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健康是对环境的超越

我的目的是要挽救在当前讨论心理健康的浪潮中,可能被遗忘的一个观点。我所看到的危险是:随着顺应现实、适应社会以及适应他人,对心理健康的古老认同会以新的和更复杂的形式重新出现。也就是说,可能会抛开一个人的道德、自主性、内心和非环境的法则,来定义真实或者健康的人,并且不把他与环境区别开、不将他视为独立于环境或者与环境对立的存在,而是用以环境为中心的标准来定义真实或健康的人,例如,控制环境的能力,在与环境的联系中是能干的、能胜任的、有效的、有能力的、工作出色、能很好地感知环境并和睦共处,在这种话语体系中是成功的等等。换种方式说,工作分析和任务要求,不应该是衡量个体价值或健康的主要标准。人不仅有对外的取向,还有对内的取向。不能用心理外的中心点,来完成定义健康心理的理论任务。我们一定不能落入这样的陷阱:用他“对……有用”来定义好的有机体,仿佛他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他本身,好像他只是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按照我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理解,这也是对“心理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这一观点的非常直白无误的表达。)Lc7中华典藏网

我特别想到了罗伯特·怀特最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重新考虑动机》,以及罗伯特·伍德沃斯《行为动力学》一书。我之所以选择这些,是因为它们是优秀的作品,高度成熟的作品,而且它们将动机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目前的论述来看,我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我觉得他们走得还不够远。它们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包含了我所提到的危险,虽然精通、效率和能力可能是积极顺应现实,而不是被动适应现实,但它们仍然是适应论的变种。这些观点虽然令人钦佩,但我觉得我们必须跳出这些观点,来清楚地认识到要超越环境[19]、独立于环境、反抗环境,有能力与环境斗争、轻视环境,或背弃环境、拒绝环境或拒绝适应环境。(我抵住诱惑没有去讨论这些术语的男性化、西方和美国特征。一个女人、一个印度人甚至一个法国人会不会主要从主宰或能力的角度来思考呢?)对于心理健康理论来说,仅有心理外的成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包括心理内的健康。Lc7中华典藏网

但我们知道,有目的的感知、任务定向、根据有用性的认知都涉及效能,它们忽略了一些东西,因此是部分盲目的。为了使认知变得完整,我们必须表明它是超然的、无兴趣的、无欲望的、无目的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按照对象自身的本性,以其自身客观的、本能的特点来感知它,而不是将它抽象为“有用的东西”或者“有威胁的东西”。Lc7中华典藏网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想尝试控制环境或者使环境产生效用,那我们就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完全、客观、超然和无兴趣的认知的可能性。只有我们愿意这么做,我们才能做到完全地感知。再次引用心理治理经验,我们越迫切想要做出诊断并且拿出治疗方案,做的事情就越没有帮助。我们越迫切渴望治愈疾病,就越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每一个精神疾病研究者都必须学会不要力求治好,不要没有耐心。在很多情况下,屈服让步就是克服,谦逊就是成功。走这条路的道家和禅宗教徒,在一千年前就看到了我们心理学家刚刚意识到的东西。Lc7中华典藏网

但最重要的是我的初步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关于世界的存在认知在健康的人身上更容易发现,并且它甚至可以是定义健康的一个特征。我也在高峰体验(暂时的自我实现)中发现过这种认知。这意味着,甚至就和环境的健康关系来说,熟练、能力、有效这些词所表明的主动的目的性,远超过了一个明智的健康概念。Lc7中华典藏网

作为对无意识过程的态度转变所带来的一个后果的例子,可以假设,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感官剥夺不仅仅是令人恐惧的,还可以是令人愉快的,也就是说,由于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似乎可以使内心世界进入有意识状态,由于健康的人更接受和更享受内心世界,所以他们应该更有可能享受感官剥夺。Lc7中华典藏网

归纳总结Lc7中华典藏网

这些关于健康理论的思考教会我们:Lc7中华典藏网

1.我们不能抹去自主的自我或者纯粹的心灵。不能把它只当作一个适应性仪器来对待。Lc7中华典藏网

2.即使是当我们处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也必须为环境和熟练环境的接受关系提供一个理论上的位置。Lc7中华典藏网

3.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分支。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管辖范围,那部分心灵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也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塑造。可能有心理学心理之类的东西。Lc7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