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
作者:老舍
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33年。作品描写旧北平财政所一班科员庸俗空虚的灰色生活。它以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老李对庸俗生活的抗争和对所谓富有诗意的爱情的内心追求为主线,又以热心做媒的科员张大哥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另外几个科员的家庭风波为穿插,揭露、否定了凡事敷衍、妥协的小市民的劣根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旧官场的腐败、特务的横行及旧社会制度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小说取材于北京市民与旧衙门的日常生活,注重风俗世态画面的描绘,尤能运用轻松酣畅的幽默讽刺笔法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透过喜剧性的情节和生活场面,批判了造就小市民性格弱点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传统。虽未深入揭示黑暗社会的本质,但仍能启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国民性问题的思索。
猜你喜欢的书
忏余集
郁达夫著。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2月出版,为小说、散文合集。内收散文《忏余独白》、《钓台的春昼》等4篇,并《迟桂花》等小说。《忏余独白》即代序,回顾了自己各时期创作的动机与心理,并介绍了集内文章貌似隐逸循世、实则曲折释愤的格调之来由。特别是以抒情笔调忆述自幼养成的迷恋大自然、渴望空远与远游的个性,留学日本时期写作小说《沉沦》的背景与心境,十分真率痛切,颇为感人。《钓台的春昼》描绘严子陵钓台清幽颓荒的景观,并于述幽纪胜之中题诗抨击“中央党帝”与汉奸佞臣,品调卓尔不凡。《志摩在回忆里》悼念同学同庚的故友,不作通常的哀辞,而是生动地勾画了徐志摩生前的音容笑貌,以见其活泼聪敏的个性和内蕴的愤世悲情,令人观之难忘。《东梓关》描写徐竹园的舒徐浑厚的名医风度以及东梓关有关战乱殃民的传说;《瓢儿和尚》描写北伐时当旅长的秦国柱隐匿山林当和尚的经历;《迟桂花》描写“我”到西湖参加昔日同学婚礼的经过,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出山居恬静、自然的生活情趣和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故通观全集,并非如苏汶等评说的充满了“隐逸的情趣”,“充满了循世之作”,而是或实写人事、或寄情山水,均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心态,多别有寄托之作。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经疏证
《本经疏证》,本草著作,26卷。清代邹澍(润安)撰。约成书于道光十二年至二十年(1832~1840年)间。作者“取《本经》、《别录》为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纬”,交互参证,阐释药性理论。全书又分《本经疏证》、《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三部分。其中《本经疏证》12卷,收药173味,分上、中、下三品,以张仲景之医理方药,疏证《本经》药物;《本经续疏》6卷,收药142味,取后世常用药,亦分上、中、下三品,予以阐解。此两部分“例则笺疏之例,体则辨论之体”,以辨析药性理论及介绍临床用药为主旨。《本经序疏要》8卷,采用《证类本草》序例及“诸病通用药”体例,以病为纲,将药物予以归类,颇类于临床用药手册。三书总以《本经疏证》为名。搜集资料较富,广参汉唐医方及明清诸家(如卢子繇、刘若金等)有关论述,作者将《本经》等书所载药性功治与古方实际运用相结合,剖析入微,颇具特色。书中亦多邹氏个人治验。
吴园易解
九卷,宋张根著。书用王弼注本,诠释主义理,不及象数,亦不言《河图》、《洛书》。注文简要。末附序语五篇,其论《系辞》尤于义理多所发明,《泰卦论》一篇,专明天道人事消长之机。《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亦题曰《吴园周易解》。此书系张氏诸多撰述中仅存的一种。《四库全书提要》云:“明祁承家有其本。此为徐氏传是楼所钞。自《说卦传》‘乾,健也’节以下,蠹蚀残阙。末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亦称此本不易得。有《四库全书》本。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亦称《大方广华严十恶经》、《大方广华严经十恶品》、《华严十恶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谓一切众生若修善根,应作五事:一、不害众生;二、不行放逸;三、不饮酒;四、不食肉;五、常行大慈。然后着重论述了饮酒、食肉的罪孽及断食酒肉所得之福报。南北朝时,由于《涅槃经》及《楞伽经》的影响,以梁武帝为首的中国佛教信徒掀起一个断食酒肉运动,本经即这一运动的产物,对研究中国佛教史有一定价值。本经最早见录于《法经录》卷二,入“伪经录”。其后《仁寿录》卷四、《内典录》卷一○、《大周录》卷一五、《开元录》卷一八均有著录,亦斥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但所据为残本。故录文不全。
阿弥陀经通赞疏
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三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序文分六门总述经文大意:一曰总述源由、二曰别明宗旨、三曰彰经体用、四曰翻译时人、五曰论于顿渐、六曰正释经文。在“正释经文”中,先解题目,次释经文。经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每一段先列经文原文称“经云”,次为疏文称“赞曰”。据辽大安五年(1089)日僧韶显所撰题记,知此疏在北宋时已有刻本,估计为《开宝藏》本,《金藏》据之覆刻。此刻本传入日本后不久即有重刻本,但国内因南宋及元、明、清诸藏未及收载而失传。今见载于《金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