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城邦到国家

Ⅰ.莱茵河城市rCW中华典藏网

朱尔·米什莱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德国“只不过是童稚、诗和形而上学”。数年后,他对德国作了一次短暂的访问,1842年7月底回到法国。他就此次访问写道:在一个月内,“我从德国身上割下了一块,我触到了西南部的所有电流。”电流一词用得好,富有表现力,也很正确。我们也只能从莱茵河的全部历史上“割下一块”,而对于贯通在整条大河中的电流,我们至少可以从从容容地触摸它们的关键触点——城市。rCW中华典藏网

莱茵河的城市兼具罗马、日耳曼和基督教的特征。正因为如此,这些城市就成了对于体现着巨大劳动的过去栩栩如生的概述,而我们想以简短的篇幅加以概括的也正是这个过去。这些城市是古罗马城市吗?想入非非的米什莱就是这样说的,他在美因茨旅行札记中写道:“莱茵河,古罗马的河流,世界的河流,也是德国的河流,但不只是德国的河流;纵然还有那些在古罗马基础上建造的哥特式建筑,在堡垒上修建的城堡,在原来神庙上修建的教堂和修道院。”这位《罗马史》的作者虔诚地参观了城堡中的德鲁苏塔、柯尼斯勃隆的古罗马引水渠,以及堪称“文明世界先驱”的罗马军团军人墓地……两天以后到了特里尔,他凝视着“黑门”,遐想联翩:“身着白红两色长袍的高卢行政长官,坐在这座凯旋门前,让一个个民族出庭受审。”除了美因茨和特里尔,如果米什莱还到过巴塞尔、斯特拉斯堡或者科隆、奈梅根、莱顿,那么在他足迹所到的这些地方,他可能会察觉到,桥梁建造者和城市创建者们的精神依然活着,而且会从地下深处冒出地面。rCW中华典藏网

这些城市是日耳曼城市吗?当然是的。是日耳曼城市,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意志城市。因为,在巴塞尔找到的许多13世纪文献一再显示,皇帝控制着莱茵河沿岸各个地区,而巴塞尔早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帝国的命运分开了。斯特拉斯堡从17世纪开始获得了其它来源,不再只喝德意志的莱茵河水了。奈梅根的房子大都有暗红色的屋顶,还有漂亮的树木和通向港湾的坡道,那里停靠着绿色、橙色或红色船只,这些景色足以表明这是一个荷兰城市;可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和文化差异,许多相同的习俗却构成了共同的宝库;习惯、风尚、民俗、许多相似的传统以及自发的待人接物的态度等等,彼此十分相似,以致在有些时候,某些思想竟然如同河谷中的飓风那样,飞快地从康斯坦茨吹到莱顿;飞快地传递的不仅是思想,还有感情、欲望,乃至口号。请想一想那些突然揭竿而起的粗鲁的农妇们,她们高喊着古老的“鞋子同盟”的口号,把缀有碎土钉的大鞋举过沾满麦草的头顶,这种鞋子是数百年来农民起义的象征;请想一想一再出现在莱茵河全流域各地区的市民和手艺人当中的异端分子,这些地方是民间泛神论永不枯竭的源泉。所有这一切都经由各不相同的多种语言进行传递,这些语言的彼此关系有时相当复杂,例如,荷兰语与德语的关系从各方面来看都不容易理清,不过它们都属于日耳曼语,彼此相距当然不很远,比瓦隆语与法国的法语之间的差距小得多……rCW中华典藏网

最后,这些城市是基督教城市吗?是的。不过这样说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考虑到在经历了灾祸、崩溃和血腥的无政府状态之后,是基督教重新创建了这些城市,是基督教主教府这个物质支点重新为这些城市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精神中心,一个共同的理念和希望。这些拥有庄严肃穆的大教堂、高傲的哥特式神殿和闻名于整个欧洲的朝圣地的城市,自然是基督教城市;修道院是热情和狂热的驿站,为如饥似渴的信徒不断地输送布道者,拥有众多修道院的城市当然是基督教城市;作为主教和大主教们的驻地,这些城市当然是基督教城市;领导主教和大主教的是高级神职人员,他们富有政治头脑,对许多坟墓显示出两种不均匀地交织在一起的感情:强大和卑顺;在卑顺占上风的时候,他们从全身心地卑顺和一边指挥一边服从中感受到一种自豪。是的,基督教的、日耳曼的、古罗马的城市。不过,先于一切的,它们都是莱茵河城市。rCW中华典藏网

这是一条强大的河流,它从阿尔卑斯山流到大海,在众多的城市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援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使算不得最密切,至少也是最直接和最显而易见的。从巴塞尔大拐弯到多尔德雷赫特漂亮的小拐弯,莱茵河犹如一条长长的街道,时而穿行在山间,时而流经平原的心脏地区,商人和军人,旅行家和学生,总之,形形色色的所有莱茵河的使用者,摩肩接踵地走在莱茵河两岸,有的慢条斯理地闲逛,有的急匆匆地赶路,有的忧心忡忡,有的无所顾忌。rCW中华典藏网

人人都有自己的歇脚之处。城市是行程的终点和起点的标志,乘船或坐车来到城市的人各不相同,朝圣者为了信仰而来,商贾为了赶集或交付路桥费而来,另一些人则为了寻求欢乐或满足好奇心而来。所有城市之间都透着一股亲属般的气氛。当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选取两个极端,差异就相当明显。巴塞尔的天空不是荷兰人画幅上的多尔特雷赫特的天空,凡德维尔德 [1] 笔下的天空是银色的,凡高晏笔下的天空是灰雾蒙蒙的。荒凉的莱茵河波涛滚滚,夹带着来自比瑟河的松树枝,箭一般穿过巴塞尔市内的桥梁奔腾而下;这条莱茵河也不是显现在阿尔贝·库伊普 [2] 画幅上的那种意大利景色,也不是认真而严肃的鲁伊斯达尔 [3] 展现在完美的天穹之下的那幅景象。可是,从霍尔贝恩 [4] 和博克林 [5] 笔下的城市经过许多中间阶段到伊拉斯谟 [6] 和阿德里安六世 [7] 的城市,其间有许许多多惊人的相似之处。rCW中华典藏网

经历了多次改造、扩建和重新规划之后,这些城市如今全都仅仅占据莱茵河的一侧,唯一的例外是巴塞尔,它横跨在比较容易控制的河段上,两岸成排的建筑物紧紧地把它挤在当中;这些城市沿着莱茵河岸建起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犹如一道高高的堤防,酒店和赌场挂着五颜六色的招牌,公共建筑物上旗帜飘扬,以其非凡的气势装点着著名的林荫大道,在最长的街道或者说两条最长街道中的一条上,低着头查阅古旧地图的饱学之士认出了古罗马军营珍贵的标记。在风起波扬的大河两岸,古老建筑完整地展示着旧时的外墙,令人兴趣盎然,这些房屋是真正的城市中的真正的莱茵河建筑;15世纪和16世纪的建筑,墙面上画着画,雕着花饰,屋顶偏在一边,楼层凸悬在底层上面,窗户镶有方格子,布满色彩鲜艳的图画;18世纪的房屋大多是石结构,毫不羞涩地向人们展示它们纯朴的乡气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笨拙,这些建筑虽说属于路易十五或路易十六风格,却带有弗兰德尔人或阿勒曼人的特点,有的则处理成幼稚的洛可可式样,活像一个荷兰衣柜或是科隆衣箱。一股不可名状的莱茵河气味在这些街道上空飘荡,湿润的空气像微风一样有意朝人们脸上吹;每当夜色降临,这股气味从饱含水分的土地向湿润的空中升腾,或从狭窄的廊道向四处散发,令临窗眺望的人们似乎看到了小船、游艇和晾晒在船上的织物……rCW中华典藏网

凡高晏的油画:美丽的莱茵河畔的多尔德雷赫特rCW中华典藏网

这些仅仅是外观。历史学家如果进一步探索城市的过去,深入它们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相似之处就更多了,同样的事件有规律地在同样的时候发生;从上游到下游,从下游到上游,莱茵河的城市生活在同一个节奏里,作为莱茵河的女儿,这些城市都离不开莱茵河。rCW中华典藏网

从10世纪末甚至更早开始,在古罗马帝国边界那边的一些地区里,城市有了决定性的进展,这是这些城市的崛起抑或重新崛起呢?rCW中华典藏网

谁?君主们。他们钟情于“石虫”(我们管他们叫“石头病人”),被凡尔赛宫搞得迷迷糊糊,被马尔里 [100] 诱惑得神魂颠倒,为了满足自己的情趣,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他们的臣民;他们又一次转向挥金如土的法国,不惜向它请求免除沉重的债务。他们做了些什么?修建了一些教堂、剧场和城堡,还有宏伟的“府邸”、别墅和狩猎时休息用的房舍,宛如法国的凡尔赛宫。美因茨门的“宠姬”,斯图加特近郊的“孤独”,维德 [101] 诸王公的“蒙尔博”俯瞰着脚下从纽维德到科布伦茨的莱茵塔尔,这些豪华的建筑令人想到特里亚农宫 [102] 。不但如此,人们还建造或重建城市,这些取代旧城的新城博得了主人的欢心,其中有科隆选帝侯的驻地波恩、特里尔选帝侯喜爱的科布伦茨、重建的曼海姆(曼海姆始建于1606年,后来在法国人劫掠后的废墟上重建,选帝侯卡尔—腓力普放弃了惨遭烧杀的海德堡,从1721年起来到曼海姆),施佩耶尔的亲王—主教特别喜爱的布鲁赫萨尔;此外还有卡尔斯鲁厄和路易斯堡,卡尔斯鲁厄是巴登—杜拉赫的总督卡尔威廉在哈尔特森林当中建立起来的,这位总督是一个权势极盛的统治者,正史和野史都说他雇佣了160名美女当园丁,每天用纸牌抽签的办法确定当夜由哪位美女陪他同寝……rCW中华典藏网

城市是如何重建的呢?按照法国方式重建。当然,在18世纪初操纵宗教选举和法兰肯主教选举的那些原籍奥地利的舍恩博恩 [103] 周围(在美因茨、特里尔、施佩耶尔、班贝格和符滕堡都见到他们),一个“巴洛克”艺术之家建立起来了,莱茵—法兰肯建筑师为他们提供营养,其中有韦尔施、纽曼 [104] 、里特·德·格鲁恩施泰因,他们并不忌讳如同马尔里那样模仿韦尔施为美因茨建造的“宠姬”(这件杰作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不但亲自去往巴黎,拜访罗伯尔·德·科特和博弗朗 [105] ,还把他们的儿子送到法国上学;为了使用莱茵河那边的批评家们喜爱的缺乏细腻区别的高雅手法,“巴洛克”向“洛可可”交出了武器。除了那些批评家以外,让我们看一下18世纪建造了莱茵河沿岸那些王宫的建筑师们:皮加日、奥贝拉、弗洛蒙、拉盖皮埃尔、萨林、伊克斯纳,他们的名字本来并没有表示贵族身份的介词,可是人们不但给他们加上了用以增加荣耀的这些介词,而且将他们普普通通的法国名字变成了炫耀高贵身份的别名,例如,一个本来名叫勒茹日的人被改称路易—雷米·德·拉弗斯,一个本来名叫萨林的人被改称作尼古拉—亚历山大·萨林·德·蒙弗尔上校,其实他只是一个建筑师,一个斯特拉斯堡女人的丈夫。就是这些人建造了许多趣味高雅的有名建筑,例如曼海姆附近的施韦青根花园,杜塞尔多夫附近的本拉特城堡及城堡前面的园林。由一条林荫道与波恩相连的波帕尔斯多夫、黑林地区的圣布来兹教堂、科布伦茨和达姆施塔特的城堡,类似这种非常讲究的府邸和宅第还有许多,住在里面的总督、选帝侯、亲王—主教等高贵的大人物们,天天都在以法兰西风格装潢的房间里被法国贴身男仆叫醒,接着被他们的法国理发师整修面容,由他们的法国老师教授舞蹈,他们的法国园丁、法国驯马师、法国马术教师、法国芭蕾教师、法国唱诗班教师为他们提供服务,向他们提出建议,指导他们,服从他们;这些法国人在他们这里很吃香,拿的薪饷是他们的德国同事的两倍,所有这些法国人都琢磨着,无论在大事还是小事上,如何让雇佣他们并与他们接触的德国人更加法国化。rCW中华典藏网

17世纪的新城曼海姆rCW中华典藏网

每天穿着法国衣服,每天在法国的银盘里吃着法国大菜,对面坐着巴黎平民出身的朋友或配偶,每天用法文书写,用法语讲话;既要模仿那个国家的习俗,怎能不受那个国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呢?在这种泊来观念的影响下,莱茵河两岸的头面人物的头脑最终必然会被清洗,他们或是最终排除了教会和教派的争吵(这些教会和教派培养出一些怒气冲天的天主教徒、路德派教士和加尔文牧师,一个个如同好斗的公鸡一样),或是把自己的思想从数百年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继承下来的宗教狂热去除掉,由此打开通往启蒙和“启蒙哲学”、具有批判和解放精神的理性主义的道路。这些无疑足以表明,在社会诸特征中,一切都通过语言触及思想,经由表面的生活方式深入到精细的感情,经由艺术作品的明晰进而达到思想结构的明晰。rCW中华典藏网

对于德国来说,这是严重的时刻。德意志各国在许多重要方面已经非常落后。在莱茵河右岸,谈不上有个德意志国家、德意志精神和真正的国家行动;这与发生在法国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法国不满足于那个虽然陈旧却很牢固的统一,正准备把伟大君主国的旧大厦拆毁,代之以一座结构合理的新建筑,如同帝王们在一年之间一下子建立的那些完整的“新城”一样。rCW中华典藏网

瞧瞧:从劳特河到艾瑟尔河,从法国的东北角阿尔萨斯边界到普鲁士的领土克勒弗公国与荷兰的分界线,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竟然前后存在过97个小邦国。这些小国人口多的也不过28000,16000,13000,少的只有数千人,幅员如同一个郡或一个区。吵吵嚷嚷的君主们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实际却拮据得很,他们狂躁地到处活动;因为,如果能在第五等、第六等的君主面前显得好歹是个人物,没完没了地给总管大臣送各种各样文书,以便争得一个地位,在微不足道的等级里再往上爬一步,那就等于为自己争得一份可靠的年金,从凡尔赛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也就落入机灵鬼的口袋里了。只是用什么办法来支持这种百分之百的游戏、这种并不罕见的自我炫耀呢?军队?不。堡垒?不。珍宝?不。美因茨的选帝侯冯·埃塔尔在1785年和1786年以日耳曼自由的盟主自诩,洞穿皇帝和教皇的意图,用自己的信誉去换取铮铮作响的德国塔勒或荷兰盾;这位冯·埃塔尔是帝国的国务大臣,拥有100个骑兵,120个炮兵和12个布雷兵,这些都可以用来支持他的政策。这是外交驯马场、路易十四式的举止和风度、棋手的狡诈,总之是什么?如果成功,就是给主子的数千埃居,如果运气变坏,那就是实实在在而绝不是虚幻的入侵或占领的麻烦。rCW中华典藏网

普鲁士最北端的属地和最南端的法国的阿尔萨斯,是两块预留的接头石,将来统一德国时,是否可以借助这些接头石将那些不定型的莱茵河诸小邦国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呢?我们事后看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莱茵河人丝毫不曾提出这个问题,他们的君主们玩着传统的游戏,在敌对的众列强之间生存发展,很少向普鲁士频传秋波,倒是常常心甘情愿地与法国和奥地利这些外交世界的乐善好施的仙女们调情。在路易十四时期结成的奥—法联盟,使莱茵河居民们不必再将法国与奥地利分开,他们对于这两个国家的偏爱往往是与利害有关的。在年轻的贵族中,如果有些人意外地被终于为德国报了屈辱之仇的腓特烈大王的威望所引诱而为普鲁士服务,例如美因茨选帝侯的一位私人顾问之子施坦因那样,如果说有许多人仍然像过去那样在帝国谋生,那么,到了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在法国国王驻守梅斯和斯特拉斯堡的团队里,莱茵河的贵族已经很多很多,而且当上了军官,其中有些人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期间和拿破仑帝国的历次战争中出人头地。rCW中华典藏网

总之,在这个并非总有个人歌曲产生的莱茵河地区,从很远的四面八方汇集过来许多召唤;来自东面普鲁士和西面法兰西的是关于政治组织和统一的召唤,单独来自法国的是关于文化、知识、艺术、服饰式样和礼仪举止方面的召唤;几个世纪以来,作为活生生的丰硕的果实,一些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世界性的思想体系在法国内部日益成熟,这些思想体系提出了文明这个高贵的字眼,并用它覆盖了人类永不枯竭的思想武库,法国人到这个武库来寻找行动和希望的充分理由,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竟然忽略了自己古老的道德和精神食粮。面前是两难选择:是作出反应,还是放弃自己,是听任道德上被吸收而不作任何反抗,还是逆潮流而动,抓住某种东西不让自己随波逐流,并向外来者脸上啐唾沫。一些人于是结成集团。rCW中华典藏网

杜塞尔多夫附近的本拉特堡朝向花园的正面rCW中华典藏网

在很长时间里他们大概始终只是少数。在他们的行动中矛盾重重。席勒和歌德早早就希望写出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形式上都是完完全全德意志的作品,他们如同他们的同时代人克劳普斯托克 [106] 、维兰特 [107] 、莱辛 [108] 、赫尔德 [109] 、乌兰德 [110] 一样,主张由职业“纯洁主义者”对德语进行清理,请他们把来自法语的字词清除出去,代之以真正起源于日耳曼语的字词,所有这些愤激行动的参与者和对“狂飙突进运动”作出反应的人,都从耶那 [111] 战役的胜利者拿破仑一世那里自豪地接受了系着红绶带的十字勋章,而且法国国民会议已将法国公民的称号授予他们。rCW中华典藏网

有必要对此惊异吗?归根结底这有多大关系呢?如果说,在这个无可争辩的强权事业当中,用望远镜仔细搜索的分析家和批评家可以在每一时刻说道:“打住,法国思想!打住,向法国的借鉴!打住,法国的杜尔阁、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的思想方法!”那么,唯一要紧的事实是,在18世纪末突然出现了一种关于具有创造性的日耳曼主义的光荣神话,这种日耳曼主义既是中世纪的(封建主义、骑士精神、哥特式艺术),也是近代的(路德、宗教改革、良心的权利)。因为,蛮族长期以来受到鄙视,被视为缺乏创造性的民族,他们突然昂起了头,自豪地向他们的德意志祖先顶礼膜拜;他们的祖先以出色的才智创造了科隆中世纪的最出色的城市(至少他们是这样说的),创造了骑士制度、骑士大赛、经院哲学(他们写作、宣扬并让人相信)以及关于经院哲学辩论;为世界创造了施瓦尔茨 [112] 教士的火药、美因茨人谷滕堡 [113] 的印刷术。可是,在很远的地方,在北部边缘地带,在最偏僻最贫瘠的地方,天才的国王腓特烈二世却为他们建立了显赫的武功。用亚眠圣母院与科隆比较高下,争论施瓦尔茨及其火药、谷滕堡及其活字印刷,这有什么用处呢?rCW中华典藏网

神话,众所周知,神话被人当真是不需要事实依据的。神话很能诱惑市民中的路德信徒们,他们极其厌恶哲学家的理性批判精神,奋起反对法国意识中模糊的天主教教义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于是重新开始了广泛而且有效的行动,路德主义此番被虔诚派涂上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这次它为德国带来的首先是分裂和挫折,帮助自己人为民族、人种和语言的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德国人此后对于这种民族主义的吸收日益增多,直到最终给包括法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注入了这种病毒。法国在18世纪是一个融合多民族的国家,它的“爱国主义”含义从17世纪末起就十分宽阔,在法国哲学家的观念中,爱国主义甚至可以一直扩展到理性的外延。神话,是的。它如此具有征服性,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这样一些法国人,诸如沙米索 [114] 、维里耶,为了公开放弃法兰西,居然心甘情愿地转向德国,并加入宣传家阵营;这些宣传家摆脱了个人天性以及不合时宜的感情和自由的天性,反对格莱斯 [115] 有一天针对剪得又平又齐的树墙所说的“法国花园的旧兴趣”。神话最终俘获了活跃、健谈、火山似的日耳曼裔的日内瓦人科里娜,她的著作《论德国》是一部文献,是一个见证。新文化的锻造者将他们独有的德意志理念放在针对法国的强烈仇恨中一再锻造;其实,法国在日耳曼土地上打下了若干最可靠的基础,大胆的建筑师在这个基础之上修建了他们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只有天真得无以复加的天真汉才会对此感到惊奇。rCW中华典藏网

人格问题是以自相矛盾的方式提出来的,对于这种最粗浅的道理无须赘述。对于两种理念的冲突将会引起两种政策的冲突这一点,更不必感到惊奇。法国面向世界宣布,它坚信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博爱。与这个法国对立的是一个年轻的、崭新的德国,它以国家对抗人类,以绝望的努力拒不接受守护神的拥抱,它感到,这个守护神身上不易察觉的腐败气息就在它的周围,就在它的头顶上回荡;一个决心已定、绝不回头的德国于是丢弃宿愿,触摸心灵深处的仇恨,并对此感到喜悦,因为,对于它来说,仇恨就是一种肯定,就是对于它发疯地寻找,并且终于欣喜地找到的那个东西的令人恼火的肯定。这是一种认定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情,一种他人难以接受的感情,它疯狂地享受着数不清的忘恩负义和粗暴野蛮的肯定;温和的梦幻者则可以自由地表明自己为这种感情所承受的苦楚。历史的逻辑就在这里,它让我们把握住了这一场革命的关键。rCW中华典藏网

两个对抗的民族之间,两种各自确立、彼此对立的理念之间有一条莱茵河。莱茵河是一条居中的主轴,它是它所流经的一系列国家生死攸关的主轴。这些国家在数百年中紧贴在两条文化边界之间,一条边界在西面,它标志着法兰西影响的进退;另一条边界在东面,它是一条相对稳定的日耳曼分界线的标志。这是一个愿意接受西部和南部影响的日耳曼,这也是可以叫做“复地运动” [116] 后的德意志的分界线,一个以牺牲亚洲支撑下的斯拉夫东部为代价而艰难地获得扩展的德意志的分界线。rCW中华典藏网

近代莱茵河的悲剧就在这里。这是夹在两种文化和两个民族之间的莱茵兰的悲剧。莱茵兰时而被遮盖,时而被发现,交替往复,却始终犹豫不决,无法确定。因为,夹在两方之间的莱茵兰,觉得自己既不完全属于这一方,也不完全属于那一方。在一段时间里,莱茵兰接受、吸收,作好了一切准备,但根本上丝毫不曾交出自己,它愿意保留自己的身份,能够随机应变。事实是,它真的随机应变了。rCW中华典藏网

* * *rCW中华典藏网

[1] 凡德维尔德(Van de Velde,1611—1693),荷兰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2] 阿尔贝·库伊普(Albert Cuyp,1620—1691),荷兰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3] 鲁伊斯达尔(Salomon Ruysdael,1600—1670),荷兰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4] 霍尔贝恩(Hans Holbein,1497—1543),德国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5] 博克林(Arnold Bocklin,1827—1901),瑞士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6]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e,1469—1536),尼德兰人文主义者。rCW中华典藏网

[7] 阿德里安六世(Adrien Ⅵ,1459—1563),罗马教皇(1522—1523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8] 亚努斯(Janus),神话中的罗马神,长有前后相对的两张脸。rCW中华典藏网

[9] 埃涅阿司(Enée,拉丁文作Aeneas),特洛伊英雄,传说中罗马城的创建者。rCW中华典藏网

[10] 金玺诏书是公元1356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会议上通过、由皇帝查理四世颁布的一份诏书,它正式确定皇帝由选帝侯选举产生。rCW中华典藏网

[11] 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er,1503—1564),德意志皇帝(1556—1564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12] 康拉德二世(Conrad Ⅱ,999—1039),日耳曼国王(1024—1039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13] 亨利四世(Henri Ⅳ,1050—1106),德意志皇帝(1056—1106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14] 卡诺萨(Canossa)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子,1077年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专程前来向在此隐居的教皇谢罪。rCW中华典藏网

[15] 鲁道夫(Rodolphe,?—1080),亨利四世的表兄弟,两人曾争夺王位。rCW中华典藏网

[16] 庇护二世(Pie Ⅱ,1405—1464),教皇(1458—1464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17] 蒂贝托(Bernardino di Betto,1454—1513),意大利画家,以“彩绘画家”(il Pinthricchio)这个名字著称于世。rCW中华典藏网

[18] 罗拉德派(Lollards),14世纪英国的一个异端教派,主张社会平等,过清贫生活。rCW中华典藏网

[19] 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re Ⅵ),罗马教皇(1492—1503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20] 波尔吉亚(Borgia),原籍西班牙的罗马大家族,家族成员中曾有两个人成为教皇,其中一位便是亚历山大六世。rCW中华典藏网

[21] 加布里埃尔·比埃尔(Gabriel Biel,1418—1495),德意志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22] 共同生活兄弟会(Fratres Communis Vitae),1380年创建于荷兰的一个宗教组织,其成员过集体生活。rCW中华典藏网

[23] 圣—乌苏尔(Sainte Ursule),传说中的基督教人物,据说曾率领一万二千名处女前往罗马朝圣,归途中在科隆附近被集体屠杀。rCW中华典藏网

[24] 勒费弗尔·戴塔勃尔(Jacques Lefèvre d"Etaples,1450—1537),法国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25] 大胆查理(Charles le Téméraire,1433—1477),勃艮第公爵。rCW中华典藏网

[26] 拜德克尔(Karl Baedeker,1801—1859),德国出版家,因出版《莱茵河导游》而闻名,后来又出版了一系列导游读物;此处指其出版物,而非其人。rCW中华典藏网

[27] 胡斯曼(J.K.Huysmans,1848—1907),法国作家。rCW中华典藏网

[28] 圣—贝尔纳(Saint Bernad,1091—1153),法国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29] 圣—波拿文都拉(Saint Bonaventure,公元1221—1274),意大利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30] 爱克哈特(Johann Eckhart,1260—1327),德国神秘主义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31] 洛赫奈(Stephan Lochner,?—1451),德国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32] 维茨(Konrad Witz,1395—1447),德国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33] 玛希(Metsys,亦作Matsys或Massy,1465—1530),弗兰德尔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34] 凡·克列维(Josse Van Cleve,1464—1540),尼德兰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35] 克劳斯·斯留特(Claus Sluter,1350—1406),尼德兰雕刻家。rCW中华典藏网

[36] 休伯特·凡·爱克(Hubert Van Eyck,?—1426),弗兰德尔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37] 米希奈斯(Maecinas,?—公元前8年),希腊政治家和诗人,与当时的艺术家和诗人交游很深,被称为艺术的保护者。rCW中华典藏网

[38] 查理四世(Charles Ⅳ,1316—1378),德意志皇帝(1346—1378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39] 凡·德尔·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399—1464),弗兰德尔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40] 玛鲁埃尔(Johan Malouel,?—1419),弗兰德尔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41] 勇夫腓力普(Phlippe le Hardi,1245—1285),法兰西国王(1270—1285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42] 利奥波尔德(Léopold Ⅲ,1351—1386),史称哈布斯堡的利奥波尔德。rCW中华典藏网

[43] 热尔松(Jean Gerson,1363—1429),法国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44] 埃利(Pierre d"Ailly Ailly,1350—1420),法国神学家,巴黎大学学监。rCW中华典藏网

[45] 梅姆林(Hans Memling,1433—1494年),弗兰德尔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46] 格吕奈瓦尔德(Matthias Grunewald,生卒年不详),画家,出生地不明,16世纪初曾在美因茨作画。rCW中华典藏网

[47] 巴伐利亚的伊萨博(Isabeau de Bavière,1371—1435),法国王后。rCW中华典藏网

[48] 林堡(Pol de Limbourg,15世纪初),原籍弗兰德尔的细密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49] 陶勒尔(Johannes Tauler,1300—1361),德国神秘主义神学家,爱克哈特的学生。rCW中华典藏网

[50] 苏索(Heinrich Suso,1295—1366),德国神秘主义神学家,爱克哈特的学生。rCW中华典藏网

[51] 维克托派(Victorins),创建于12世纪的圣—维克托修道院成为12世纪法国的神秘主义中心,神秘主义者因此被称为维克托派。rCW中华典藏网

[52] 鲁伊斯布鲁克(Jean de Ruysbroeck,1293—1381),神秘主义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53] 贝京、贝加(Béguines,Behgards)均为笃信基督教但不发愿的女性“半出家人”;她们在教堂附近过集体生活,从事宗教活动,但保留退出集体和结婚的自由。rCW中华典藏网

[54] 贝纳的老阿莫里(Amaury de Bêne,卒于1204年左右),法国教授,因宣扬泛论而遭教皇谴责。rCW中华典藏网

[55] 杰拉尔·格鲁特(Gérard Groote,1340—1384),尼德兰神秘主义者,“共同生活兄弟会”的创始人。rCW中华典藏网

[56] 弗洛伦特·拉代维耶恩斯(Florent Radewjns,1350—1400),尼德兰神秘主义者,布拉格大学教授。rCW中华典藏网

[57] 纳伐尔的玛格丽特(Margueritte de Navarre,1492—1549),纳伐尔王后。rCW中华典藏网

[58] 布塞(Martin Bucer,1491—1551),德国宗教改革家。rCW中华典藏网

[59] 洛普·德·维加(Lope de Vega,1562—1635),西班牙作家。rCW中华典藏网

[60] 阿尔德(Aldo Manucio,1499—1515),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和印刷家,他在威尼斯印制的古代经典著作名声显赫。rCW中华典藏网

[61] 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1497—1543),德国画家,史称小荷尔拜因。rCW中华典藏网

[62] 萨多莱托(Sadoleto,Iacopo,1477—1547),意大利人道主义者,曾任教皇秘书。rCW中华典藏网

[63] 法雷尔(Guillaume Farel,1489—1565),法国宗教改革家。rCW中华典藏网

[64] 伯撒(Theodore de Bèze,1519—1605),加尔文在日内瓦的继位人,曾写作悲剧宣扬宗教信仰。rCW中华典藏网

[65] 阿尔齐亚蒂(Andre Alciat,1492—1550),意大利法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66] 布鲁奈尔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意大利雕刻家。rCW中华典藏网

[67] 路易十一(Louis Ⅺ,1423—1483),法国国王(1461—1483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68] “公益同盟”(Ligue du Bien Public),以勃艮第公爵为首的法国贵族于1465年结成的反对国王路易十一的联盟。rCW中华典藏网

[69] 查理八世(Charles Ⅷ,1470—1498),法国国王(1483—1498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70] 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71] 亚各布·富格尔(Jacob Fugger,1459—1525),法国银行家。rCW中华典藏网

[72] 善人腓力普(Phlippe le Bon,1396—1467),勃艮第公爵。rCW中华典藏网

[73] 阿尔伯特二世( Albert Ⅱ,1397—1439),1438年当选为皇帝。rCW中华典藏网

[74] 勃艮第人,此处指善人腓力普公爵。rCW中华典藏网

[75] 腓特烈三世(Frédéric Ⅲ,1415—1493),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40—1493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76] 金羊毛会(Toison d"Or),善人腓力普于1429年创建的骑士组织,用以团结骑士,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rCW中华典藏网

[77] 《百万》(Milione)是马可波罗所著中国游记的意大利文本的书名。rCW中华典藏网

[78] 约翰·德·贝当库(Jean de Béthancourt,1360—1425),诺曼人航海家,发现并征服了加那利群岛。rCW中华典藏网

[79] 夏斯特兰(Georges Chastellain,1410—1475),弗兰德尔历史学家,曾为善人腓力普服务。rCW中华典藏网

[80] 盖斯勒(Gesseler)是15—16世纪为奥地利服务的一个家族的姓氏。rCW中华典藏网

[81] 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1494—1547),法国国王(1515—1547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82] 施瓦尔采德(Schwarzerd,1497—1560),德国宗教改革家。rCW中华典藏网

[83] 杜贝莱,法国外交家威廉·杜贝莱(Guillaume Dubellay,1491—1543)和让·杜贝莱(Jean Du Bellay,1492—1560)兄弟。rCW中华典藏网

[84] 路易十三(Louis Ⅹ Ⅲ,1601—1643),法国国王(1610—1643年在位)。rCW中华典藏网

[85] 鲁本斯(Pierre Paul Rubens,1577—1640),弗兰德尔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86] 芒萨(François Mansart,1598—1666),法国建筑家。rCW中华典藏网

[87] 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1613—1700),法国园艺建筑家。rCW中华典藏网

[88] 博絮埃(Jacques Bénigne Bossuet,1627—1704),法国高级神职人员和神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89] 王港(Port-Royal),当时巴黎近郊,一个著名修道院所在地。rCW中华典藏网

[90] 倍尔(Pierre Bayle,1647—1706),法国哲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91] 罗伯尔·德·科特(Robert de Cotte,1656—1735),法国著名建筑师,曾参与凡尔赛宫的设计。rCW中华典藏网

[92] 腓特烈二世(Frédéric Ⅱ,1712—1786),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史称腓特烈大王。rCW中华典藏网

[93] 莫帕蒂(Maureau de Maupertuis,1698—1759),法国数学家、散文家、学者。rCW中华典藏网

[94] 瓦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法国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95] 朗克雷(Nicolas Lancret,1690—1743),法国画家。rCW中华典藏网

[96] 曼斯菲尔德(Ernest von Mansfeld,1580—1626),德意志军事将领。rCW中华典藏网

[97] 蒂伊(Johann Tilly,1559—1632),比利时将军,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作战。rCW中华典藏网

[98] 蒂雷纳(Henri Turenne,1611—1675),法国元帅。rCW中华典藏网

[99] 卢瓦(François Louvois,1639—1691),法国政治家,曾任首相。rCW中华典藏网

[100] 马尔里,这里指的是马尔里引水渠,此渠修建于路易十五在位时期,用以将塞纳河水引至凡尔赛。rCW中华典藏网

[101] 维德(Wied),莱茵河地区的一个德意志家族,其成员于1784年成为帝国王公。rCW中华典藏网

[102] 特里亚农宫(Trianons)是路易十四为其情妇蒙特庞夫人修建在凡尔赛的一组别具特色的建筑。rCW中华典藏网

[103] 舍恩博恩(Schöenborn),莱茵河地区的一个拥有男爵头衔的贵族家族。rCW中华典藏网

[104] 纽曼(Johann Neumann,1687—1753),德国工程师、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rCW中华典藏网

[105] 博弗朗(Germain Boffrand,1667—1754),法国建筑师。rCW中华典藏网

[106] 克劳普斯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1724—1803),德国诗人。rCW中华典藏网

[107] 维兰特(Christoph Martin Wieland,1733—1813),德国作家。rCW中华典藏网

[108]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国作家。rCW中华典藏网

[109]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德国哲学家。rCW中华典藏网

[110] 乌兰德(Ludwig Uhland,1787—1862),德国诗人。rCW中华典藏网

[111] 耶那(Iéna),德国城市,1806年拿破仑在此大败普鲁士军队,通向柏林的道路从此打开。rCW中华典藏网

[112] 施瓦尔茨(Berthold Schwarz,1310—1384),德国发明家,有人误称他发明了火药。rCW中华典藏网

[113] 谷滕堡(Johann Gutenberg,1399—1468),从事活字印刷术研究的德国人。rCW中华典藏网

[114] 沙米索(Adalbert de Chamisso,1781—1838),原籍法国的德国作家。rCW中华典藏网

[115] 格莱斯(Johann Gorres,1776—1848),德国作家。rCW中华典藏网

[116] 复地运动(Reconquista),指8世纪西班牙基督徒将摩尔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一事,此处为借用。rCW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