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变

作者:吴趼人
情变

写情小说,八回,未完。吴趼人著。清宣统二年(1910)五月连载于上海《舆论时事报》。标“奇情小说”。书至八回,作者不幸病逝,因此堪称绝笔。《情变》叙述的是一对乡村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悲剧。女主角寇阿男生于扬州乡下,系出白莲教余党,父母武功非凡并擅幻术。由于生活所迫,阿男从小便随父母江湖卖艺,练就一身武功、法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同村聪明漂亮的小伙子秦二官情投意合,并私下许定终身。

猜你喜欢的书

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

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

这一本兼论哲学、科学与论证学的伟大著作,收录了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查尔斯·S.皮尔士两部意义重大、影响广泛的著述。书的第一部分为《偶然与逻辑》,呈现皮尔士的概率观和逻辑观,开头最著名的两篇文章《信念的确定》《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是皮尔士本人对实用主义原则的经典阐述,标志着 实用主义的发端。第二部分收录了《理论体系》《小探必然性学说》《心智的规律》《人类的玻璃本质》《演化的爱》五篇科学形而上学短文,其逻辑学的三种假设——偶成论、神爱论与连续论,富有创见、影响重大而深远。深入阅读和了解皮尔士的形而上学见解,有助于人们克服皮尔士哲学乃至整个实用主义哲学的简单化倾向。

苕溪集

苕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

清代吴亦鼎编著。成书于1851年(咸丰元年)。4卷。书中介绍灸法,并重视候脉、辨证为本书主要特点。卷一论述灸疗的方法、禁忌、调养、经络循行;卷二介绍奇经八脉、十二经穴位置与灸法,用艾先以蒜捺穴上使黏着,继用铁物、冷物抚压以解痛,所述“灸疮候发”和膏药等条,都切实可用。卷三、卷四论各种疾病的病候及灸治方法。各部病症的灸治,首列“证治本义”,阐述灸理论。这是一部内容较全的灸法专书。

壬归

壬归

《壬归》七卷,卷一提纲例约、卷二壬占易简例约、卷三谋望门、卷四婚姻门、卷五农事门、卷六出行门、卷七三才门。按于公先生所言,大六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最为古老的绝学,《壬归》则堪称大六壬学术体系的纲领。《壬归》言简意深,行文优美,笔法严谨,将上古易学的要点——理、气、类、象、数,以及三才转变之法,归结成一套严密精细的大六壬思想逻辑体系。学者有言,《壬归》的价值,类同于开启壬占大堂内室的钥匙,学人想要审视壬占真正的奥秘,《壬归》的方向,即明理、辨气、通象,肯定是最直截了当的路径。

战斗在滹沱河上

战斗在滹沱河上

当代长篇小说。李英儒著。作家出版社1954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9年出版第2版时,作者写了《后记》。小说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冀中地区的“五一大扫荡”为背景,描写滹沱河岸沿河村的抗日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支援部队,粉碎敌人的屡次包围和“清剿”,保全抗日革命力量的艰苦斗争历程。书中塑造了村长王金山、农会主任赵成儿以及青年民兵二青等共产党员形象,同时勾勒了地主汉奸、维持会长张老东的阴险狠毒的嘴脸。作者在《后记》中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照真人真事写成的,情节的组织结构方面,大体也吻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这是作者主要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被译为朝鲜文和日文本。作品中的若干章节,曾定名为《地下的战斗》、《沿河村的血迹》等作为通俗读物出版了单行本。

四书劄记

四书劄记

清杨名时撰。共四卷。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各一卷。系作者读四书的笔记。编次上一反常例,先论语后中庸。首先指出“修身”的含义很广,然其功即已尽于“诚意”之中。时人对诚意有两种解释:“一是用力为善去恶,以实其好恶之意;一是意所发有善恶,须使为善之意,真诚无伪而不杂于恶。”(卷一)他赞同第一种解释,认为:“观诚意章注,则当以前说为主,盖能实其好恶之意,则发念之诚而无伪已该其中矣。”(同上)对于朱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推崇孔子,将孔子和尧舜齐称为至圣:“尧舜孔子自是性之至圣,天纵之云恰得至圣分量。”(卷二)但又认为圣人是可以学习的:“夫子实是天纵神奇,然实无神奇,人人可学。”关键在于“其要只在行之以一……好学力行,知耻为之弗措。”(同上)认为孔子虽不像尧舜“得位”,但“教泽及于天下后世,是孔子之位育也”(卷三)。称孔子是万世师表,“孔子知天知人,故其言行足为世道、世法、世则,远有望而近不见厌也”。有《杨氏全书》本、《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