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

陈衍
  • 姓名:陈衍
  • 别名:字叔伊,号石遗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 出生日期:1856
  • 逝世日期:1937
  • 民族族群: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十一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十七年,旅居上海。二十四年,入张之洞幕。从日本人河濑如侗学日语、经济学、数学。编《商务》杂志,译日本著作。著《戊戌变法榷议》,主张各省设陆军学堂,实行印花税,发展农业,翻译西方著作。二十七年,著《货币论》,译日本《商律》。次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三十三年,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宣统二年(1910),与赵熙等在北京结诗社。1913年回乡结秋社。晚年曾任厦门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在家乡组织说诗社。论诗史创“三元”说,即以唐玄宗开元时期、唐宪宗元和时期与宋哲宗元祐时期为诗史上的三个高潮,以“清苍幽峭”与“生涩奥衍”为诗史上的两大派别。论诗歌的社会作用,提倡非功利主义。以为诗歌是荒寒之路,无关乎利禄。论诗歌风格往往折衷诸说。以提倡“同光体”诗派与评论诗歌而著称于世。诗多为纪游、写景之作,亦有咏史与怀古之作。虽提倡“同光体”,推尊郑孝胥、沈曾植,己诗却平实质朴,极少用典。潘飞声曰:“石遗诗思新意远,非近日墨守宋派,务为艰涩者所能道”(《在山泉诗话》卷四)。李肖聃曰:“石遗论诗甚精,而自为诗则拘于才气,而以格律自苦”(《星庐笔记》)。著有《石遗室诗》三卷、补遗一卷、《石遗室诗续集》六卷、《石遗室文集》一二卷、《石遗室诗话》三二卷等。并编有《金诗纪事》、《元诗纪事》、《近代诗钞》等。生平事迹见陈声暨《陈石遗先生年谱》等。


陈衍中国近代诗论家及诗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82年中举后,即在各地教学、参幕。居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幕府最久。1898年春入京时,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著《戊戌变法榷议》十条。不久,即被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1907年调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1910年春,在京与诗友结诗社,历时年余。清亡后,往来南北讲学、著书,曾执教厦门大学。除此前完成的《元诗纪事》外,这一时期的主要著述有《石遗室诗话》、《福建通志》、《闽侯县志》、《近代诗钞》、《宋诗精华录》、《辽诗纪事》与《金诗纪事》。晚年寓居苏州,与章炳麟等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生平著作尚有《石遗室文集》、《石遗室诗集》等。陈衍一生致力于诗歌研究,而对于诗坛影响最大的,便是鼓吹学宋的“同光体”诗歌。这标志着他的文艺观仍属于旧文学体系,与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改良走的不是一条路。他的诗论也带有时代的印记,不过不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新风尚,而是晚清这个封建社会行将没落的衰世气象。陈衍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近代诗钞·序》称王士祯、沈德潜“生际承平,宜其诗之为正风正雅”,而己身处乱世,“变故相寻而未有届,其去《小雅》废而《诗》亡也不远矣”,故名此期诗为“变风变雅”。“同光体”诗的“宁艰辛,勿流易,宁可憎,勿可鄙”(《重刻晚翠轩诗叙》),或如其所标榜的“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何心与诗叙》),正是“变风变雅”的典型表征。在对于诗与诗人的定义上,陈衍同样表现出一种冷落的心境。他认为,诗是“寂者之事”:“诗者,荒寒之路,无当乎利禄,肯与周旋,必其人之贤者也。”(《何心与诗叙》)因此,他把诗歌创作看成十分清高的事业。这种说法从积极的一面说,是肯定了诗人的独立性,而其消极意义,则表现在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倾向。陈衍反对“文必载道,非是,不作可也”的旧说,对《左传》所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事也有新解,以为“德、功,非言莫传也”(《复赵尧生书》),充分肯定了文学有其独立存在的崇高价值。然而他又从否定“以道自命”进而要求文学放弃对现实社会政治的反映与干预。陈衍本人作诗曰:“时既非天宝,位复非拾遗,所以少感事,但作游览诗。”(《杂感十七首》之四)对于倾吐忧国忧民之忱的“诗史”、“讽喻”一类作品,他也颇有微词。不只陈衍,“同光体”诗派的诗人、诗作也大多缺乏现实感,寄情山水之外,便是埋头书卷,创作路径很狭窄。而以学问语入诗、从书本中找诗料,更是“同光体”诗派的突出特点。陈衍论诗也极为重视诗人的学术修养,以致把有无学问看作能否开口吟诗的先决条件。他抓住南宋诗论家严羽“诗有别才,非关学也”的话大作文章,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也者,有别才而又关学者也。”(《瘿唵诗叙》)重心显然落在后者。因此,他才会推许“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近代诗钞·序》)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并把读书视为济诗之穷的重要法宝。陈衍所宣扬的“同光体”明显带有复古的色彩,不过,在其诗说中,仍时时作变化出新之论。如曰:“然事物之理日出而无穷,体会之神日入以无厚,古人所未及知、未及言也,善言者最古人所以言之法,弃取变化而言之,则生古人后之幸耳。”(《复赵尧生书》)但实际上,陈衍更注重细致入微的感受与表达方式的翻新,其《石遗室诗话》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使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同光体”诗派只可能与古人声貌略有不同,却并无实质的差异。

猜你喜欢的书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和遗传机制的一本专论。于1944年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48年英文版译出,作为内部发行于1973年出版。全书由6章71节、序言和跋所组成,6万余字。第一章作者着重说明经典物理学和化学同生物学的关系。第二章通过对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理论和实验成果的分析,认为基因是遗传物质载体的假说是成立的,第一次提出遗传密码的新概念。第三章,作者借用量子论的量子跃迁来解释突变。认为“突变实际上就是基因分子中量子跃迁所引起的”。并对突变的法则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真正的问题是遗传信息如何被编码,在从一代细胞到另一代细胞的大量传递中如何保持稳定?偶然的变异是如何产生的?第四、五章里,作者修改了德尔布吕克关于基因在世代相传中保存其结构不变的观点。提出基因是由无数较小的异构的单位所组成。由于它们结构上的特殊性质,就可能包含着遗传信息。第六、七章对熵的物理含义和统计学意义进行分析,认为负熵本身是有序的一个量度。认为一个有机体所以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有序水平上,在于它向环境不断地吸取负熵去抵销它在生活中产生的熵的增加,指明产生有序的两种不同的“机制”:“有序来自无序”是“统计学机制”和“有序来自有序”的新机制。他认为通过对生命物质的研究将可能导致新的物理定律的发现。这本书在本世纪40、50年代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以印度文学、宗教、社会制度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00年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古印度光辉灿烂的文明盛景。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先民创造了富含哲理、独*无二的哲学,向世界输出了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与此同时,它是“有名的没有历史的国家”,以万恶的种姓制度闻名于世。本书作者常磐大定将印度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吠陀时期、梵书时期、全印时期、佛教时期和婆罗门教复兴时期,按时间顺序细细梳理印度文明的发展脉络,将神话传说、社会发展、宗教演变、文学创作和社会制度变革等种种因素整合在一起,详细解读彼此的关联和影响,剖析印度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一仆二主

一仆二主

意大利喜剧作家哥尔多尼(1707—1793)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一位来自乡间的仆人特鲁法儿金诺在威尼斯同时服役于两个主人,而这两个同宿一家客店的青年主人正是一对在相互寻觅的情侣。特鲁法儿金诺凭着随机应变和手脚利索的本事,克服了各种困难麻烦,成功地担当起职责。他不仅促成了这对情人的结合,而且也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特鲁法儿金诺是一个下层劳动者的生动形象。他目不识丁,土气十足,为了糊口勉强任职,屡出差错,笑话百出,或把两个主人的箱笼和信件搞错,或同时侍候两个主人进餐,手忙脚乱,具有即兴喜剧假面丑角的趣味。他又机智灵活,信心十足,常常在“一仆二主”的秘密即将戳穿时,机变百出,巧为应付,渡过难关。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婚事申请,实现个人幸福。比起那些遇事不是束手无策就是盲目蛮干的富家子弟来,他在品格和才干上都要高出一头。作品突出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针砭了上层社会的门第金钱观念,肯定了年轻一代争取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婚姻的勇气和行动,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倾向。作品善于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筑戏剧情境,戏剧冲突的展开繁富而不纷乱,巧妙而不做作,富有生活气息。语言风格自然而不庸俗,活泼而不轻薄,幽默的插科打诨中流露出对人生的严肃的评判。

星期一故事集

星期一故事集

《星期一故事集》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其中脍炙人口的小说《最后一课》,就是《星期一故事集》中的代表。《星期一故事集》,中有11个短小精美的故事,分别是:《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局台球》,《小间谍》《布吉瓦尔的座钟》,《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拉雪兹神父公墓之战》,《小馅饼》,《圣诞故事》,《教皇死了》,《红山鹑的感愤》等。《星期一故事集》中,各个故事都十分精彩,引人入胜,普法战争不能说是大题目;丧权辱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不能说是大题目;法国人的爱国主义,不能说是大题目。然而,都德却是用这一篇篇短小的故事来反映大的爱国情怀的,以至让我们众多读者都为他的《星期一故事集》所感动,叹服。

引力

引力

现代长篇小说。李广田著。初载《文艺复兴》1946年2月第1卷第6期,上海晨光公司1947年6月初版。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个叫做兰华的青年女教师,不堪忍受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并为丈夫参加的如火如茶的抗日斗争生活所吸引,冒着生命危险,携带两岁幼子,从沦陷的济南逃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四川成都,但得到的却只是丈夫留下的一封书信,告诉她,他已到“一个更多希望与更多进步的地方”去了。面临生活的窘境,兰华没有绝望,她决心循着丈夫的足迹继续前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画面相当广阔:从梦想到现实,从过去到未来,从城市到农村,从沦陷区到国统区,从家庭到社会。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也多姿多彩,个性突出,除主人公兰华和丈夫雷孟坚外,还有不屈的民主斗士洪先生,国难当头却仍沉溺于儿女之情中的庄荷卿,老练圆滑的女校校长,认贼作父的米绍棠,苟且偷生的温子升,以及性格各异的女学生群。作品反映了被炮火震醒了的一代知识青年,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和人生归宿的艰难历程。他们各自起点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如百川归海,最终都汇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小说发表后,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日文节译本。1952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由冈崎峻夫翻译的全译本,并连续再版达11次。

十国春秋

十国春秋

清吴任臣撰。一百十四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世家四十二卷,列传六十六卷,表六卷。另附拾遗、备考各一卷。书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新五代史》记十国事甚多漏略,因博综《资治通鉴》、两《五代史》及五代、两宋有关史著、地志、笔记、类书、文集、金石、碑志数百余种,汇为此编。以国分编,各系纪传。凡称帝者皆入本纪,称王者别入世家。约九十余万字,记述人物一千三百余,篇帙繁博,超过前人。所设纪元、世纪、地理、藩镇、百官五表,统记十国,甚便考览,地理、百官二表考订尤为精密。十国史迹历来记载散乱,有此一编,秩然可观。惟取材仍有遗漏,尚欠熔铸剪裁,间有误记。书初刊于康熙十七年。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