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

作者:刘知侠
铁道游击队

长篇小说。刘知侠著。写于1952年至1953年,1954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电视连续剧等,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作品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忍受日军的屠杀和蹂躏,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委李正、队长刘洪、王强为首,组织了一支铁道游击队,同敌人进行勇敢斗争的故事,展示了游击队的产生、成长和壮大的过程。游击队员在枣庄、临城、津浦线上,捣洋行,打票车,扒铁路,拆炮楼,采取灵活多变、神速机密的行动,分化、瓦解、打击日军和伪军。同时,与当地农民武装相配合,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建立了微山湖游击队根据地。他们活跃在山东、华中地区的交通线上,英勇顽强地多次粉碎日军汉奸的疯狂”“扫荡”和“围剿”,从战略上配合了正规军的战斗,坚持到最后胜利,迫使日军铁甲列车部队投降。日军投降后,铁道游击队又投入到与蒋伪军斗争的行列中去。作品忠于生活,没有回避游击队内部两种思想的激烈冲突,而是从他们在与错误思想、与动摇叛变的斗争中,从历史的发展出发,歌颂了他们英勇机智、坚毅顽强的革命精神。小说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将党的领导和工人的自发斗争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阶级觉悟不断提高的工人阶级战斗集体,谱写了一曲抗战的凯歌。作品采用人民群众

刘知侠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英国史

英国史

英国通史专著。乔·麦·特里维廉著。192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中译本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端升译。乔·麦·特里维廉(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1876—?),英国史学家,曾任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英国史》、《安娜女皇治下的英国》、《英国社会史》、《十九世纪英国史》、《加里波第和意大利的形成》以及布赖特、格雷等人的传记。本书分为6卷,前有著者序,后附1770年以来的内阁和参考书目。中译本约60万字。第1卷:种族的混合,自最古迄诺曼征服;第2卷:民族的造成,自诺曼征服迄宗教改革;第3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及海权,推铎尔时期;第4卷:国会的自由及海外膨胀,斯图亚特时期;第5卷:海权华族政治及工业革命的初期、自乌得勒支迄滑铁卢;第6卷:机器时代的海权及民主政治的趋近,汉诺威王朝的后期。本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并广泛采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可以收集到的各种史料,行文流畅生动,但作者是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历史学家,也有很大局限性。书中赞美英国的议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颂扬自由党及其活动家,为英国的殖民政策作辩护,完全不谈英国的阶级斗争和人民运动,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本书作为英国通史专著曾颇受推崇,广泛为欧美选为英国史大学教材,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桑道夫伯爵

桑道夫伯爵

《桑道夫伯爵》(Mathias Sandorf)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全书共5卷35章。该书为作者向大仲马致敬之作,被称为又一部精彩的《基督山伯爵》,同样想象丰富、新颖奇妙、引人入胜。小说以19世纪60年代匈牙利人为摆脱奥地利统治者所进行的自治运动为背景。匈牙利贵族桑道夫伯爵领导的起义因被人告密而失败,他历经艰险才得以越狱逃生。从此,桑道夫伯爵隐姓埋名开始了报恩复仇伸张正义的事业,几经周折终于严惩了告密者。

海东札记

海东札记

地理杂志。清朱景英撰。四卷。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乾隆举人,官至北路理藩同知。著有《畲经堂集》。历官台湾,遍及南北路,凡所见闻,俱成杂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书,记事止于乾隆三十三年,约三万字。正文含方隅、岩壑、洋澳、政纪、气习、土物、丛璅、社属等八记。方隅,考台湾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四至八到;岩壑专载台湾山水、一年四季自然景观、地理形势、火山喷泉;洋澳则自厦门出海,有澎湖、鹿耳门、海啸、风雨以及航海须知;气习记飓风、台风、风向、风信、气候(四时皆夏,一雨成秋);土物、丛巢分记台湾动物、植物, 物产尤多,大陆鹊至此难活,土气不宜,马小且弱等目以自然地理为主。政纪、社属则专载行政区划、社会组织,偏重人文地理。有乾隆三十七年刻本,1968年福州古旧书店据此复印本。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本书是王力教授主编的一部非常传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通论性经典作品。在编写这部书稿的时候,就动用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古代文化研究领域最顶尖级的专家。那些响当当的名字,王力、丁声树、朱文叔、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姜亮夫、叶圣陶,各个全都是今天学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师。这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南渡录

南渡录

题为辛弃疾撰。疑伪托,故所载并非事实。记载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虏北上,一路受尽屈辱,穿上敌人的异族服饰,于千山万水间到处放逐,驱赶,历经寒暑艰难,生不如死。

经典稽疑

经典稽疑

二卷。明陈耀文撰。耀文字晦伯,确山(今河南确山)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至按察司副使。除本书外,还着有《正杨》、《学林就正》、《学圃萱苏》、《天中记》、《花草粹编》等。古人专门之学皆有师承,各遵师门成说,从而在对儒家经典的训释上分岐颇多。此书取汉唐以来说经之异于宋儒者,分条辑载,上卷为《四书》,下卷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以存诸经古训,对后学了解宋以前学者们对诸经的训释颇有裨益。但该书甚为粗略,疏漏较多。现存有清抄本一种(四库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