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雍州记

作者:王韶之
南雍州记

南雍州,东晋时侨置襄阳,所治包括今湖北、河南部分地区。《南雍州记》,今所见有王韶之作、郭仲产作、鲍至作三种。王韶之《南雍州记》,史志皆不载,《说郛》辑得六条

王韶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八犬传

八犬传

又名《里见八犬传》、《八犬传》等。日本“读本”。作者曲亭马琴(1767—1848)倾28年(1814—1842)心血才得以完成的一部长篇巨著。计98卷106册。写室町时代末期安房国泷田城主里见义实于安西景连率大军围城之际,与他所饲养的猛犬八房相约:若咬死敌将安西,则许以爱女伏姬为妻。后八房果然取得敌将首级,伏姬只得遵约随八房住进富山的洞穴,后因“物类相感”而怀孕。当八房和伏姬正欲自尽时,伏姬突然误中一弹,其胸前的珠玉顿时四散,变为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德化身的八犬士(即犬冢信乃戍孝、犬川庄介义任、犬山道节忠与等八人)。他们各自历尽无数艰险和苦难,后协力奋战终于恢复了里见的家业。本书主要模仿中国小说《水浒传》,并参考《里见记》等历史故事编写而成。尽管书中贯穿了“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等浓厚的儒、佛思想和武士道精神,但其构思宏伟,情节跌宕曲折;描写精细,文体优美,是日本“读本”中最著名的一部长篇传奇大作。此作品由李树果翻译成汉语,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全4册。

李文忠公选集

李文忠公选集

不分卷,李鸿章撰。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初由进士,入翰林。以文受知于曾国藩,因师事焉。清咸丰初洪、杨军起,率乡勇转战安徽、江苏各地,世称“淮军”。其后屡以功擢,外寄疆圻、内任辅弼,历四十馀年。尝膺对外交涉事务,迭与各国签订条约;其中甲午马关条约、庚子北京条约,为其大者著者。卒赠侯爵,谥“文忠”。本书依桐城吴汝纶辑“李文忠公全集”,选录其涉及台湾之事。全集除“卷首”外,有“奏稿”八十卷、“朋僚函稿”二十卷、译署函稿二十卷、“蚕池教堂函稿”一卷、“海军函稿”四卷、“电稿”四十卷,分类排比;本书改依纪年方式,按时日统一编次。所选文件,始于同治十年“采购闽米济赈折”,止于光绪二十一年“李经方随往片”。大体而言,系以同治十三年(甲戌)日兵侵台事件、光绪十年(甲申)法兵侵台事件及二十一年(乙未)割台事件前后文报为多。书末,选录全集“卷首”所载有关李氏之“御制碑文”、“御制表忠祠碑文”、“国史本传”、“神道碑铭”、“墓志铭”等篇。

内简尺牍

内简尺牍

宋代应用文集。10卷。孙觌著。由其门人李祖尧编注,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李时成订正,河南按察司佥事朱东光参补,直隶庐州府知府叶逢春繙校。有明万历八年(1580)刻本。卷首有叶逢春序。明成化十七年(1481)孙觌十一世孙孙仁曾据宋版翻刻于蜀,有钱溥序。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顾名儒又据蜀本翻刻于建阳。此本与孙觌所撰《鸿庆集》卷37至50对勘,时有不同。如《与信安郡王孟仁仲帖》22首,《鸿庆集》皆无。《鸿庆集》卷46《与孟仁仲郡王帖》、《与叶左丞帖》卷45《与叶少蕴资政帖》与此本皆不同。因李祖尧据手稿编录,故时有出入。注中多取孙觌自著诗文以资考证,引证典故,亦皆切实。李祖尧亲从孙觌游,闻见有据,比之后人注前代著作多所隔膜者不同。《四库全书》所收录为清人蔡焯、蔡龙孙增订的10卷本。《常州先哲遗书》(第1集)也收录有10卷本,全名为《宋孙仲益内简尺牍》。

阴真君还丹歌注

阴真君还丹歌注

古代内丹术书。旧题宋希夷陈抟注。注解根据阴阳五行、四时运转的理论,说明脏腑的位置,修炼的时机、方法和功效;还对内丹术语,如河东、金砂、甲乙、朱雀、金华、子卯、龙虎、鼎器、火候、炉室、真砂、真汞等作了解释。阴真君为阴长生,传说为东汉和帝阴皇后之曾祖。《还丹歌》盖后人依托其名,述内丹术,重金华及炉室等。陈抟注阐发之,继承 《黄庭经》,并述阴丹。《宋史·艺文志》著录《阴真君还丹歌》,收入《道藏》第五九册。

阿底峡尊者传

阿底峡尊者传

阿底峡尊者传,五卷。法尊译述。大藏经补编第11册。阿底峡,古印度僧人,学者。意译“殊胜”,原名“月藏”,法名Dipamkarasrijnana (燃灯吉祥智)。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人。对五明学有较深造诣,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受阿里王子绛曲微之请进中国西藏传播佛法和医学,译经授徒。著有《菩提道灯论》等五十余种论著和《医头术》等医学著作。并同那措译师等共译十几部经典为藏文。至和元年(1054)病逝于前藏聂塘。其弟子仲敦巴等弘传其学说,发展成噶当派。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时,亦广泛采纳其学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