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气珠光
作者:王度庐
《剑气珠光》清末民初北京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创作的武侠小说作品,又名《剑气珠光录》,主要讲述侠士李慕白和俞秀莲江湖历练之旅。武当派传人李慕白自《宝剑金钗》所述杀死瘦弥陀黄骥北,名震京师之后,又因与迫于道义压力无法与俞秀莲结婚、又因误会令侠伎谢纤娘自杀等情思纠结,意志消沉,对人生兴味索然,投案入狱。江南鹤救其出狱,交待他在退隐的汝州侠杨公久家养好身体后,乔装商人,到江南安徽当涂拜访静玄禅师之后,到池州与江南鹤会面。李慕白因此开始了一趟自我反省自我磨练的旅程。旅途中获取青冥宝剑、穴道图,又获悉杨公久之养孙杨豹获45颗奇大珍珠,因奇货可居而遭江湖围追。而珍珠是来自于宫廷,与德啸峰流放西北的冤案有莫大干系,因此他与江南鹤复命之后重新追踪此案。李慕白自江南复出后成为隐侠,暗中扶助俞秀莲孙正礼等解救杨丽英,助其杀死冯隆等人,并最终令德啸峰冤屈得雪。本书上半部分主人公为李慕白,下半部分为俞秀莲 。
章节列表
升序↑- 寻找王度卢老师(代序) 徐斯年
- 第一回 柳色花香笑啼怜骄态 衣尘帽影隐忍踏长途
- 第二回 困厄风尘紫驹羞唤卖 追寻庙舍黄虎失披拦
- 第三回 柳外溪边初来逢艳女 庭前榻下两次斗玩猴
- 第四回 绿柳黄昏图夺稀世宝 红驹彩剑思慕寡情人
- 第五回 夜半追擒因情翻结怨 庄前决斗见火突惊心
- 第六回 巧救顽猴双锋驱众盗 思瞻奇侠一叶渡长江
- 第七回 小室灯光两番窥绝技 大江风尔半夜遁双驹
- 第八回 孤剑斗群鞭英雄失脚 巧言谋毒计鼠辈寻仇
- 第九回 频感中秋月夜逢难女 突翻巨案酒肆骗豪雄
- 第十回 月夜刀光闺门战剑客 秋风骑影闾里觅奸徒
- 第十一回 冷月繁星双侠飞古堡 钢牙铁爪二虎斗长街
- 第十二回 收刀窥柬柔情念远人 打店夺镖黑鹰搏紫虎
- 第十三回 巧获明珠芳心思侠举 急追葬汉匹马到荒山
- 第十四回 故人相见酒店慨倾杯 恶盗威擒深宵惊逼使
- 第十五回 灯酒未阑惊音闻密室 奸凶已获大侠隐奇踪
- 第十六回 旅店潜行史胖窥奇侠 彭城巧遇黄虎斗黑鹰
- 第十七回 雪夜争持侠女遭毒手 庵堂探慰奇士露真情
- 第十八回 剑光鬓影月夜证幽情 夜静更深金星来女侠
- 第十九回 三骑追来点穴屈女侠 单骑奋住挥剑振雄威
- 第二十回 误死红衣人身边失宝 巧逢猴儿手野外挥鞭
- 第二十一回 寒夜灯窗慨言京侠义 玉楼金殿奇士献珍珠
- 第二十二回 一鹤枉重来良缘成梦 九华栖双侠剑气冲霄
猜你喜欢的书
读书说
四卷。清胡承诺(1607—1681)撰。承诺字君信,号石庄,天门 (今属湖北省)人。是书系其读书杂论,内容庞杂,共九十八条。清王履谦作序称此书论理精赅,叙事准确,引证史籍丰富,考据经义详尽,且每叙一事立一题,层次分明,意义精深,对上足以供朝廷君相治国安邦,对下足以供百姓学士修身善行。版本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余草堂刊《湖北丛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三体唐诗
唐诗选本。六卷。宋周弼编选。弼字伯㢸,汶阳(今山东宁阳)人。 另有《汶阳端平诗隽》。此书专选唐人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及五言律诗,故名“三体”。用所选诗以说明七绝、七律、五律诸体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编选者对各体详细分格,依格编排。其七言绝句分七格,有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言律诗分为六格,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结句,咏物;五言律诗分为七格,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每格内容特点,编选者均于书前“选例”中予以说明,如实接,编选者释曰:“截句之法,大抵第三句为主,以实事寓意,接处转换有力,若断而续,涵蓄不尽之趣,此法久失其传,世鲜有知之者矣。”全书共六卷,每体各二卷。此本行世后,评价颇多分歧,褒贬各异。持平而论,此选本所选尚精。因此书旧多以元释圆至之注本行世,故又名《笺注唐贤三体诗法》。清高士奇有补正本,盛传敏、王谦有纂释本。圆至,字牧潜,号天隐,高安(今属江西)人。其注有双行夹注,亦有尾注,多疏通、解释一类,并非笺注。时有题解。亦有不注者,多见于五律部分。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注“疏陋殊甚”。
宋名臣言行录
传记。凡5集。前集10卷,录太祖朝至英宗朝55人,单称《五朝名臣言行录》;后集14卷,录神宗朝至徽宗朝42人,单称《三朝名臣言行录》,南宋朱熹编。二书也合称《八朝名臣言行录》、《皇朝名臣言行录》、《朱子名臣言行录》等。书成于孝宗乾道八年(1172)。宋刊本今存,《四部丛刊初编》据以影印;近年收入《朱子全书》本者则进行了标校整理。续集8卷,录北宋末26人,单称《名臣言行续录》(一名《皇朝名臣言行续录》);别集26卷,录高宗至宁宗时65人,单称《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一名《四朝名臣言行录》);外集17卷,录南宋理学人物38人,单称《宋名臣言行录外集》(一名《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南宋李幼武编。书约成于理宗时。5集宋时即有合刊本,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唯卷数作72,与今本不同。又日本曾藏一元刊残本,作79卷。明时有多种刊本,或分刊,或合刻。清《四库全书》据明张鳌山合刊本著录;道光间洪莹又据宋本重刊,皆为5集75卷。此外尚有《西京清麓丛书》等本。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称,曾见一题为《四朝名臣言行录》之宋刊残本,与传世幼武所编者相较,次第大异,且更为详备。或疑传世本已经后人删削、重编。朱熹序称其观历朝名臣言行“多有补于世教者”,故“掇取其要,聚为此录”。其取材多本于文集、碑传、行状、遗事、语录、笔记、杂史等。每事均各提行,末注出处,并附有关资料。幼武补编者亦沿之。因其所据之书后世或有亡佚残阙者,故于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均有重要资料价值。由朱熹创立的“言行录”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列传史体裁而为人们所接受。
过江七事
该书以纪事本末体的方式专记南明福王政权的七件大事,是研究南明和清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漆园指通
禅宗公案众多,无不以“直指本心”为极则。明末清初的俍亭净挺禅师著有《漆园指通》二卷,以禅宗公案会通《庄子》,从而使《庄子》成为“见性成佛”的典。对当时明朝遗儒流行的庄学思想提出不同的认识,将庄子学术定位为"释家教外别传",并以禅学思想全新注解《庄子》,对《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篇章都作了符合禅学思想的新阐释。俍亭净挺同大多数逃禅遗儒不同的是,他在精神上完成了由儒而禅的内在心灵转化,并以禅为生命的最终归宿。这种心路的巨大转变既是世变的‘不得已’所造成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也是儒释道三教思潮合一倾向在明清学术思想上的反映。
懈怠耕者经
全一卷。全名佛说懈怠耕者经。南朝刘宋惠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耕人遥见佛来,发心欲见。寻退,欲俟闲时。佛放光集众,说其已过六佛,今又懈怠。彼人闻已,乃趋见佛,悔过闻法,得不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