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纪

作者:陈衍
台湾通纪

清代纂修的福建通志有三个本子。第一个是郝玉麟等修谢道承等纂的,刊於乾隆二年,凡七十八卷、首五卷。第二个是沈廷芳修吴嗣富纂的,刊於乾隆三十三年,凡九十二卷、首四卷。第三个是道光九年孙尔准等修陈寿祺纂、十五年程祖洛等续修魏敬中重纂的,刊於同治十年,凡二百七十八卷、首六卷、附一卷。我们曾把最後这部福建通志里台湾府的部分以及和台湾研究有关的资料抄出来,略加整理,称做「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八四种。民国初期,福建又修了一部通志,凡六百卷,是陈衍纂辑的,刊於民国十一年。可惜全书没有刊竣,现在看得到的共有三百一十多卷。这部通志的第一部分是福建通纪,起周显王三十五年、迄清宣统三年,计二十卷;台湾的史事也包括在里面。我们就又把这一部分抄出来,称做「台湾通纪」,起明神宗万历元年、迄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分为四卷。这部「台湾通纪」,不仅把割让前的台湾史事按照年月作有系统的记载,还把每一条记载所根据的原书注明在下面,对於台湾史的研究是很有用处的。

猜你喜欢的书

荆川先生文集

诗文集。明唐顺之撰。十七卷,外集三卷。顺之字应德,世称荆川先生,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会试第一。学问渊博,留心经济。天文、地理、乐律、兵法、数学等无不精研。晚年曾督领兵船在崇明岛抗击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是集为无锡安如石所编,王慎中为之序。其文章在明代中叶屹然为一大宗,风格平易,流畅生动,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号称“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等拟古主义相对抗,辑有《文编》,选录左、史乃至韩、柳、欧、苏、曾、王等古文,由此可窥见其师承及文章法度。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万历元年(1573)重刻本。《四部丛刊》据万历重刻本影印。又有清康熙间唐氏刻本,光绪间江南书局刻本。

瀛涯胜览集

明马欢著(一说与郭崇礼合撰)。一卷。欢字宗道,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信伊斯兰教。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为研究十五世纪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校注此书,考证诸事颇详。此为张升改订本,收在《张文僖公诗文集》附刊及《宝颜堂秘笈》、《续说郛》、《广百川学海》、《天下名山胜概记》、《图书集成》等丛书中。依据原稿刊刻的本子主要收入《记录汇编》、《国朝典故》、《胜朝遗事》等丛书中。

金石缘

原名《金石缘全传》,又名《巧合金石缘演义》。清代静恬主人撰,其人不详。全书分为八卷,每卷三回,共二十四回。有嘉庆五年(1800)鼎翰楼刊本、嘉庆十九年(1814)崇雅堂刊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同盛堂刊本、咸丰元年(1851)文粹堂刊本等。首有静恬主人序,书末有省斋主人总评。静恬主人序中称: “《情梦柝》、《玉楼春》、《玉娇梨》、《平山冷燕》诸小说,脍炙人口,由来已久。”可知此序作于上述四种小说刊行之后。书叙石无瑕与才子金云程婚姻故事。无瑕卖身救父为林家丫环,林家图赖婚遣无瑕代嫁,得与云程结合,受封为夫人。书中略有世态描写,然其主旨却是为欺贫重富赖婚者而作,并以为“姻缘前定”,“天公之报应毫忽无差”。以一个“相”字为全书的线索,开头以李铁嘴看相起始,最后又以相为结。有乾隆十四年(1749)同盛堂本、文粹堂本。

丹凤街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重庆教育书店1943年12月初版。收《自序》1篇。作品曾以《负贩列传》为名,连载于1940年1月1日至1942年8月1日上海《旅行》杂志第14卷第1号至第16卷第8号。作品中的陈秀姐3岁死了父亲,跟着母亲与舅舅何德厚一起生活。何以卖菜为生,嗜酒和烟。秀姐18岁时,何逼迫她“嫁给赵处长做二房”,秀姐不从。这件事让丹凤街上童老五等知道了,大家都气愤何“昧了良心”,“卖人家骨肉”,他们觉得秀姐“娘儿俩现在到了为难的时候”,“要不卖一点力气来帮帮忙,那真是对不起”这母女俩。他们“重信义”的行动遭到警察局的干涉,童老五母子等不得不离城回乡。当秀姐被迫出嫁后,他们设法把她母亲送到乡下居住,然后准备伺机再搭救她。后来,事情败露,秀姐考虑到老母,更考虑到“这一班挽救自己的朋友,都是无钱无势的人,不能教他们受着连累”,违心同意赵处长带她“到上海去”。然后赵处长又要她谎称病死以断绝与丹凤街亲朋们来往。一年后的清明节,朋友们在秀姐的老屋祭奠她的“亡灵”。所不同的是,“这 一班丹凤街的英雄”已经参加“全城壮丁训练”,准备去“打日本”。作品写出了30年代江南某地丹凤街“肩挑负贩者之战前生活”,赞扬了他们“舍己救人,慷慨赴义”的品质《自序》。

三时系念仪范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内容初为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等,次列三时佛事。第一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二时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三时诵观无量寿经,或三时皆诵弥陀经。各时皆依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第一时佛事与第二时之间,行斋佛仪式,第二时与第三时之间,修弥陀忏仪。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

法句经

又名《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集》、《法集要颂经》等。佛教经典。古印度法救撰,1卷。中译本有古代葛氏、竺得炎、支谦、法炬、法立、僧伽跋澄、佛念,天息灾等人古汉语译本,现代有法舫、了参等人现代汉语译本。各译本篇章不同,有900偈、700偈、500偈,1000章等多种形式。其中吴时支谦译2卷,39品,752偈本和宋时天息灾译4卷本较为通行。巴利佛典里此经收入阿含《小部》第2卷,共26品,423偈。法救(Dharmatrata 约1世纪),据《大毗婆沙论》卷1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所以本经实际上是法救从各派佛典里“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支谦《法句偈序》)而纂集的。本经主要收录了有关佛教道德的格言,阐述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遵循的佛教道德标准。主张佛教徒要抛弃世俗的烦恼欲望,潜心诵读经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趣向涅槃解脱境界。在古印度,它通常被作为佛教初学者入门读物。支谦称其“此乃始进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本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里影响甚大,为佛教徒和学者必读书,以此作为道德指南和思想理论基础。每个出家人首先要熟读此经,受戒之前要求背出全部偈文,不然就不能受戒。本经文辞优美,韵律娴熟,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是一部优秀的巴利佛教文学古典著作,在巴利佛教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