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玄怪录译注

作者:李复言
续玄怪录译注

唐朝甘肃陇西人李复言著, 有5卷本、10卷本、4卷本之说。今日所见本,是从《太平广记》中辑录,有34则故事。作者沿袭牛僧儒 《玄怪录》的创作思想,搜奇猎怪,将当时社会上盛传的罕闻趣事整理编写而成。文笔工丽,细致委婉,情节也时有巧思,跌宕起伏,其中寓有不少儆戒和讽谕。有些作品引起近代学者的强烈兴趣。如《辛公平》,章士钊认为这篇小说是“顺宗被弑之幸存史迹”,是研究唐朝“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的重要史料。198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姜云、宋平的 《续玄怪录》校注本。

李复言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嘉靖武安县志

嘉靖武安县志

邑继治者不乏,而竟未创志以传,亦武安阙典也,大夫士恒病之。嘉靖甲辰(1544年)秋,介石子至,佥曰:"盍志诸盍志诸:何不修志?盍,相当于"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介石子色泚泚:汗出貌,这里为自谦词。,然不敢应也,已而,唐云川侯起补是邑令。越二祀,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佥曰:"有贤令矣,盍志诸?"介石子曰:"唯唯"。

广清凉传

广清凉传

寺观志。宋释延一撰。三卷。系《古清凉传》的增补本。延一,为清凉山(今山西五台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大师法号,博通佛教。因惜唐《古清凉传》文字舛错,辞意乖谬,遂采摭经传,收讨故实,推而广之,于嘉祐五年(1060)撰成是书。卷首宋太原骑都尉郄济川序。较全面地记述了五台山的历史、自然景物和佛教史迹。卷一主要记述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由来和五台山历代寺庙的情况。卷二大部分和卷三,主要记述五台山历代高僧和其他人物的事迹及传说。嘉祐四年(1060)著此传,历时三月,次年正月刻印。全书四万五千字,为《古清凉传》的三倍。它补充了前传的不足,如慧祥提及武则天曾派会颐上五台山,此则补充,武则天遣使到大孚灵鹫寺采花万朵,移入禁苑,派尼妙胜至中台建塔,在五台斋僧万人,送玉像至五台等

陆先生道门科略

陆先生道门科略

简称《道门科略》。《陆先生道门科略》是南朝梁代道教的科范著作。陆先生即陆修静。本书见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一卷。其中记载天师道流传的设靖立治统治道民之法。凡奉道之家须设靖室,用以祠神。凡道民皆编户著籍,并以此“命籍”上于三天及宅神,宅神加以保护,若不按此登录,则宅神还天,丧疾自至。此道籍主司阴阳,阳世则统计道民户口,收缴租米税钱。

秘传断易鬼灵经

秘传断易鬼灵经

鬼灵经自大宋陵罗子所做,专论堪舆一道,其中之妙,灵应异常,非别书所能比也,世之论风水者,纷纷不一,然无秘诀,终难入道,为人开山点穴,焉能趋吉避凶,此书之奥,不究来龙去脉,砂水罗盘,只要见景生情,触机应变,一动一静,一草一木,皆可参详,知往查来,百无一失。未登山先知家道之盛衰,才进门便决丁财之旺弱,观新坟覆旧墓,视宅基审气色,纤毫不爽,正是妙法不多三五句,千金不与世人传,后有乡人张子,为人孝义合里咸知,惟家贫衣食无计,适遇师颇有缘,欲传之,苦不识字,遂口授之,不数日,一一通晓,后名重当世,成为巨富。

古乐府

古乐府

乐府诗选集。元左克明编选。克明,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其书自序题至正丙戌(1346),则当是元顺帝时代人。此书共十卷。专录唐以前古乐府诗,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自序云:“首以古歌谣辞者,贵其发乎自然也。终以杂曲者,著其渐流于新声也。”此书编著时当参考了《乐府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元童万元刻本《乐府诗集》李孝光序,称其书岁久将弗传,至正六年(1340),济南彭叔仪始得元本校刻,因谓《乐府诗集》校刻,“仅在克明成书前六年,其版又在济南,距江西颇远,则编此集时当未必见郭书,非相蹈袭”。但《乐府诗集》实有宋刻本,流传已久,左氏此书各类歌辞小序及各曲调题解,大抵采用郭氏之题解而加以简化。尤其是杂曲歌辞一卷,各曲调先后次序,基本上同于《乐府诗集》,因袭之迹,极为明显。但《乐府诗集》卷帙繁多,不便浏览,此书屏弃死气沉沉之郊庙燕射歌辞不录,于其他古乐府亦不全录,如《子夜歌》晋宋齐辞,《乐府诗集》有四十二首,该书仅录二十首。“所重在于古题古辞,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颇为后人重视。但其对《乐府诗集》的考订加以简化,有失妥之处。如郭书鼓吹曲辞题解引《宋书·乐志》之说,以为短箫铙歌至魏晋世始名鼓吹,然后引《晋中兴书》加以驳斥;此书略去《宋书》之文,而照录郭书驳论,变成无的放矢。更有误解郭书考订语者。郭书于吴声歌曲末尾录《黄竹子歌》、《江陵女歌》,引唐李康成语曰:“二歌皆今时吴歌也。”“今时”乃指唐代,左氏亦编入《古乐府》。故从研究角度言,此书颇多疵漏。有明嘉靖汪尚磨刻本。清初又有吴门刊本,不佳。

弥勒上生经译注

弥勒上生经译注

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简称《上生经》。南朝宋沮渠京声译。一卷。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主要经典之一。假释迦牟尼之名义说弥勒死后当生兜率天(弥勒净土),描绘此处种种美妙景象;并说世人持戒修行和称念弥勒名号, 死后就可往生弥勒净上。由此形成弥勒净土信仰,特别为法相宗等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