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图志
作者:李吉甫章节列表
升序↑- 卷第一 关内道一
- 卷第二 关内道二
- 卷第三 关内道三
- 卷第四 关内道四
- 卷第五 河南道一
- 卷第六 河南道二
- 卷第七 河南道三
- 卷第八 河南道四
- 卷第九 河南道五
- 卷第十 河南道六
- 卷第十一 河南道七
- 卷第十二 河东道一
- 卷第十三 河东道二
- 卷第十四 河东道三
- 卷第十五 河东道四
- 卷第十六 河北道一
- 卷第十七 河北道二
- 卷第十八 河北道三
- 卷第十九 河北道四阙
- 卷第二十 山南道一阙
- 卷第二十一 山南道二
- 卷第二十二 山南道三
- 卷第二十四(阙)
- 卷第二十五 江南道一
- 卷第二十六 江南道二
- 卷第二十七 江南道三
- 卷第二十八 江南道四
- 卷第二十九 江南道五
- 卷第三十 江南道六
- 卷第三十一 剑南道上
- 卷第三十二 剑南道中
- 卷第三十三 剑南道下
- 卷第三十四 岭南道一
- 卷第三十五 岭南道二(阙)
- 卷第三十六 岭南道三(阙)
- 卷第三十七 岭南道四
- 卷第三十八 岭南道五
- 卷第三十九 陇石道上
- 卷第四十 陇石道下
- 卷逸文卷一 关内道 河北道 山南道
- 卷逸文卷二 淮南道
- 卷逸文卷三 岭南道
李吉甫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剑桥中国隋唐史
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青囊全集秘旨
外伤科著作。清黄廷爵撰。二卷。廷爵字虎臣,今湖南长沙人。因世间所传外、伤科方术者虽多,但指明穴络,确定方位者甚少,乃将家藏秘方汇为一册,成书于光绪十二年 (1886)。全书约二万四千字。内载针刀灸法,以按穴络而分部位。卷上,首为药性赋。以辨药之性味,明主治; 次为各种图说及以伤科为主之方百十余首。卷下,论述疔证为主。首为总论,述疔证的治疗原则及禁忌; 次则分述各种疔证的治法及手指各分属脏腑; 继则膏、丹、丸、散汤头歌,歌下列药味及加减。全书对外、伤科病症论述颇详,从辨症到治疗较为全面,既有图像,又有歌诀,对病因病机也有阐述。其论简赅精确。如扑跌之人,不可专攻瘀血,要求其源,固其本,兼调瘀血; 疔证治疗一要早,二要辨阴阳,三要分上下,在上宜针,在下宜灸。可为外、伤科临症参考。有光绪十二年刊本。
鲁楼医案
医案著作。刘民叔撰,由门人李鼎编辑。是书所载34则案例,皆系刘氏所治奇难险症,包括胃癌溃血、卵巢癌、子宫癌、肝癌腹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腹膜炎、肋膜炎、脑溢血、高血压、糖尿病、血吸虫症并发肝硬变、肺结核等病。每案均详述疾病诊断、化验等方面内容,以及刘氏所用方药。刘氏喜用巴豆猛峻之剂,此为是书突出之处。1955年由刘氏在上海自印出版。
茶山集
诗别集,八卷,北宋曾几撰。几(1084~1166)字志甫(一作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属江西)人,后徙河南。幼入太学,试吏部,授将仕郎,赐上舍出身。南宋初曾任江西、浙江提刑,因忤秦桧被罢官,居上饶茶山寺。桧死复官,仍反对向金乞和,后以通奉大夫致仕。曾氏处于南北宋之交,对于中原沦陷,统治者误国十分气愤,并形诸诗篇。曾诗中还有一些关心人民疾苦和表现清寒士大夫生活情趣的作品,如《雪后》:“卧间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却重重。”曾集有首《致仕》描写诗人决心退休,而妻孥却希望他能奉管宫观领取半薪———这是宋代优待退休官吏的一种办法。诗中写道:“妻孥挽我奉真祠,老子婆娑正坐谁?受禄功无一毫末,休官事有十年迟。尚容款曲悬车地,绝胜仓皇易箦时……”从这首诗中可见诗人狷介的个性。曾氏曾向江西诗派中人韩驹学诗,但他竭力避免僻典,绝少硬语。语多自造,风格明快,对其门人陆游也有影响。陆游为曾几撰《墓志铭》,言其有文集三十卷。此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古今体诗近六百首,厘为八卷。有清武英殿聚珍丛书本。
铁云诗存
诗集。清刘鹗(1857—1909)撰。四卷,补遗一卷。鹗有《老残游记》已著录。此集冠有作者像,共收一百一十三首诗,其孙刘蕙孙辑并标注。卷一、卷二较完整,其余为后人搜集所得。卷一,光绪二十二年(1896)回忆所作,有闺怨、纪游、题画诗多种。卷二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日本时纪游诗,描绘异国风情,刻画工细、意境新奇,如《十七日到神户游布引观泷》、《二十日游岚山》等。其伤时感事之作,情真意切;写景状物,细腻逼真。有一九八○年齐鲁书社铅印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简称《心经还源述》。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论释。本疏残存部分自《心经》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疏释至经末,释文较为详尽。卷末有题记谓:“此经元(原)于《大般若》中疏(流)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验,是故别译以流通。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此经之重视。本书历代经录均未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