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作者:吕抚
原名《纲鉴通俗演义》。章回小说。清吕抚著。四十四回。一至四回叙盘古开天辟地及三皇五帝事,五至十二回叙夏、商、周三代事,十三至十七回叙荆轲刺秦王至王莽篡汉、光武中兴诸事,十八至二十四回叙黄巾起义、三国归晋及南北朝等事,二十五至三十回叙北周并北齐、杨坚建隋、李渊父子建唐及赵匡胤陈桥兵变等事,三十一至三十五回叙宋太祖一统中原至元亡等事,三十六至四十回叙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清兵南下等事,四十一回罗列各朝帝王年号,四十二回论述神鬼皆幻,儒家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要。其后所述为历朝各地异物矿产、天时灾异及风俗。参照《资治通鉴》、《通鉴纲目》、《二十四史》写成,内容庞杂,情节单调,且多迂腐说教。有雍正五年(1727)原刊本、雍正十年吕抚自序本以及正气堂活字本、上海广百宋斋石印本、章福记书局石印本等。近有1986年岳麓书社排印本,书名无“通俗”二字。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 盘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 第二回 至三皇传多氏渐剖乾坤
-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聪明创制立法
- 第四回 尧让舜舜让禹总为斯民
- 第五回 夏后氏四百年一十七世
- 第六回 殷汤氏三十世六百余春
-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迁都洛邑
- 第八回 齐桓公晋重耳五霸称尊
- 第九回 简王后至灵王时生孔子
- 第十回 李老子释迦氏说法谈经
-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
- 第十二回 九州岛中诸列国并入强秦
- 第十三回 秦无道四十年止传二世
- 第十四回 六国人并楚汉起义争衡
- 第十五回 汉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
- 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国鸩君
- 第十七回 汉光武复中兴一十三帝
- 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
- 第十九回 三国志乱纷纷五十余载
- 第二十回 汉归曹吴入晋取次销沉
- 第二十一回 司马晋五十年五胡大乱
- 第二十二回 走江东承旧统百岁云奔
- 第二十三回 宋齐梁传陈国俱都江左
- 第二十四回 索头魏分齐周北地称尊
- 第二十五回 周并齐隋篡周平陈一统
- 第二十六回 四十年弹指过海内风尘
- 第二十七回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 第二十八回 三百年捱不到祸乱相寻
- 第二十九回 朱温起号梁朝归于李氏
- 第三十回 晋灭唐汉继晋郭氏周承
- 第三十一回 宋太祖统中原未能混一
- 第三十二回 西北边辽金夏不住相争
- 第三十三回 康王构仗名将偏安半壁
- 第三十四回 三百年元世祖一鼓而吞
- 第三十五回 蒙古氏九十春群雄并起
-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明太祖应运龙兴
- 第三十七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 第三十八回 李自成犯京邑社稷摧崩
- 第三十九回 天付与大清朝升平万岁
- 第四十回 混乾坤归一统海晏河清
- 第四十一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
- 第四十二回 洪杨起据金陵南北构兵
- 第四十三回 曾文正左文襄同心秉政
- 第四十四回 十八载灭洪杨四海安宁
- 第四十五回 庚子年拳会起迁都陕地
- 第四十六回 灭拳会订和约太后回銮
- 第四十七回 孙逸仙造革命排满兴汉
- 第四十八回 清宣统逊帝位民国成立
- 第四十九回 移政府北京城袁公就任
- 第五十回 沪宁站宋教仁中弹亡身
- 第五十一回 摧残国民党宁贑双独立
- 第五十二回 欧事风云日人乘间要求
- 第五十三回 袁世凯称帝唐都督誓师
- 第五十四回 袁项城殡天段祺瑞组阁
- 第五十五回 督军团要挟黎总统失权
- 第五十六回 猛张勋复辟冯总统就任
- 第五十七回 任私人遭物议李纯自戕
- 第五十八回 为选举曹吴联军败雨帅
- 第五十九回 奉直失睦张吴再决雌雄
- 第六十回 吴佩孚失机退驻鸡公山
吕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紫微斗数全书
四卷,托名宋初陈抟(希夷先生)著。中国古代命理术数。它以紫微星系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命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紫微斗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人出生时的星曜组合、宫位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涵盖事业、财运、感情、健康等诸多方面。其星曜系统丰富繁杂,不同星曜各具特性,相互交织产生千变万化的解读。每个宫位也有特定象征意义,彼此关联形成命运图谱。 这部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命理学提供了详实资料,展现了古人对命运探索的智慧结晶,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对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命理爱好者将其奉为圭臬,不断钻研其中奥秘。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虽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对生命的认知。第四卷《古今富贵贫贱夭寿命图》PDF文件可以阅读
花当阁丛谈
一名《村老委谈》、《三家村老委谈》,明代文言小说集。徐复祚撰。未见正史及公私书目着录,现有《借月山房汇钞》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残卷一种。其书卷帙颇有歧异,据《借月山房汇钞》本王东溆、徐述曾、黄廷鉴跋与《乾隆常昭合志》卷十一,其书原为三十六卷,《雍正昭文县志》卷七十一、《光绪苏州府志》卷七十六作三十卷,而抄本徐述曾跋则称原书二十四卷。但原书已经亡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徐复祚的曾侄孙徐述曾得到六卷本一种,王跋亦称其书存六卷,现存抄本即为此六卷本,残存五卷(缺第五卷及第一卷后半卷)。嘉庆甲子(1804年)黄廷鉴于书坊中得残本2册,为六卷本所无,遂冠在原六卷本之前,刻入《借月山房汇钞》中,即今所见八卷本者(见八卷本黄廷鉴跋)。清徐述曾跋谓其书:“大抵记朝廷典故、忠贞邪佞、孝义节烈、高人义士、仙佛奇踪、豪猾盗贼、倡优乞丐、术数伎巧,与夫街谈巷议、善恶果报,可兴可观,无不胪陈。”可见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其善恶观念、道德褒贬,十分鲜明。书中所否定的内容,主要是朝政弊端和日常生活中的若干丑恶现象,而揭露宦官之患尤为激烈,如卷二《分宜逸事》以严嵩柄权时一寺卿久候其门不得见因求空地溲尿为其僮儿所辱、一监司以十金贿苍头欲求见严世蕃而为不屑掷地的故事,反映严氏父子邪恶势力之嚣张气焰。书中部分故事还以官员对朝廷的不合作和蔑视态度,表现人们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抵触情绪。如卷三《王光庵》条叙王宾清狂傲世,故旧姚广孝自朝中归里相访,竟至其下马脱朝服后方许其入门。作者还对官场及生活中各种丑恶现象予以鞭挞,如卷六《两掾史》条以叶姓得官后死,王姓冒名顶替,与叶姓平分官俸事,揭露官场的腐败;同卷《金潮》条叙金潮外出行商后,其妻与人有私情,遂骗婆婆外嫁他乡,金潮归后寻得其母,并设计以妻换母。表现人们对家庭生活中不良道德行为的憎恶。
佐杂谱
官箴,清代李庚乾辑,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于光绪十九年由四川省城会文堂刻本发行。该书详细梳理了多种佐杂官职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如典史,元时已有,主掌监狱、捕盗,为汉县尉之流,唐称典狱,还有少府等别称;仓大使始于明,职司仓庾;税大使在明时府设税课司、县设局,负责商贾等常征;吏目职掌与典史相近,始于元,金时称州录事等。 书中通过丰富的人物事例展现各官职的履职情形与官员风范。如孔子任委吏时 “料量平,会计当”,体现圣人于微职亦尽善尽美;唐韩思复任梁州府仓曹参军时,大旱开仓赈民,不惧州府劾责;宋傅尧俞监黎阳县仓草场,坚守职责,不因官职卑微而懈怠;明邹智谪为广东吏目,仍前往新会向陈白沙先生受业,学养更粹。 同时,书中还涉及诸多与官职相关的事件和品德教化内容。如对官员廉洁奉公的强调,像陆贽为郑县尉时辞谢刺史厚赆,仅领新茶;对官员明断狱案能力的记述,如郭申锡为晋陵尉时通过观察识破兄杀弟案件;对官员坚守臣节的褒扬,如徐端益为虹县尉时,面对张邦昌伪诏不屈膝;以及对官员教化百姓、改善地方治理的描述,如仇览为蒲亭长劝民兴业、教化不孝子陈元,王守仁谪龙场驿丞因俗化导夷人等。
观世音经笺注
佛经笺注,丁福保均步趋王逸注《楚辞》、李善注《文选》的前例,于经文每句之下注解字词义据,疏通文句大意。但这本《观世音经笺注》毕竟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典籍,丁氏于此之外,还增注了一些史书中的灵验故事,连同卷首的《观世音经灵异记》一并附上。《观世音经笺注》原为丁福保创办的医学书局所出的《佛学丛书》当中的一种,民国七年铅字排印出版。道崇法师根据此本,重新加上了规范标点。钟锦先生再校一遍,并将丁福保的《畴隐居士自述》和印光大师的《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九通作为附录。因为前者涉及印光大师对丁福保笺注的评价,后者可以了解丁氏的生平,对于我们阅读丁福保居士的佛经笺注,有些参考价值,所以一并附后印出。
毗尼母经
又名毗尼母论。八卷,失译。母经者,梵云摩夷,译曰行母,是诠显行法能生行,如母之生子,故云行母。论藏之别名也,今为毗尼之论释,故名毗尼母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