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中情

作者:吴趼人
情中情

《情中情》,五章,未完。标“写情小说”。署“侠心女史译述,我佛山人点定”(不署原著者)。载《月月小说》第1号、第2号、第5号,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1906年11月1日)至三十三年正月十五日(1907年2月27日)印行。所谓“点定”者,即文字加工之谓也。故本卷据《月月小说》本点校收入。

猜你喜欢的书

禁治产

禁治产

故事很简单,结尾却很令人意外和震撼。一切似乎在作者的笔下,在读者的眼里,善良正直的,一定会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作为法官的包比诺是一个清廉的法官,最后经过认真调查发现,交际花侯爵夫人告早已分居的其夫侯爵是疯子要求禁治产是一场骗局,被事实中高尚的侯爵感动了,并紧紧握着侯爵的手保证:绝对不会让侯爵禁治产的。没想到,在写好报告准备递交的时候,被法院院长叫到了办公室。

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撰人不详。三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言占星算命术。分作十节:一定时刻、二起八字、三立格局、四排星辰、五立坐命、六起大运、七起大限、八书化曜、九书喜忌、十排吉凶。又有紫徽、天杖等十二星官图,每星后附彖语,用于占验吉凶。算命时大抵以某人出生之年、月、日、时干支配合为「四柱八字」。按生年安紫微星宫、按生月安天杖星宫、按生日安身宫、按生时安命宫。谓人之身命上系天星,下得地时。按其生辰八字排流年,定运限,即可占卜人之吉凶祸福,穷通寿夭。其具体推算方法颇为烦杂。

虎雏

虎雏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列入“新中国文艺丛书”。上海新中国图书局1932年1月初版。收1931年所写短篇小说5篇。其中《三三》的情节是:天真美丽的乡村姑娘三三见有个下乡养病的城市少爷喜欢她,便产生了种种对城里人生活的想象和猜测;《虎雏》描写“我”把一个年轻聪明的小兵留在上海读书,他却在外面打死人并悄悄逃走的故事;《医生》描写一个疯子将一女尸从坟中挖出,逼着医生医治的故事;《黔小景》描写贵州一个荒僻小店的老板死去多日才被发现的情形。

九云梦

九云梦

朝鲜王朝肃宗年间,小说家金万重所著长篇古典小说。原文为朝鲜文,后译成汉文。手抄本。作者反对用汉文写小说,主张用本民族文字创作,才是真正的国文小说,这部小说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有两种不同的记录:一是作者因反对肃宗废闵王妃而被流放到南海之后,在流放地写了这部小说;一是在被流放离开家的前一夜,为了安慰母亲在一夜之间写了这部小说。作品以中国唐代社会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爱情故事:五台山莲花峰六观大师的大弟子性真和尚奉师命前往洞庭龙宫会见龙王,途中遇思凡的八仙女,定情而返,禅学之路因而受阻。大师大怒,将性真和八仙女打入地狱,可是阎罗王十分怜悯他们,将他们送还人间。性真投胎于淮南杨家,取名杨少游,聪颖过人,少年时状元及弟,后戍边时屡立战功,被封为燕王。他先后同八仙女转世的贵胄秦彩凤、洛阳名妓桂蟾月、江北名妓狄惊鸿、京城郑小姐及其侍女春云、周王的妹妹兰阳公主、吐蕃刺客沈枭烟、龙女白凌波结婚,享尽荣华富贵。后经高僧点化,顿时大彻大悟,与八位夫人一起恢复本来面目,同皈佛门“极乐世界”。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人的一切富贵、功名、荣华,只不过是一场春梦。作品语言生动,文字优美,情节富于浪漫色彩,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作品用朝鲜文创作,对国语文学的发展作出不可低估的贡献。大部分国文古典小说都未能摆脱传奇故事,而这部作品却探讨人生问题,而且这部小说将儒教的伦理思想和道教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国语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欣赏态度和封建贵族阶级“人生如梦”的没落思想以及佛教的虚无思想,是不足取的。

缠子

缠子

一卷。旧本题周缠子(生卒年不详),国别不详。《汉书·艺文志》无录,今存佚文,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五。 关于缠子,我们已经完全不清楚他的姓名、国别等等资料,甚至生平都不大清楚。唯一知道,他是六国时人,墨家的学徒,与儒家的学徒董无心(《汉书·艺文志》有《董子》一篇,在诸子儒家类)相见论道。 《缠子》一书,汉、隋、唐志皆不著,书亦佚。马总意林始载《缠子》一卷,引其书二节。大概《董子》一书记述二人之事,故亦称《缠子》。今仅存译文六条。收入本诸子抄,为墨家第五。 班固《汉书》、《隋书·经籍志》均未著录该书,唐宋之间,始见征引。由于其书有董无心论难之语,往往又称《董缠子》,盖附见于《董子》书中,非有专书。清人马国翰辑《董子》于儒家,又辑《缠子》入墨家,两书本为一帙,非有两书,用之者不可不戒。现存的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那先比丘经译注

那先比丘经译注

简称《那先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二卷。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的语种不详,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南、北两种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收入汉文大藏经中的二卷本。南本则约定型于公元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王之问经》(巴利文Milindapanha)。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希腊系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了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对于了解印度佛教、印度与希腊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汉文异译本有:(1)三卷本,失译人名,附东晋录;(2)一卷本,已佚。巴利文本则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文等不同文字的拼写本,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差异。近代并有英、法、德、日等各种文字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