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势力

作者:托尔斯泰
黑暗的势力

托尔斯泰的戏剧《黑暗的势力》以 “一只爪子被网住了,整个鸟儿就算完了” 为隐喻,深刻展现了人性在欲望泥潭中逐步沉沦的悲剧。长工尼基塔本是普通农夫,却在金钱与情欲的诱惑下,陷入了无法挣脱的罪恶漩涡。他与富农的妻子私通,又被贪婪的母亲撺掇,伙同情人毒杀了富农,妄图侵占其家产。为掩盖罪行,他更在逼迫下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私生子,一步步从被诱惑者沦为主动作恶者。 “网” 既指物质欲望编织的陷阱,也象征着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侵蚀下的道德崩塌。尼基塔的每一次妥协都让罪恶的网越收越紧,从最初的动摇到后来的麻木,人性被黑暗彻底吞噬。然而,托尔斯泰并未让绝望终结,最终尼基塔在内心煎熬中当众悔罪,以宗教忏悔的方式寻求灵魂救赎。作品通过这一悲剧,既揭露了资本主义势力对传统农村的破坏,也传递了道德觉醒的可能,警示人们一旦触碰罪恶的边缘,若不及时止步,便会被黑暗彻底裹挟,呼应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 的永恒命题。

猜你喜欢的书

竹涧集

竹涧集

明代诗文别集。潘希曾(字仲鲁)著。此集是潘希曾的儿子潘徽请求黄省曾于嘉靖二十年(1541)校刻而成。有《竹涧文集》8卷,其中诗4卷,杂文4卷,又《竹涧奏议》4卷,共计12卷。另有附录1卷,墓志、小传之类。集前有东郡苏祐、江阴张衮序。今存此刻本。《四库全书》也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并在《提要》中说:“核其卷数,与《千顷堂书目》所载相符,盖犹旧本也。”程文德曾撰潘希曾传说:“公仪状秀伟,言辞辨正。平生读书,精思力究,发为文章,隽腴古雅,诗尤清婉,卓然名家。”其诗文评价显然过誉。今观其集,四库馆臣所言较为允当:“集中章奏,语皆剀切真挚,不为粉饰而深中事理,不愧其名。其平时虽不以文章著,而直抒胸臆,沛然有余,亦其刚正之气有不可掩遏者欤。又希曾治河,绩最著,小传称其别有治河录,今已不传。然集中条议修筑诸疏,措置规模,犹见一二,是尤切于实用之文,足以资后来考证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1)可见其文文学价值不高。其诗有些情韵,但也很难说是“卓然名家”。

东园丛说

东园丛说

三卷,南宋李如箎撰。卷首有自序,作于绍兴壬子(1132),谓“仆顷年僻居语儿之东乡,既无进取之望,又不能营治资产,日与樵渔农圃者处,羹藜饭糗,安分循理,亦足以自乐。时时披阅文集,省记旧闻,随手笔之,遂成卷帙。其间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历数之说,无不有之。”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分《春秋说》、《易说》、《书说》、《三礼说》、《诗说》、《左传说》、《语孟说》、《天文历数说》、《杂说》等九个部分,共一百一十八条。其间有称宋高宗庙号者,且论天文历法之处似为后世之说,宋人可能没有达到那种水平。四库馆臣怀疑是后人因如箎书名捃摭旧文、益以所见,伪为此书。此书虽然真伪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其内容考证典核,多有可取,足资研治古代经史及科技的学者参考。版本主要有《指海》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太清导引养生经

太清导引养生经

古代气功养生术书。作者不详。一卷。《通志·艺文略》著录。论述行气导引的养生方法。列叙赤松子、宁先生、彭祖、王子乔等人之导引法以及虾蟆行气法、龟鳖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运用一些呼吸运动形式强身治病。指出:“行气者,则可以补于里。导引者,则可以治于四肢。”导引可以使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能精诚勤习,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更有导引思气法,运用六气(呵、呬、呼、嘘、吹、嘻)兼治五脏五官。收入《道藏》第五百六十八册。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1923年《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的记录稿以《中华民族之成分》为题,发表于中华书局印行的《史地丛刊》第2卷2、3期合刊上,后收入《梁任公近著》(1924年)第一辑下卷和《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2册。梁启超在演讲中明确将民族与“种族”和“国民”区分开来,定义民族为处于某一特殊“文化枢系”中,与异系接触,产生“对他而自觉为我”意识(即民族意识)的群体,并依据这一定义来阐明“中华民族”的历史。他认为,中国自5万年前便存在人类,这些人类结成不同的部落,随着人口的增加,联系日益紧密,结成大的集团,其中黄河下游的集团,于大禹时代渐生民族意识,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诸夏。梁启超将中国境内人民分为中华族(即汉族)、蒙古族、突厥族、东胡族、氐羌族、蛮越族六族。演讲的在主体部分即说明中华族与诸族混合,不断壮大,逐渐融合为一个“复杂而巩固之民族”的过程。最后,梁启超从地理、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和战争等多方面分析阐述了“中华民族同化力特别发展”的原因。文章对民族之意义及中华民族之由来、分类、分布、演化融合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叙述,阐发了梁启超的民族观,是应用近代观点论述中国民族历史的奠基之作。

佛性观修善法

佛性观修善法

一卷,中国佛教典籍。三阶教创始人信行撰。 本文献是三阶教的重要着作。未为历代経录所着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経所收。关於《佛性观修善法》的内容与研究,可参见拙作《〈佛性观修善法〉的基础研究》(载木村清孝博士还历记念论集《东亚佛教的形成与展开》,2002年,春秋社)。 现知在敦煌遗书中保存该文献写本两件,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敦07879号(制79,缩微胶卷8386号)与北敦14802号(新1002)。北敦07879号首残尾存,尾题作「□□观修善法」,尾题的前两字脱落。北敦14802号从中部起抄写《佛性观修善法》这一文献,存有首题,但文本尾残。将两号相互对照,北敦14802号所存为该文献的前部分,而北敦07879号所存为该文献的後部分。两者约有2600字相互重复。由此可以将两个写本合并而复原《佛性观修善法》的全文。复原後,全文约有一万余字。并可补足北敦07879号尾题所残两字,恢复为「佛性观修善法」。 前此,业露华已将北敦14802号整理录文,发表在《藏外佛教文献》第四辑上。所以在此仅将北敦07879号整理录文。与北敦14802号重复的部分,参校该号及业录文。

金光王童子经

金光王童子经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一卷,宋法贤译。说金光童子过去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