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的哀怨

作者:蒋光慈
丽莎的哀怨

现代长篇小说。蒋光慈著。最初在1929年3月至5月的《新流月报》第1至3期上连载,1929年8月1日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发行。蒋光慈自称创作这部小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意图是表现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灭亡,新的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将代之而起,成为历史舞台的主人。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叫丽莎的白俄贵妇。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她不仅失去了昔日安富尊荣的生活地位,而且要被迫接受无产阶级的专政,时刻都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危险。她随丈夫白根(一个白俄军官)逃离俄罗斯,流浪到了上海。长期的剥削阶级寄生生活,使她在命运发生巨变之际,惊慌失措,连最起码的生活本领也没有。最后堕落为娼,不得不靠出卖色相肉体苟延残喘。小说写出了伴随一场大革命运动必然而来的阶级关系的变化,作品抒情性强,如一曲挽歌,对丽莎沉沦后的痛苦生活与迷惘感伤心理刻划细致,因而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小说出版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不同反应。有人认为作品社会认识价值较高,表明了“旧的阶级必然要没落,新的阶级必然要起来的社会进化过程”;在艺术上也摆脱了初期普罗文学的标语口号倾向,是一部“散文的诗,诗的散文”(冯宪章《<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但更多的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作品的主观动机是和客观

猜你喜欢的书

回忆苏格拉底

回忆苏格拉底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著。全书共4卷39章,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关于宗教神明与道德理想的理论与实践。他用大量事实否定了强加于苏格拉底的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的诬陷之词,赞颂其崇高品德。苏格拉底崇奉神灵、信仰神造世界、人类、人的感觉、理性和语言;他常在各种场合献祭、劝诫人们困难时求神赐教;他虔信神的征候、异兆并进行占卜,但回避对神做虚妄的推论。他重视对青年进行知识、道德教育,主张节制欲望、衣着朴实、不追求美味佳肴,以清茶淡饭为主;他反对自我夸耀,主张不计报酬;提倡努力学习,使青年人受到良好教育。他认为知识就是智慧、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和对人类的贡献;他教育子女对父母不能忘恩负义,兄弟间应该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他强调友谊的价值,断言朋友比财富更有价值、更持久,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此外,他在书中还对正义、勇敢、明智、自制、幸福、智慧、善与美、虔诚、疯狂、忌妒、懒惰和指挥等范畴进行了研究,并下了定义。

有产业的人

有产业的人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著名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家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06年。福尔赛一家祖上是农民,到第三代老乔里恩及6个兄弟4个姐妹时,已积聚了100万财富。一天,长房老乔里恩的孙女琼与工程师波辛尼举行订婚仪式,琼的叔叔索米斯带着妻子伊琳前来祝贺。伊琳是一个穷教授的女儿,为了摆脱冷酷的后母才与索米斯结婚的。但婚后她就后悔了,索米斯虽表面上温文尔雅,而骨子里却是一个冷冰冰没有一点感情的人物,他只奉行追逐财产的原则,被称为“有产业的人”,因此,伊琳的婚后生活很痛苦。在琼的订婚仪式上,伊琳认识了波辛尼。后来,索米斯要在罗宾山建造一所别墅,聘请了波辛尼来担任设计建造工作,在建造山宅过程中,伊琳和波辛尼彼此相爱了。这不仅使琼和老乔里恩感到痛苦与不安,而且对索米斯来说更是一个沉重打击。索米斯以工程造价超过预算为由向法院起诉。波辛尼败诉了,伊琳由于忍受不了索米斯的行为离家出走。然而不久波辛尼不慎被车撞死,孤苦无靠的伊琳只得又忍痛回到索米斯家。6年后,她终于勇敢地离开了索米斯独居,靠教授音乐课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老乔里恩最后也谅解了伊琳给自己孙女带来的不幸,在死前给了她一笔能维持独立生活的财产。小说以老乔里恩在罗宾山宅安然去世而告结束。此作是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者贪婪的本性和被财产、金钱所腐蚀的卑劣灵魂。

坤舆图说

坤舆图说

中国古代地图的说明书。二卷。清南怀仁撰。南怀仁,西洋人,康熙中,宫钦天监监正。本书上卷自坤舆至人物,分十五条,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记载海外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分为五大洲,最后是西洋七奇图说。与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大体相同,亦时有出入。此书虽有所粉饰,但不全属虚构。

泾野子内篇

泾野子内篇

明吕柟撰。“泾野子”为吕柟号。其学以薛瑄为宗,是书乃其门人所编语录。二十七卷。包括云槐精舍语、东林书屋语、端溪问答、解梁书院语、柳湾精舍语、鹫峰东所语等部分,大抵都系作者长期精研理学所得。《明史·吕柟传》载,作者平生“独守程、朱不变”,是讲求格物致知的。所谓 “其为学,格物以穷理,先知而后行。此书论及内容极广,但其思想大旨仍是批评陆王心学,恪守朱子之学。书中认为心学乃空幻之言,割断了人与天下事之间的联系,所谓“明心见理”,实质上已与裨合于一流。凡 《云槐精舍语》二卷,《东林书屋语》一卷,《端溪问答》一 卷,《解梁书院语、柳湾精舍语》二卷,《鹫峰东所语》十 二卷,附《邵伯舟中语》三卷,《太学语》二卷,《春官外署语》二卷等

顿悟大乘正理决

顿悟大乘正理决

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流史重要文献。王锡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唐贞元年间(吐蕃佛教前弘期),从印度入藏的密教僧人与从内地入藏的汉族禅宗僧人对何者代表正统的佛教发生争执,双方在西藏桑耶寺举行辩论。本文献便是关于这一辩论的珍贵史料。仅存于敦煌遗书中。现知敦煌遗书中存有两号:(1)P.4646,梵夹装,共抄有五件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为第三件。首尾齐全。首题下署“前河西观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王锡撰”。(2)S.2672,首残尾存。唐贞元年间(吐蕃佛教前弘期),从印度入藏的佛教密教僧人与从敦煌入藏的汉族禅宗僧人对何者代表正统的佛教发生争执,双方在西藏桑耶寺举行辩论,本文献便是关于这一辩论的珍贵史料。法国戴密微曾著《吐蕃僧诤记》作专题研究。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三卷,唐菩提流志译。宝楼阁经三译之一。广大宝楼阁善住者,陀罗尼名。说其缘起及功德。示其修法。序品第一,佛初成道,华说神咒。秘密主欢喜请问咒所从来?佛与大众同往东方宝灯世界,妙种种色宝善住清净佛处,普集一切诸佛,现宝塔中三佛全身舍利,及说其往昔因缘,乃说大明咒王。根本陀罗尼品第二,心随心咒品第三,持心咒法品第四,诵随心咒法品第五,杂咒品第六,结坛场法品第七,手印咒品第八,画像品第九,火祭品第十,普光心印品第十一,手印品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