言索彩
- 第三十九回 恩偿夙愿追忆画蔷 缘了前生重谐卜凤
- 第四十回 庆团圆贾母赏中秋 博欢笑村妪陪戏宴
- 第四十一回 击鼓传花预征佳兆 推云净月立毁冶容
- 第四十二回 还原璧疑破金锁案 嘲颦卿戏编竹枝词
- 第四十三回 听捷音稻香村设席 洗繁华莲花落侑觞
- 第四十四回 辞水月伴居栊翠庵 照情天群瞻太虚像
- 第四十五回 朱砂痣甄母认娇儿 伏梁症袭人思旧院
- 第四十六回 开绮筵豪饮赛清歌 抱锦裯分房还故宠
- 第四十七回 延羽士礼忏为超生 登高阁赏梅重结社
- 第四十八回 过除夕了结绛珠缘 撕改册惊醒红楼梦
归锄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春明梦余录
七十卷。明清之际孙承泽 (详见《尚书集注》)撰。是编属杂记,所记只限于明代北京。分四个层次,首记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记城防、宫阙、坛庙;再记官署;终记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共计十四门,但叙述沿革的甚少。其中官署一门四十卷,居全书过半。体例庞杂,兼有政书、掌故、方志之特点,而以政书内容为详。内引实录、邸报、上谕、章疏、礼制、法律等古代文献资料极博,于明典章源流迁革,中央机构职掌和北京地理人文研究均有史料价值。为记载明代北京特为详瞻的著作之一。书中标目,以记明代为主,则不应泛及前代,即便泛及,也应遵其原貌,原原本本,丝牵绳贯。是书第一子目名礼制,首条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次条吴澄三礼考注,三条朱子家礼,皆先儒著述之文,非朝庭典章,亦非明代新制,不应归于礼部。承泽受门派纷争余波影响,持论常有偏袒。周延儒持官纳贿,赐死不冤,承泽乃从内阁门中录其《直房记》一篇,大加赞誉,实为其袒护。惟于材料去取,时杂成见,叙次仍有挂漏。后作者又补撰《天府广记》一书,较侧重于北京史地和宫阙情况。版本有清康熙、乾隆间内府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同治、光绪间孙氏 《古香斋袖珍十种》 本。
杨树达讲文言修辞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代,中国的现代学科都是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中国的传统学术也在这一阶段实现了现代化转型,或者在现代学科中得到延续。读中国书,不可不知中国特色的修辞。不明中国特色的修辞,易犯事不明、物不显、犯人忌等毛病。中国修辞与西方修辞相异之处甚多,然知之者实少。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实为中国特色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如列改易、增益、删削、颠倒、改窜、嫌疑、参互、存真、合叙、错综等项,非今天普通修辞学教科书所能明示。
月季花谱
清代月季专著。作者自署评花馆主,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仅知为江苏人。成书年代亦不详。全书分为浇灌、培壅、养胎、修剪、避寒、扦插、下籽、去虫、品种共9目,品种一节列举吴下月季著名品种名称55个,并记载有栽培技术。
医宗说约
综合类著作。清蒋示吉撰。六卷。示吉字仲芳,吴县(今属江苏)人。工诗,精于医术,撰有《医意商》、《望色启微》。是书系摘录《内经》及历代医家论述,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分科整理撰成,刊于康熙二年(1663)。卷首总论疾病证治,分述望色、闻声、问症、相形、脉象主病等四诊内容以及药性、治则等。其中脉象主病二十九法,系根据古人论述,参以己见整理而成; 卷一、二为内科杂症;卷三伤寒;卷四小儿、妇产科; 卷五疡科。科目较全,分症阐述,有论有方,且多运用歌诀,利于记诵。后世流传颇广。可为医学入门及临床研究参考。有康熙二年玉尺堂刊本,大文堂刊本 (四卷),锦章书局石印本。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太上老君太素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抱朴子•遐览篇》着录《太素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之宇宙观,以及忍辱守雌、治心如水之人生观。其说与《道德经》和《易传》大旨相同,并受汉代纬书《周易干凿度》影响。篇内所谓「太素」,即化生天地万物之道。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