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河南通志

作者:田文镜
雍正河南通志

河南地方志。清田文镜等修, 顾栋高等纂。八十卷。文镜,汉军正黄旗人。累官县丞、总督。栋高字复初、震沧,号左畬,江苏无锡人。康熙进士,官内阁中书,精通经史,著述甚富。明成化、嘉靖、清顺治、康熙五修其志。继康熙三十四年顾志之后,于雍正八年(1730)修成此志,是为六修。一百七十余万字。分圣制、舆图、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礼乐、兵制、河防、水利、 封建、 田赋、漕运、盐课、邮传、风俗、物产、职官、 公署、仓庾、学校、选举、祠祀、陵墓、 寺观、 古迹、帝后、名宦、人物、理学、儒林、文苑、 隐逸、列女、流寓、艺文、辨疑,凡四十二门。门下或列细目,共以百计。沿革门以下附有表、 图、灾异、形势、关津、桥梁、古今河道、河防、拾遗等专目。故后人讥其繁琐。但从内容上补前志缺遗甚多,如仿朱思本画方计里法,于通省、八府、七州绘制地图十九幅,其中山脉河流宁详勿略。顾志多漏开封、南阳州县,本志据各史地志核实备载。名宦、人物、宁慎毋滥。邮传、选举、盐课三志较顾志为详。增设礼乐、水利、漕运、理学、儒林、文苑等门。艺文志部分内容入职官志,故由十五卷缩为八卷。所增门目内容多有关国计民生。另有中岳嵩山图、王屋山图、周公营洛图、万寿宫图等十五幅,以归淮图于水利价值

田文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欧阳修撰集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历体略

历体略

三卷。明王英明 (生卒年不详)撰。王英明字子晦,开州 (今四川开县)人。万历举人,精研历算。上卷六篇:天体地形、三曜、五纬、辰次、刻漏极度、杂说;中卷三篇:极宫、象位、天汉;下卷七篇:天体地度、度里之差、纬曜、经宿、黄道宫界、赤道纬缠、气候刻漏。前两卷介绍中国传统天文学知识,论证地圆说乃中国古已有之,其中涉及地球和经纬度概念,还批判了天圆地方说和占星术。卷三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附日月交食一篇,讲日月五星的运行与交食。顺治三年其子重刻本,于卷首增天文图五幅。历来认为此书浅近,可为初学天文之门径。有万历壬子刊本,崇祯己卯刊本,顺治丙戌刊本。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7年《解放》周刊创刊号。写一个年仅七八岁的小红军萧森,在急行军时掉了队,被小村中的老婆婆收容下来,并把他认作孙子。不久,国民党军队进村,萧森被抓,从他身上搜出苏区纸币和红军帽。白军要枪毙他,但他镇静地对着连长说:“还是留着一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于是感动了国民党东北军。他们不仅不让连长杀他,还把他高高举起。作品通过一个小红军的凛然正气如何感染东北军中的爱国之士这一小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军民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重大主题。情节单纯而前后富有变化:小红军在孤独中遇到热心的老婆婆;在对红军的思念中突然陷于敌人之手;正当身份暴露千钧一发之际,却出现了大义凛然的发言,终于化险为夷,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小红军写得富有孩子气,个性鲜明,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两汉开国中兴传志

两汉开国中兴传志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为《京板全像按鉴音释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今存万历三十三年刊本,上图下文。共六卷,其中西汉四卷二十九则,东汉二卷十四则。作者不详,题“抚宜黄化宇校正”、 “书林詹秀闽绣梓”。此书亦为演述两汉史实的历史演义,其内容大致同题“鳌峰后人熊钟谷编次”的《全汉志传》,开头也是文王梦兆飞熊,然中间内容略有增加,特别是所附韵文明显增多。总的来说,文字枯燥,故亦流传不广。

治镜录集解

治镜录集解

清代官箴,二卷,清张运青撰,隋人鹏集解。官箴书是古代的官员读物,基本内容是阐述为官道德和总结从政经验。其中不但蕴含着足资借鉴的中国优秀行政文化传统,而且还保存了大量有关历代地方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珍贵史料。收入官箴书集成。

平吴录

平吴录

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以道路之口,传闻之笔,事多淆讹,难以传信,故略述其概。惟桂本贯辽东,藩封南,余生长浙东,又何能得其始末耶?缘余甲寅、乙卯间遭大难,丙辰用奇计遁迹江西,至吉安招抚韩大任,任自幼随桂,为余言甲申至丙辰事甚悉。得大任戊午归正之后,余又奉差往汉中,被羁贵州。时桂孙世藩嗣,据伪位,以贵阳为行在,其伪尚书郭昌、来度,与余交最契,每详言桂之末路。今虽不及具载,而源尾亦略可见云。侣云道人转庵孙旭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