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庙的和尚

作者:废名
火神庙的和尚

短篇小说,废名著。《火神庙的和尚》写了一个叫金喜的和尚。他本是一个流浪汉在三十岁的时候流浪到了当地在好心人王四爹的关照下被荐到了庙里做和尚这一做就是三十年最后孤寂而死。他出家做和尚的初衷并不是一心归佛也只不过为生存、生计着想罢了。所以小说也并没有着力写金喜的“佛性”而是写出了他身上的日常生趣。小说选取了金喜后三十年中的生活片断来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和尚的日常生活状态写得很有生趣有时甚至能让我们忍俊不禁。但仔细品味后却有另一种滋味涌上心头。

猜你喜欢的书

皮子文薮

皮子文薮

十卷。唐皮日休撰。此集是皮日休为了考试行卷而手自编定,他在序中说:“咸通七年(866)中,皮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今安徽寿县) 别墅,编次自己的诗文集《文薮》复将贡于有司。发箧丛萃,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共二百篇,为十卷。宋晁公武谓其尤善篇铭。今观集中书序论辨诸作,也多能原本经术。其请孟子立学科,请韩愈配飨太学二书,在唐人尤为卓识,不得反以词章目之。集中诗仅一卷。盖已见《松陵集》,不复重编,亦如《笠译丛书》之例。王士贞《池北偶谈》尝摘《鹿门隐书》一条,《与元徵君书》一条,均将世民二字句中连用,认为不避太宗之讳。此集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平易通俗的语言,充满现实性、战斗性。尤其是政论小品文,在晚唐大放光彩。鲁迅在评价《皮子文薮》时,指出他“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皮日休以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任,对以后理学家们影响甚大。后人对该书整理,现存之版本竟达十数种之多,《四库全书》所收的是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共二百篇为十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亦作十卷。

梦溪笔谈译注

梦溪笔谈译注

笔记。宋沈括著。二十六卷,《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梦溪为沈括晚年卜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之地,是书或作于此时。是书在宋代流传已广,然所传卷帙不一,《文献通考》作二十六卷,郑樵《通志·艺文略》作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则作二十五卷;甚至标有“二十七卷”、“三十卷”之目。至乾道二年(1166)汤修年据二十六卷本校刻,颇为完善,遂相沿流传。而《补笔谈》、《续笔谈》乾道本原无,至明崇祯四年(1631)马调元重刻时始合之。是书分为十七门,即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是书以其广博的内容和科学价值历来为学者所瞩目。是书流传颇广,今传有明崇祯马调元刻本、《四库全书》、《津逮秘书》、《稗海》、《学津讨原》、《说库》、《丛书集成初编》诸本。今人胡道静有《梦溪笔谈校证》,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嫁妆一牛车

嫁妆一牛车

短篇小说 。王祯和著。初载1967年4月 《文学季刊》第3期。初收1969年金字塔出版社版短篇小说集《嫁妆一牛车》。小说描写地位卑下的聋子万发,为生存而挣扎、妥协、屈服和认命的悲惨故事。一贫如洗的万发,“懂事以来就一直给钱困住”,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能有一辆自己的牛车,可以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原是雇工,务农为生,但连年生活无着。耳聋后,替别人拉牛车挣点酬金,勉强糊口。老婆阿好嗜赌成癖,连三个女儿都被她赌输卖掉并同鹿港来的姓简的成衣贩子勾搭上了。万发听到流言蜚语后,时时戒备,又不得不屈从于姓简的给他家带来的经济好处。儿子患了急病,万发外出拉车,撞死小孩,被判刑入狱。出狱后,姓简的早已搬到他家,公开与阿好同居。姓简的送他一辆牛车,他既高兴又悲哀。这辆牛车是嫁出妻子的“嫁妆”,他只能把痛苦与屈辱深深地埋在心底。小说用喜剧的手法描写万发挣扎、反抗到屈从命运的悲剧经历,反映出60年代台湾下层社会小人物的心灵悲苦和人格尊严的受污辱与损害。

王舍人诗集

王舍人诗集

诗别集。五卷。明王绂撰。绂卒于官舍,其集为其子王默所编。王进为作序云:“其子默裒集遗稿,得诗若干首,汇次成帙,题曰《友石先生诗集》,将寿诸梓,求余序之。”可知王集最初之名与现在通行之名不同。此编前有曾棨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之序及王进写于仁宗洪熙元年(1425)之序,其刊刻当在宣宗宣德(1426—1435)初年。但此本已不可见,传世最早之本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无锡知县荣华重刊本及弘治六年与《虚舟集》(明王偁着)同刊本。《四库全书》所收当为此本。民国十三年(1924),无锡陶守恒以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抄本,编为《王舍人诗集》五卷。前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附王洪撰《王孟端小传》、章昞如撰《孟端王公行状》、胡广撰《王孟端墓表》。全书按诗体排列,卷一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排律,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卷四为七言律诗,卷五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此书有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排印本,收入《锡山先哲丛刊》第二辑。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释华严十明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一卷。运用《华严经》中的思辨方式,分十门论述十二缘生(十二因缘)。认为十二缘生既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又是一切诸佛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这个一切诸佛的“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没有障碍。迷于十二缘生者即为众生,悟十二缘生者即是佛。故众生以及十二支皆无“自性”,若迷于烦恼、无明等,便有生死轮回;若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都是“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这样,修行者求大菩提心,最终归结为“无劳远求,但自净其心”。书中还用“净心”概括从凡入圣的修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大方广如来藏经

大方广如来藏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系佛为金刚慧菩萨等,以密房、稻麦、贫人等种种譬喻讲说一切有情所具之如来藏。本经原属显教经典,然由于系密教第六祖不空三藏所译,故历来多收于秘密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