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环

这天晚上我和霍桑吃完晚饭,两人一起围着炉子取暖。白天天气阴暗,夜间更加觉得寒冷,加上外面西北风呼啸,窗子震动得格格出声。我们围坐在火炉边吸烟,等候金声。金声第一次来时,刚好我们到警察所去。因此他约定晚上再来。

八点钟左右,金声果然依约到来。霍桑让他坐下,递了一支烟给他。

霍桑笑着说道:“金声,你怎么又来迟了,难道又去参加酒会吗?”

金声说道:“没有,我自从戒酒后,点滴不入,今夜去看了一位事先约好的朋友,商量一件事,一时走不开。”

霍桑问道:“商量些什么事,你又是去做评判人?”

金声说道:“一点不错,朋友们一定要我去,不便推辞。商量的事是因为有个商人偷偷出卖劣货,违反当日我们的誓言,所以要公议给予处罚。先生叫我来,有什么吩咐?”

“有件事想托你,大概只要你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

“这件事我一个人做得了吗?是否还要朋友们出力帮忙?”

“你一个人足够,事情很简单,不过要你稍稍奔走一下。第一,你要去马桥附近打听一下尤家的媳妇生前是否规矩贞节。我想尤家的凶杀案,你总听到了吧?”

“对,这件案子已经是满城风雨,老少皆知,先生正在侦查这件无头案吗?”

霍桑点头道:“对,我对这位妇人平时行为已经多少有点端倪。还得要你去打听一下,以便得到旁证。”

金声说道:“做这种事我最有办法,明天早晨就给你回报。还有别的事吗?”

霍桑沉思了一下说道:“你可知道本城有几处出租船只的船厂?”

金声说道:“这一点需要先调查。船厂只出租船只而没有摇船的人,若是人船兼租的,那末城河中有一种散船。”

“我懂,如今我要调查的是船厂,你到各船厂查问以下,昨夜有没有人租船过夜?假定有,希望你立刻来告诉我,不然,我要另找别的路径进行调查了。”

“可以,今天是十一月十九日。我明天去查访,就该查十八日晚上的事。”

“不错。不过你千万要小心慎密见机行事,可不能坏了我的事。”

金声答应,随即离去。

等他走后,我问霍桑道:“你所以要到船厂去探询,是想借此追踪凶手吗?”

霍桑说:“是呀!我的意思,如果凶手并非从外乡来的,一定不出我的意料,船厂是惟一的线索了。”

“然而,假使凶手来的时候是雇用河里的客船,金声就免不了徒劳无功。”

“你说得固然有理,不过依我看来,未必是这样。”

“你确知凶手不是在近处雇用散船而是到船厂去租船?”

“对,我想是这样的。”

“能说说清楚吗?”

霍桑犹豫一下,说道:“你可不要紧逼我。总之我觉得,船厂去租船更符合他的需要。”

霍桑说完低头沉思,我也不便追问,就改变话题。

我说道:“刚才你说关于死妇的贞操已经有了端倪,她果然是个有贞操的妇女吗?”

霍桑说:“这些都是根据倪三的报告。他不是说王氏终年不出门,认识的人很少。如果倪三的话可信,她应该是个贞洁的女子。不过我对这一方面还得深入探索。明天要去访问她父亲,可能获得更多的详情。因为妇人的品行与这件案子很有关系。我要寻求真确的事实,不能不从各方面加以考虑和观察。”

我问道:“那末小牛,还有阿敏其他的朋友,外甥燕孙,也须要查问呀;”

霍桑沉吟说道:“对,不过这些人都比较空泛,我并不急于查问,我以为先查明凶手的来踪去迹,或者比较快捷一些。”

我沉思一下,又问道:“妇人的父亲王景绥,听起来名字很熟,你听见过这名字没有?”

霍桑道:“听到过,他是个米商,住在枣市。明天我要去看他,往返很花时间,所以不能不让金声分担探访的工作。”

次日清晨,天气晴朗,但更觉寒冷。霍桑却兴致勃勃,吃完早餐独自一个人去枣市。我因为路太远,没有去。大约十点半钟,金声来家说,调查了几处地方,已获得了实情。死者嫁尤敏已经四年,从未听到她有不规矩的行为,实在是个贞洁的女人。然后金声又出去,说是去各船厂打听。

我默想妇人既是个贞洁的女子,这跟倪三所说的话相符合。那末妇人的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实在索解不得。照一般的常理看,发生罪案的主要原因,不外是“财色”两字。因为钱财是一切物质的代表,也是维持生命的要素。色是男女交配,延续生命的本能,芸芸众生,都靠其生存。尤妇并不富有,不会因金钱谬竭引出祸害,若不为情孽,怎会有此深怨?但她似乎是个贞洁娴静的女子,依此揣测,又是格格不入。实在令人想不通。

中午时分,霍桑还没有回来,我只能独自进餐。吃完饭,觉得无聊,坐下来写日记消遣。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我以为霍桑回家,想不到却是一个警察,手中拿着一封信,要见霍桑。我告诉他霍桑出外,书信可以留下来。

警察把信交给我,说道:“你就是包朗先生?我是所长派来送信的。霍先生不在,也可以交给你先生。”

我把信接过来,看着信封诧异地问:“是谁写来的?”

警察道:“信是邮局寄来的。所长认为事关重要,立即转上。”说完,向我要了一张名片离去。

我细看信封,上面收信人是“警察所”但无寄信人名字。我不明白这信是怎样来的,细细观察,信已被拆过,是重新封的。信的份量很重,除信笺外好像还有其他物品,我好奇地用手抚摸,仿佛里面有两枚细丝圈,像是女子的耳环。我格外惊疑,想拆开阅读,但这信是属于霍桑的,我无权擅自拆读,不如坐等霍桑回来再说。

如此又过了一小时,霍桑仍未回来,我有点不耐烦了,就把信拆开,我的举动有些越出本分,但相信霍桑也能原谅。信封被拆开,里面果然有一对耳环,附了一封短信,上面是有力的草书:信的大意如此:“姓王的妇女,是我杀死的。

妇人没有罪,罪孽在她的父亲。因父亲的罪而杀他女儿来抵偿,论情理有点牵强,然而为报仇我已等待三年,无隙可乘,不得已而出此下策,以消我心头之恨。妇人头颅已带回,用来祭我已死父亲之灵。如今我了却,心愿,自当远行。

因此写这短简,顺便附上耳环一对。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不愿连累别人无辜受罪。

报仇人临行留笔。”

我读到这里,不禁惊喜交集。高兴我朋友的推理没有错,凶手不是尤敏而是别人,这是千真万确的凭证。惊异的是这件凶案出自报仇,情节十分诡异。读信中语气,这人似乎已经远走高飞,再要缉拿岂非困难?我不禁为霍桑担忧。看邮局的邮戳,是十一月十九日十六时,凶手在作案的下一天把信和耳环一起邮寄的。

照情势看已经相隔一天多时间,当然他已经雁飞天涯了。我细看耳环,完全是赤金,环上还有血迹,使人想象得出断颈时的惨状,我感到恐惧。接着把耳环放回到信封里,忽然听到门外马铃声琅:霍桑果然踉跄地奔进来。

我对他看了一眼,问道:“看你神气相当疲累,有什么收获?”

霍桑把外衣脱下,坐下来答道:“忙碌了半天,获得不多。金声来过吗?有没有征兆?”

我把一切报告给他听,关于死者是个贞洁的女子,霍桑点头表示同意。

我再把信拿出来说道:“这封信是警厅送过来的。我认为有点可疑,已代为拆开,希望你不见怪。”

霍桑看看耳环,再读完信,诧异地说:“奇怪,这东西实在是出人意外。”

“这封信对你是否有帮助?”

“怎么能说无用?对我大有帮助。”

“为什么?能告诉我吗?”

霍桑凝思一下,说道:“这信的确是凶手留的,倒是个知识分子,而且尤家并不熟识,因此笔迹出自凶手自己,一点没有加以掩遮。”

“那末并不是燕孙了。”

“不错,更不用说是小牛。”

“你有把握能抓到这个人?”

霍桑踌躇了一下说道:“我现在就是在等金声的消息。”

半晌,我再问道:“信中所提一切都正确吗?”

霍桑皱皱眉:“据我所知,王景绥这个人,有钱但非常缺德。”他沉吟了一下,忽然高兴地说道:“好极了,这封信完全解决了我的疑虑。”

我被搞得莫名其妙,问道:“什么意思?”

霍桑说道:“初起我有点担忧,凶案发生已过两天,我还不能着手抓捕凶手,就怕他乘隙逃走,带来了缉捕的困难。现在可不用担忧了。”

我大为奇怪。我本来担忧此刻凶手已经逃之天天,远走高飞,而霍桑反觉得安慰。我们的想法完全相反,实在不可理解。

我因此问道:“老兄你见到什么而如此放心?他信上不是写明在他动身远行之前留笔的吗?如果这样,这个凶手离开苏州了,你怎么反说不用担忧?”

霍桑笑道:“包朗,你被他愚弄了!你该知道他信上特意写远行,实际上正告诉我们他并没有离开。不然他要是畏罪逃逸,心中惊魂不定,还能坐停从容写信通知?他故意如此做,是有意转移我们的注意,迷糊我们的目光,使侦探者迷失方向,他就可以追逐法外。”

我默默听着不发表意见。

霍桑又笑道:“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请听我后面的解释。”

“你的说法有根据吗?”

“当然有啦!你注意看一看,这封信是寄在第二邮局,第二邮局是在胥门内区,那边没有轮船码头也没有火车站,可以想象并不是他在远行前投寄的。按常情来说,凶手还没有离开凶案地点,不会坦然无惧。他即使要寄信,也一定在他离开苏州的最后一分钟投寄,并且一定是投在轮船码头或者是火车站附近的邮筒里。再说,凶手决意要逃走,当然是愈快愈妙。这信发出的时间是昨天下午。你想想看,犯案已经整整一天,还逗留着没有离开,因此可知他本来就没有逃避的计划。分析这两点,我断定他是有意告诉你远行,其实并不远行,你觉得我分析得有根据吗?”

我微笑答道:“一点不错,凡是你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有据,你实在善于词令呀?”

霍桑说道:“你不责怪自己判事欠细心,反称我善于词令,你太调皮!包朗,算了,我想休息一下,不愿再跟你作空虚的辩论!”

我笑着答谢:“我认错?不过这件凶案究竟进行得如何,你能多少给我些纲要吗?”

霍桑嘴里衔着纸烟,慢慢吸着,久久不回答。我再想询问,他仰起身来。

“请你安静些!这件案子的进行,我正在等候一个人的报告,等拿到报告再定计划……呀,这人到了!”

果真不错,外面听到叩门的声响,我们一起等来人进来。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

quR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