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纪行
作者:井上靖
《日本纪行》是日本文学家井上靖的旅行随笔集。井上靖一生著作等身,除了小说之外,其余体裁如诗歌、随笔等,亦多有创作。这本书共收录十九篇井上靖在日本各地旅行的随笔:《日本的风景》《美丽的河》《旅情·旅情·旅情》《旅途与人生》《平泉纪行》《穗高的月》《在涸泽》《穗高的月·喜马拉雅的月》《大佐渡小佐渡》《早春的伊豆·骏河》《河的故事》《早春的甲斐·信浓》《京都之春》《塔·樱·上醍醐》《十一面观音之旅》《法隆寺》《汲水与我》《沦陷南纪之海》《佐多岬纪行——老去的站长与年轻的船长》。井上靖一生足迹遍布日本及国外,他的旅行或伴随着工作,或是为写作取材,并非那种仅仅以到另一个地方游山玩水为目的纯粹旅行。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旅行当中,井上靖也擅于将其与日常生活剥离,体会一种在别处的自我的空间,捕捉一丝突如其来的情感的触动。他将其称为“旅情”。“旅情”是井上靖纪行随笔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就像一根不知何时何地便会突然拨动的琴弦,将情感的波动拨进读者心里,产生共鸣。是井上靖纪行随笔的灵魂。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人心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丧钟为谁而鸣
长篇小说。美国海明威著。旧译《战地钟声》。描写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主人公罗伯特·乔登自愿从美国来到西班牙,加入反法西斯战争行列。为阻止法西斯军队对共和国进攻部队的拦截,他奉戈尔兹将军之命,在山区游击队配合下炸毁一座桥梁。但游击队队长帕勃罗为保存自己的地盘,不惜进行破坏。他的妻子皮拉尔和其他游击队员们却站在乔登一边。为克服暴风雪增加的困难,附近另一支游击队的领袖索多派人来支持他,但被敌人的巡逻兵发现,随即遭到法西斯飞机轰炸。乔登估计敌军已获悉进攻计划,作好了反击准备,故派人去向戈尔兹建议改变原进攻方案,但时间已来不及。当共和国军队进攻的信号打响时,乔登炸毁了桥梁,同时身受重伤。他命令游击队员全部撤离,留下自己阻击敌人。最后为掩护其他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临终前,他对反法西斯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小说以鲜明的反法西斯倾向塑造了为正义而战的英雄人物,也揭示了这次战争的复杂性,它标志了作者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
人子须知
徐善继、徐善述两位兄弟所写的《地理人子须知》一书,就是一部具体阐述风水理论和风水应用的非常权威的名著。自此书现世后,形峦家无不推荐,学习龙穴形峦者,没有不看此书的,此书全面详尽的将龙砂穴水悉数论述;不只是摘抄前人成粜,更将自己的思考、心得、经验和盘托出,坦诚不藏私。另外考证风水名家的历代案例很多,是古代记载最多的,极利于学习者参考摸索,是众多堪舆风水著作中的名著,集地理风水之大成。前人谓此书“会诸书而折衷其足,以破群疑,当大事也”,显见此书之份量。《地理人子须知》――学习风水的必看之书。
白门秋
长篇小说,冯玉奇著。十二章。1947年正华书局出版。1948年上海汇文书局出版。上海广艺书局出版。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一册。书中的爱国青年何惧命运多舛,却有幸在不同时期得到三位杰出少女的搭救,少女们也皆对他心生爱慕。然而,世事无常,几年间众人聚散不定,人事变幻莫测。在诸多阴差阳错下,何惧最终与梅馨许下相伴终身的诺言,与此同时,何惧的表妹菊芬也与梅馨的哥哥思明渐生情愫,走到了一起 。就在几人满心欢喜,筹备步入婚姻殿堂之时,为彻底推翻旧军阀金将军的统治,他们投身于刺杀行动。不幸的是,何惧、菊芬等人在行动中壮烈牺牲,他们美好的爱情化为了悲剧。但他们的忠魂与热血,却永远为后人铭记。
圣武亲征录校注
一卷。又题 《皇元圣武亲征录》。著者不详。记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两朝史事,成书于元世祖时期。元朝太祖、太宗《实录》多取材于此。有些记事为《元史》、《元朝秘史》所无,可补其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人修《四库全书》,以其述叙无法,词亦蹇涩,未予著录,仅存其目于史部杂史类。钱大昕最早注意到此书价值,为其作跋。此后,治元史者多重视此书。较早的版本有说郛本等。王国维综合各本进行校勘,疏其正误,撰成《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见《蒙古史料校注四种》(收在《王国维遗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是较好的本子。清人何秋涛著《圣武亲征录校正》,亦可供参考。另有法国伯希和等人法文译注本,水平较高,惜未完成。
罪福报应经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迦维罗大树下,说罪福报应,慈悲忏法中广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