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

- 姓名:陈衍
- 别名:字叔伊,号石遗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 出生日期:1856
- 逝世日期:1937
- 民族族群: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十一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十七年,旅居上海。二十四年,入张之洞幕。从日本人河濑如侗学日语、经济学、数学。编《商务》杂志,译日本著作。著《戊戌变法榷议》,主张各省设陆军学堂,实行印花税,发展农业,翻译西方著作。二十七年,著《货币论》,译日本《商律》。次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三十三年,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宣统二年(1910),与赵熙等在北京结诗社。1913年回乡结秋社。晚年曾任厦门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在家乡组织说诗社。论诗史创“三元”说,即以唐玄宗开元时期、唐宪宗元和时期与宋哲宗元祐时期为诗史上的三个高潮,以“清苍幽峭”与“生涩奥衍”为诗史上的两大派别。论诗歌的社会作用,提倡非功利主义。以为诗歌是荒寒之路,无关乎利禄。论诗歌风格往往折衷诸说。以提倡“同光体”诗派与评论诗歌而著称于世。诗多为纪游、写景之作,亦有咏史与怀古之作。虽提倡“同光体”,推尊郑孝胥、沈曾植,己诗却平实质朴,极少用典。潘飞声曰:“石遗诗思新意远,非近日墨守宋派,务为艰涩者所能道”(《在山泉诗话》卷四)。李肖聃曰:“石遗论诗甚精,而自为诗则拘于才气,而以格律自苦”(《星庐笔记》)。著有《石遗室诗》三卷、补遗一卷、《石遗室诗续集》六卷、《石遗室文集》一二卷、《石遗室诗话》三二卷等。并编有《金诗纪事》、《元诗纪事》、《近代诗钞》等。生平事迹见陈声暨《陈石遗先生年谱》等。
陈衍中国近代诗论家及诗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82年中举后,即在各地教学、参幕。居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幕府最久。1898年春入京时,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著《戊戌变法榷议》十条。不久,即被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1907年调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1910年春,在京与诗友结诗社,历时年余。清亡后,往来南北讲学、著书,曾执教厦门大学。除此前完成的《元诗纪事》外,这一时期的主要著述有《石遗室诗话》、《福建通志》、《闽侯县志》、《近代诗钞》、《宋诗精华录》、《辽诗纪事》与《金诗纪事》。晚年寓居苏州,与章炳麟等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生平著作尚有《石遗室文集》、《石遗室诗集》等。陈衍一生致力于诗歌研究,而对于诗坛影响最大的,便是鼓吹学宋的“同光体”诗歌。这标志着他的文艺观仍属于旧文学体系,与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改良走的不是一条路。他的诗论也带有时代的印记,不过不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新风尚,而是晚清这个封建社会行将没落的衰世气象。陈衍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近代诗钞·序》称王士祯、沈德潜“生际承平,宜其诗之为正风正雅”,而己身处乱世,“变故相寻而未有届,其去《小雅》废而《诗》亡也不远矣”,故名此期诗为“变风变雅”。“同光体”诗的“宁艰辛,勿流易,宁可憎,勿可鄙”(《重刻晚翠轩诗叙》),或如其所标榜的“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何心与诗叙》),正是“变风变雅”的典型表征。在对于诗与诗人的定义上,陈衍同样表现出一种冷落的心境。他认为,诗是“寂者之事”:“诗者,荒寒之路,无当乎利禄,肯与周旋,必其人之贤者也。”(《何心与诗叙》)因此,他把诗歌创作看成十分清高的事业。这种说法从积极的一面说,是肯定了诗人的独立性,而其消极意义,则表现在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倾向。陈衍反对“文必载道,非是,不作可也”的旧说,对《左传》所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事也有新解,以为“德、功,非言莫传也”(《复赵尧生书》),充分肯定了文学有其独立存在的崇高价值。然而他又从否定“以道自命”进而要求文学放弃对现实社会政治的反映与干预。陈衍本人作诗曰:“时既非天宝,位复非拾遗,所以少感事,但作游览诗。”(《杂感十七首》之四)对于倾吐忧国忧民之忱的“诗史”、“讽喻”一类作品,他也颇有微词。不只陈衍,“同光体”诗派的诗人、诗作也大多缺乏现实感,寄情山水之外,便是埋头书卷,创作路径很狭窄。而以学问语入诗、从书本中找诗料,更是“同光体”诗派的突出特点。陈衍论诗也极为重视诗人的学术修养,以致把有无学问看作能否开口吟诗的先决条件。他抓住南宋诗论家严羽“诗有别才,非关学也”的话大作文章,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也者,有别才而又关学者也。”(《瘿唵诗叙》)重心显然落在后者。因此,他才会推许“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近代诗钞·序》)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并把读书视为济诗之穷的重要法宝。陈衍所宣扬的“同光体”明显带有复古的色彩,不过,在其诗说中,仍时时作变化出新之论。如曰:“然事物之理日出而无穷,体会之神日入以无厚,古人所未及知、未及言也,善言者最古人所以言之法,弃取变化而言之,则生古人后之幸耳。”(《复赵尧生书》)但实际上,陈衍更注重细致入微的感受与表达方式的翻新,其《石遗室诗话》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使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同光体”诗派只可能与古人声貌略有不同,却并无实质的差异。
猜你喜欢的书
皮埃尔·格拉苏
《皮埃尔·格拉苏》最初的构思是两个短篇:《艺术家》和《女婿》。一八三九年八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两篇融合在一起,篇名是《艺术家》。同年十二月,本篇在《巴别塔》文集(当时名作家的作品合集。)第二集中发表,篇名定为《皮埃尔·格拉苏》。一八四〇年苏弗兰书屋出版《比哀兰特》时,附加了《皮埃尔·格拉苏》。一八四四年九月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十一卷,列为“巴黎生活场景”。本篇描写一个不入流的画家,终于以其平庸而受到宫廷和资产者的赏识,获得了勋章,成为一个富翁的女婿,有了稳定的财源和相当的社会地位。此人尽管在艺术上毫无建树,受到艺术家们的取笑,却被中产阶级视为当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而且总有一天会进入法兰西学院。相反,一些刻意创新的天才画家却往往不为人所理解,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死亡之犬
死亡之犬 【The Hound of Death】 这不是一部侦探小说集,没有我们熟悉的人物,收录的短篇故事都带有神秘、灵异的色彩,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别具一格的作品。
康熙德州志
十卷。清金祖彭修,程先贞纂。金祖彭字大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康熙初年以恩荫任德州知州。程先贞字正夫,州人,工部员外郎。著有《德州文搜》、《德州诗搜》等。德州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年(1576)知州唐文华,此志为二修。金祖彭在其序中曰:“旧志迄今已九十余年,典故多漏缺,其间贤才蔚起,节烈之挺生,科名之踵武,皆泯而无征。况鼎革以后,凡兵屯、地亩、力役之制,一切更新,乌可弗记。”金祖彭掌德州,正逢朝廷有纂修方志之命,乃搜罗故实,重修州志,唯此书之成,除依据万历唐文华旧志外,还取林于程先贞的志草十篇。程先贞殁后,金祖彭奉敕修志,即以旧志为典则,以程先贞志草为资材,历时近半年,新志成。《德州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全书十卷,分为:卷一封域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赋役志;卷四学政志;卷五祀典志;卷六兵卫志;卷七秩官志;卷八人物志;卷九选举志;卷十纪事志。此志取材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其卷末创置纪事志,详细记载明代州事和李自成部将在德州境内的活动情况,可供研究明清史参考。然美中不足的是,该志详古略今。
玉燕姻缘全传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玉燕姻缘传》,又名《玉燕姻缘传记》。六卷七十七回。题“梅痴生著”,其真实姓名及生平无考。成书于清光绪年间。大宋神宗年间,江南苏州府吴县宦家公子侯韬,生性不好读书,惟贪恋酒色。父侯铨做官在外,家中事情乐得自作主张。他在城外买空地,造了一座“南凹小桃园”,日日与一伙帮闲吃喝嫖赌为乐。风乐院名妓柳卿云,当初为侯韬梳笼过,每每劝他潜心读书,题名雁塔,以为自己将来从良之计。无奈良药苦口,侯韬非但不听劝导,反致两人嫌隙。久之卿云遂断绝往来。一日侯韬触动心事,欲会卿云。乃假作斯文,使人骗吕昆至小桃园相会,复假吕昆之名,骗卿云至园中。三人共聚,吕、柳情意相契,不断眉目传情,两心眷恋,乘隙赠物定情,卿云与吕昆一扇坠玉燕,吕昆亦回赠以金钗一支。
英云梦传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英云梦三生姻缘》、《三生姻缘》、《英云三生梦传》,八卷十六回。题“震泽九容楼主人松云氏撰”, “扫花头陀剩斋氏评”,题署说明作者为苏州人, 字松云,号九容楼主人,姓名与生平待考。卷首有剩斋氏《弁言》,《弁言》写于癸卯之秋,今存版本标明刊刻年月的最早的是嘉庆十年,此前癸卯年有康熙二年、雍正元年和乾隆四十八年,从书的内容和文笔看,不会是康熙年间的作品, 《小说字汇》又未载,可能性最大的是写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书叙唐德宗年间,苏州府秀才王云,游虎丘遇一美女,一见钟情。后去杭州进香,又见此女,拾得其所遗诗帕,知其为吴氏女梦云。寻访中误入福云庵,遇美尼慧空欲以终身相托,王云仅与之结为姐弟。乃托名云章入吴府为记室,欲与梦云通意,未遂。出赴乡试,途中遇盗。盗首曾受王云之惠,善待之。得识其义女英娘,二人私订终身。
崇祯长编
记述明代末代皇帝崇祯朝史事的书籍,书为编年体例,作者汪楫。全书共68卷。前66卷叙述从1627年8月到1632年10月史事;后2卷叙述从1643年10月到1644年3月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