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

作者:林语堂
唐人街

《唐人街》是由国学大师林语堂于20、30年代所著的一本描写海外华人的英文版小说,后译为中文版。二十世纪初,来自中国的老汤姆一家在纽约唐人街同舟共济“创业”,最终实现“美国梦”的故事。老汤姆是福建的农民,从美国东海岸淘金到纽约,开了一个地下室洗衣店。在二儿子的资助下,把妻子和两个小儿女从家乡接到了纽约团聚,全家的梦想是攒够钱开一家中国餐馆。他们同大多数唐人街的中国人一样,勤劳节俭,每周工作近100小时,靠着智慧和劳动在唐人街生存。有一天,老汤姆突然遭遇车祸死亡,由此得到的5000美元保险金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成就了他们开餐馆的梦想。虽然美国的生活使最传统的母亲相信了耶稣,但其骨子里依旧保持着东方妇女的传统思想,希望子女都能有好的归宿。大儿子洛伊与一个意大利女孩结了婚;二儿子弗雷德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一位中国交际花结婚,不久便分了手;最让母亲满意的是小儿子汤姆的婚姻。小儿媳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中国女学生,为了参加抗日救亡社团的募捐工作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她在唐人街认识了汤姆,汤姆教她英语,而她教汤姆中文,俩人渐渐产生了感情。经过一系列波折,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的书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

当代最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之一肖洛霍夫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夕到1922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这个俄国历史新旧交替时期中的重大事件和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斗争,着力抒写哥萨克在历史大动荡、大转折时刻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描摹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各个阶层的变化。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个热爱劳动、热爱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中农,在他身上既有着粗犷、勇武的哥萨克的特点,又有着注重实际利益、狭隘偏见、在政治上左右摇摆的农民的个性。在革命战争中,从一个营垒投入另一个营垒,反复寻找所谓正确出路。他处在历史事件的急流当中,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不论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哥萨克、还是白军军官、反动将领,都发生了冲突,在人生的歧路上徘徊,乃至沦落为匪,最后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回到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家乡。作家揭露了长期统治着顿河哥萨克的反动、腐朽的旧制度与旧势力,并表现其必然灭亡,同时又刻画了哥萨克人独具的率真、剽悍、富有生命活力的性格。在描绘顿河地区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歌颂了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哥萨克的高尚品质,一方面也深刻表现了革命队伍中过火行为和政策错误引起的严重后果,表明了作家在揭示现实生活矛盾时非凡的胆识。全书四部八卷,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于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小说自问世以来,围绕着作品的思想倾向、对主人公的理解,有过不少争论,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被译成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畅销全球。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十七卷。唐王冰撰。此书专论五运六气之说,共二十四篇:五运元通纪、迎随补泻纪、运符天地纪、天元定化纪、观象应天纪、天运加临纪、占候气运纪、天罚有余纪、阴亏平正纪、运临超接纪、运通灾化纪、灾祥应纶纪、南正顺司纪、北正右迁纪、司天配轮纪、正化令转纪、司天间化纪、三元配轮纪、地应三元纪、地合运胜纪、胜符会对纪、地土间物纪、五行类应纪、六元还周纪。所谓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气化运行,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学说。王冰研究气运学说,比较注重客观实际。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来源于伟大的自然界变化之中。四时行,万物备,这是气化运行的反映,我们只要能“智周万物”,便能认识气化运行规律。王冰这一观点也反映在他为 《素问》七篇大论所作注文中。而此书对《素问》七篇大论更加有所发挥,对后世运气学说发展有一定影响。此书命名,作者序称因得遇玄珠子师事之,故自号启玄子,密语者,密而口授之言也。此书原作已佚,今本疑为托名之作,所传篇名、卷数皆不相同。郑樵《通志》作十卷,不著撰人。孙星衍有十卷影抄本,黄丕烈有十六卷明抄本,陈鳣有十七卷抄本,丁丙有十七卷道藏本。

坐忘论

坐忘论

古代养生术书。唐司马承祯著。分总论和信教、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条。吸收了佛释的正心和止观学说,阐发道教修仙理论。主张修仙时要收心、守静、简事、真观、去知识、绝欲望,应物而不为物累,“与道同身而无体”(《得道》),以达“形同槁木,心若死灰”(《泰定》)的境界。也就是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着一物,入于虚无,心于是合道。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不断清除为凡尘所染之心,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故收心的关键在于主静去欲。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

康熙中襄平蒋国祥、蒋国祚与袁宏《后汉纪》合刻,后附《两汉纪字句异同考》一卷。今用以参校,较旧本稍完善焉。

大乘六情忏悔

大乘六情忏悔

大乘六情忏悔,一卷,新罗元晓撰,编号一九〇八。

楞严经

楞严经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简称《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教密宗经典,十卷。真实撰者不详。唐代般刺密帝译。译成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关于本书的译本,一向存有异议。一般认为本书是般刺密帝所译。般剌密帝,汉语意译名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705年从灌顶部诵出一品,即为本书。译经事毕,即泛海西归。属灌顶(秘密)部。称佛因阿难被淫女幻术所摄一事而说,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宗,开示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与修习方法。涉及世界众生的形成、诸趣因果、菩萨行位、定中魔事等问题,为一部从圆顿禅角度概述大乘心要的经典。宋代以来流传颇广,尤受禅宗、净土宗的重视,讲习注疏者甚多。注疏中重要者有宋子璇《义疏》二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明德清《通议》十卷、通润《合辙》十卷、元贤《略疏》十卷等。原经收入《大正藏》第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