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虞衡志

作者: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地理杂志。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原三卷,今一卷。成大有《吴郡志》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知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后,赴任途经四川,追记昔游而作,约当淳熙二年(1175)成书,原编已佚,仅传辑本,约三十一万余字。分岩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蛮等十三志。每志有小序。所记风物土产,皆为方志所失载。如各种金石、香料、古代名酒、竹弓、弩、甲等兵器,饮器、乐器多有记述。备载孔雀、锦鸡、蛮马、大理马、郁林犬等珍贵禽兽,百余种花果竹木,其竹品一项所记多为奇异品种,如荡竹、涩竹、人面竹、钓丝竹、斑竹、猫头竹等。对桂林附近读书岩、伏波岩、白龙洞、水月洞、龙隐洞等十七岩洞。特别有关石灰岩洞、桂林灵川、兴安降雪线、及瘴气、荔枝的分布等记述均有重要地理意义。末附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的记载,对研究古代瑶、黎等族的生活、风俗习惯等有一定意义。是书为最早比较系统地记载广西地质、地貌、气候和各种生物资源,对研究广西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颇有价值。有《古今说海》、 《说郛》等丛书本。1984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齐治平校补本。

猜你喜欢的书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该文的最初文稿以《儒教》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1915年初版。1919年,韦伯把“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系列作品(《导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间考察》《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 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论文合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于1920年出版,其中把《儒教》改名为《儒教与道教》。该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包含英译本(如H.葛斯的英译本The Religion of China,1964)、日译本(如木全德雄的《儒教道教》,1971年) 、中译本(如最早由台湾的康乐、简惠美翻译的中译本,2012年由王容芬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 全书共8章,第1~4章为“社会学的基础部分”,第5章为“士人阶层”,第6章为“儒教的生活取向”,第7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第8章“结论:儒教与清教”。其中第1~4章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社会有利于或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第5~6章对士人阶层及儒家学说进行考察。第7章主要分析了道教与儒教的异同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第8章系统梳理了儒教与新教的异同。 韦伯大大扩展了关于“中国宗教”的“社会学基础”的讨论,细致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君侯、国家、农业、法律诸方面,对儒教的主要担纲者士人阶层及其生活取向作了深入剖析,同时对作为“正统”的儒教和作为“异端”的道教,儒教和清教进行了比较。

曲江集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养生食忌

养生食忌

又名 《新刻养生食忌》。养生类著作。明胡文焕辑。一卷。文焕有《幼幼集》 已著录。本书首论五谷、五味、五果、五菜、五畜、诸禽、虫鱼、孕妇、乳母、小儿及十二月食忌等诸食忌。次论有毒的果、禽、鱼,及饮食害人、饮食相反等诸禁忌,凡十六门,每门数十条。多为日常生活之饮食禁忌,间有药物七情合和理论。如青豆忌与鲤鱼同食,青蒿同葫荽食气臭,韭忌与蜜食,生果停久或有损处者食之害人等。末附急救良方十四首,如急救六畜中毒、食诸蕈毒、巴豆毒、天行热病等山乡常见病证,均为民间偏方验方。所辑文字简练,惜未注明出处。有清刻 《寿养丛书》本。

经穴纂要

经穴纂要

针灸经穴专著。5卷。日本小坂元祐 (营升) 汇辑。卷1~3,述十二经、奇经八脉循行及腧穴;卷4述内景、七冲门;卷5述周身部位、骨骼之名称、位置,一穴数名者、同名穴、阿是穴、人身之四关、四海、反关脉、神门脉等。书中发挥十二经及365穴之条理,悉本《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诸书,附图多帧,引用书目多达90余种,其征详博。因而丹波元简序云: “世颛针灸者,能读是编而明明堂之义,莫有孔穴乖舛之弊,若针若灸,沉疴痼疾,草苏草荄之枝所不及,有奏效于猝霍之间也”。可见此书之价值。今有日本文化七年(1810年)京都青云堂刻本(即《聿修堂医学丛书》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

纳兰词笺注

纳兰词笺注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特出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身份高贵显赫,却向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为比较完整的《纳兰词》。

历史的镜子

历史的镜子

《历史的镜子》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或奇人,或轶事,娓娓道来,也或者品评忠臣名将,畅谈才子佳人,纵论社会现象,文字洒脱,态度严谨,内蕴深刻,异彩纷呈,让人读来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尽窥塑造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