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斗三湘

作者:郑证因
龙虎斗三湘

上海正气书局于1947年出版。民国郑证因著。川中成名女侠罗刹女叶青鸾与其子天龙剑商和一家,与武林中恶人五虎断门刀彭天寿结仇。彭天寿用毒辣手段追杀商家。叶青鸾、商和一家被迫离开川中,远走潇湘,在湘江岸边偏僻乡村隐姓埋名,生活多年。彭天寿为防商家日后寻仇,派党羽探查出叶青鸾、商和一家踪迹,意图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商家在南海渔人詹四、铁剑先生展翼霄、铁鹞子雍非等侠客仗义援助下,同彭天寿及其党羽展开殊死搏斗,在潇湘北岸绿云村挫败彭天寿的寻仇企图。彭天寿一伙远避苗疆,纠集天南各路绿林道,企图与叶青鸾一家一决生死,并称霸天南。叶青鸾等在天南众多侠义道鼎力相助下,最终生擒彭天寿,剿灭了这一伙危害四方的恶徒。本书包含《龙虎斗三湘》及其续集《南荒侠剑》

猜你喜欢的书

万火归一

万火归一

《万火归一》是阿根廷文学大师胡利奥·科塔萨尔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八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是传世名篇。他优雅细密、玄妙迷人的文字能像上帝的手一样翻云覆雨,复制人类感觉与意识的质地,将你带入一个时空交错,如梦似幻的世界。《南方高速》临摹的是因车流被阻滞在高速公路多日而形成的一个临时微型社会里各色人等的心理群像。《会合》里那些幽微而极富诗情的意识流的主人是几度濒临绝境的切·格瓦拉。《万火归一》叠映了古罗马和现代两段同样魂销大火的三角恋情。《另一片天空》下,善感的“我”游荡在家庭、工作与露水情缘之间,神秘少年“南美佬”魅影般出没眼前,依稀竟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

竹岩集

竹岩集

诗文集。明柯潜(1423—1473)撰。二卷,补遗一卷。潜字孟时,号竹岩(一作喦)。莆田(今属福建)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第一。官至詹事府少詹事。邃于文学,性高介。为学士时即于院中构清风亭,植柏两株于后堂,人称为柯亭学士柏,后传为古迹。原集曾于嘉靖中刊版。此为抄本,已多缺佚。嘉靖三十四年(1555)成书。约三万六千字。卷首有康大和、董士宏二人序。正文含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表、书、赞、经筵讲章、疏等一卷,序、记、传、志铭、祭文、说、杂著等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三篇,其中有潜门生吴希贤撰《中顺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竹岩柯公行状》。其诗如《烟寺晚钟》、《吟室盆荷》等,多冲澹清婉,不落蹊径。其文如《陈情疏》、《复潘太守》等,则峻整有法度,不失明初先正之风。有《四库全书》本。

中国舞蹈史话

中国舞蹈史话

中国舞蹈史研究的筚路蓝缕之作,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作品从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谈起,系统地论及秦汉及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尤其着重唐宋时期以及近代各种舞蹈种类和形式,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回顾和总结。本书分为二十四章,各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作了细致地梳理。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从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时代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突出了舞蹈发展的时间性,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

伊洛渊源录

伊洛渊源录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

尚书讲义

尚书讲义

二十卷。宋史浩(1106-1194)撰。浩字直翁,一名若纳,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着名政治家、经学家。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孝宗即位,迁翰林学士知制,浩累官右丞相,卒谥忠定。主要事迹见《宋史》本传。着述除《尚书讲义》之外,还有《鄮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二十二卷,原书久佚,库书据《永乐大典》录出其文,依经文考次排订,厘为二十卷。该书以注疏为主,参考前人旧说,时出己意。体例为随经演绎,近似经幄讲章体。书成后,曾得到朱熹好评(见《朱子语类》),孙应时《烛湖集·上史越王书》称此书“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之蕴,剖抉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后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无虑数十百条”。蔡沈撰《书集传》,多用其说。版本有《四明丛书》本。

见桃录

见桃录

凡四卷。全称圆满本光国师见桃录。又作本光国师语录、灵云见桃录。日本临济宗僧大休宗休(1468~1549)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集录正法山妙心寺语录、大龙山临济寺语录、青龙山瑞泉寺语录、偈颂、像赞、道号颂、立地、拈香、秉炬、掩圹、预请秉炬等,卷末附录宸翰、同门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