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金华

金华杂话wOw中华典藏网

金华wOw中华典藏网

目前,有人询问朱自清先生的籍贯,或答以浙江绍兴人。这不能说答得不对,却也不能说是十分对。因为朱先生出生在扬州(江都),他的父亲、祖父也是住在扬州,再以前则是江苏东海人。依朱先生自己说法,该以扬州人为是。至于祖籍浙江绍兴,那就难说得很。正如周恩来总理,他的祖籍也是浙江绍兴,但他是生于江苏淮安,该说是苏北淮安人的。(依法令,则是住在何地,满了三年,便算是某地人,所以籍贯的事,应该怎么说,还得确定一下才是。)wOw中华典藏网

有人问我的籍贯,我常说我是浙江金华人。其实我是在浦江出生的(浦江系金华府八县之一)。但,我们自幼便被浦江人指为“金华人”(正如在香港被指为外江佬似的)。先父在世时,再三提醒我们:“记住,我们是金华人,不是浦江人。”这在别人看来是十分平淡的事,先父却看得那么认真,若非身受其痛,是不会明白的。(最近,建置上又有改变,浦江南乡,我们那一区,又划归兰溪县属,不能算是浦江县了。)原来,我的家乡(蒋畈),恰在浦江、兰溪二县的边界,和金华县属也贴邻。明代正德年间,我们的先祖,从金华东乡洞井移到浦江南乡,到了先父,已经四百多年了。可是,山谷地区,地瘠民贫,一直很少读书的。先父是第一个读了书到浦江县去应考的,浦江的童生就说先父是金华人,不许在浦江应试,拒绝他进场;先父吞声回家,气愤得很。后来,还是背了曹家宗谱,到金华去应试,中了秀才的。这一来,浦江的年轻人,总是对我们指指点点,说是金华人。因此,我们对着别人,总说我是金华人的。到了五四运动以前,才知道这一类封建观念是可笑的,诚如刘大白先生所说,“放开世界眼光,始觉同乡欠大”的。有一回,我在福州,又被许多浦江朋友,一定拉作浦江人,我只好微笑不答了。wOw中华典藏网

不过,这一意外的刺激,倒使我很早对“金华”发生兴趣;这不是因为有了“金华火腿”,而是为了“金华学派”。从浙东的建置说,东阳最早,自古金华府属各县,连着绍兴府属的一部分,都属于东阳郡,秦汉间便已如此。南宋以后,金华的吕东莱(祖谦),和永嘉叶水心(适)讲求经济之学,和朱熹、陆九渊的“尊德性”“道问学”,同为理学的三大派之一。用现代语来说,陆九渊是唯心的,朱熹是心物二元的,金华学派则是唯物的;所以朱陆鹅湖之会,朱陆之间,固有同异,吕祖谦则于朱陆之外,又有同异。南宋、元、明之间,金华有“小邹鲁”之称,即是说东南沿海这一角上,孕育了理学的浙东学派,金华的唐仲友,永康的吕祖谦,永嘉的叶水心,乃是南宋的三大家。而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号称“金华四先生”,在宋元之间,为婺学大师。先前,金华城内刘某,自谓继四先生之后,串而名之曰“何王金许刘”。别人缀上几句“鼋鼍蛟龙鳅,凤凰麒麟牛,江海河淮沟”。讥其不自量也。到了明初,刘基、宋濂、方孝孺,后来都成为王者之师相,都是浦江郑氏的家庭教师。总之,金华学派,便在那三百年间盛极一时,和朱陆鼎足而立的。wOw中华典藏网

浦江wOw中华典藏网

“浦江”,浙江的小县,以浦阳江得名,那是我的家乡。不过,外地朋友,知道这小县的实在太少了,他们总以为是黄浦江,或者是浦东,有人以为是浦口。(南京下关的对岸,津浦路的终站。)无可奈何,只好说是金华人。最近,商务印书馆六十五周年纪念,提到一位和现代中国教育有关,也和商务编务有关的朱经农先生,他的儿子朱文长替他作传,说到他们的祖父朱其恕,曾在我们浦江做过知县。朱经农是生在浦江县署中的。wOw中华典藏网

浦江郑义门曾由明太祖题赠为江南第一家,在当时是了不得的。他们这一家从南宋初,直到明中叶正德以后,十几代同居;据说,全家四五千人过日子,过着公社式的生活。他们的家长或族长,有着最高的权威。相传,那家长提着旱烟管出来,全家便肃静无声。而且,一家之中,被推选为家长的,即算有公职在身,也得辞官回家,执行家长的工作。他(她)们一家人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即算是宰相女儿,皇家公主,嫁到了郑家,就得一切归公,所有嫁奁都是公有的。人无私财,所有财富,都归公有,听由家长分配的。没有一个媳妇可以保留私有的享受,连郑义门的狗群,都是这么礼让为先的。朱洪武曾经送了两只雪梨给他们郑家的人,无论男女、老小,都公平吃到一口梨汤。他(她)们的郑氏规范,即是一部宪法,乃是郑姓儿女所必须遵守的。家长之下,分设主记、新旧掌管、着服长、掌膳、知宾等名目,由子弟分任其职。(和郑氏同时,还有金溪陆氏、江州陈氏,也都推行氏族共同生活。如陆氏一家,家长下岁迁子弟分任家事、田畴、租税、出纳、厨、爨、宾客,各有主者。这样的氏族共同生活,唐、宋、明各代,几乎成为全国性的社会制度,而以浦江郑家为士大夫所推许。)wOw中华典藏网

郑氏家中,朔望岁时,皆由家长主祭。对于违犯族规及不服仲裁的族人,族长有惩罚的权力。郑家(文嗣、文融兄弟)庭内懔然如公府,家人稍有过,虽已发白,也得受笞的。(某种过失,受某种责罚,均见家规。)族居时代,人口众多,关系极为复杂,极易引起冲突。他们就在家法之中,维持了一家的秩序。这样的“齐家”,可以说是很旧的,却也可以说是很新的。wOw中华典藏网

“浦江”,曾经有过这样的光辉时代,它之所以为世人所知,就由于郑义门的共同生活制度。wOw中华典藏网

永康方岩wOw中华典藏网

我的家乡,可说是浙东偏僻山区,外来人是很少的。男女婚嫁,也就是四近三五十里人家,要说八九十里外的邻县,那就等于异邦外国了。偶尔也有候鸟似的外县人,到我们那一带来的,就是东阳的泥水木匠、永康的铁匠,挨村挨户,这么做过去。到了某一季节,也就回去了。因此,我幼年时,也就对东阳、永康人有点印象,至于知道东阳的蒋记雪舫的火腿,还是以后的事。不过,对永康方岩的印象特别深,诚所谓心向往之,念念不忘的。这并不由于永康铁匠们的传说,而是乡人对方岩胡公的信仰。依我们乡间的习俗,每人到了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总而言之,到了十的整数那年,都得上方岩拜胡公的。为什么要拜胡公?他们也说不出来,只是一生的大事,非如此不可。他们动身去拜胡公以前,就得斋戒沐浴,带着诚心去礼拜的,一路也得吃素。直到拜了胡公,才可以开荤。从我乡到方岩,总有九十公里,他们都是徒步往来的。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有一最大的诱惑,那是拜胡公回来的,都带了花花绿绿的泥制纸糊的小玩具回来,亲友们都得分送一点作为小礼物。偏巧先父梦岐先生是理学家,不许进庙烧香拜佛的,只是我们兄弟几人,没有拜胡公的机会,也可说是一生最大的遗恨。wOw中华典藏网

后来我进了金华第七中学,和程克猷昆仲是同学,他们是方岩脚下人。他们告诉我:每逢香汛,方岩脚附近人家,无论贫富,男男女女,都是用布蒙头,向香客募化,靠胡公保佑的。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胡公是什么人,只是很灵验就是了。这一拜胡公的风尚,不仅金华县人如此,连邻府的人也有来拜胡公的。后来年纪大了,这一疑问,我终于找出答案来。这位胡公,姓胡名则,北宋仁宗、神宗年代的人,他是那时代在永康做正直地方官的人,并非什么菩萨,也不是什么胡公大帝。正直之谓神,乡人尊之为胡爷爷。他也不是佛门法师,和僧道不相干的。先父可惜不知其人,说起来倒是志同道合。而拆穿了西洋镜,更使我们失望的,是那些拜胡公回来的香客,徒步往来,不耐负重,那些送亲友的小玩具,也都到了家乡相近的市镇上买来的,最多是从义乌佛堂买来(佛堂距我家九十华里)。世间的传说大体如此。我的幼年的梦,也就这么打碎了。wOw中华典藏网

到了抗战第二年,浙江省政府移到了金华,黄绍竑主席家住罗店,即双龙洞下面。其他厅、会等机关,移到了永康方岩。我曾在黄氏那儿吃了顿饭,这才游览了梦魂中萦回了几十年的“圣地”。其地岩深水秀,可以躲避空袭,也和双龙洞那样足以消长夏。胡公的影子,也就从我们的记忆中淡下去了。wOw中华典藏网

金华二三事wOw中华典藏网

火腿wOw中华典藏网

前几天,友人柳岸先生曾经谦辞推介,说我的关于金华火腿的知识,比他们一群朋友的总和还要多。但,我之于金华火腿的知识并非由于我是金华人,而是由于我腌过火腿,在杭州一家最大的火腿进出口行——隆昌腿行住过,我是实践得来的知识,即使此间经售火腿的南货店老板,也只好点头的。wOw中华典藏网

有一回,从奉化溪口回到金华去的公路车,途次东阳上蒋站,许多上海来的旅客,落了车,抢着要买“上蒋”火腿。我笑着说:“你们何必这么起劲呢?‘上蒋’哪会有好火腿呢?”他们当然不相信,后来到了金华,我拉了一位熟悉的旅客到金华南货店去问,店中对他说:“金华、兰溪不会有上等的好火腿;上等好火腿,都到了杭州、上海、香港,那叫作‘洋装’。‘上蒋’当然更没有好火腿了。”我对那朋友说:“好的火腿叫‘上蒋’,但‘上蒋’的火腿不一定好。”这话怎讲?那是我在隆昌腿行眼见的。那儿时常有三五十家火腿客运腿来,各客的数量不等。行中也不管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腿,他们的大师傅用竹签对每只腿下过鉴别,分上、中、下三等,一等有一等价格,五十年前,大约是上等每担八十元,中等每担五十元,下等每担三十元。行中把那些上等火腿,一律洗去原来的店招牌,另外盖上“上蒋”二字,作为“洋装”;所以,每只火腿,隐隐看去,“上蒋”以下还有原来的招牌,招牌以下,还有另外的招牌,因为那腿客也是别家趸购来的。所以,我说好的火腿叫作“上蒋”。wOw中华典藏网

何以隆昌腿行老板特别照应“上蒋”的腿客,把他们的腿推介给“洋装”客人呢?因为,腿客和隆昌,都是逢节算账的,有一年年节算账,行中多算一千元(银洋)给“上蒋”腿客,那客人老老实实退还给行中,隆昌老板大大感动了。(五六十年前,一千银圆,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就说:我以后凡是上海客人来,一定特别推介“上蒋”的招牌给他们,于是“上蒋”就成为上等火腿的别名。信用一出,行中就把所有上等火腿盖了“上蒋”招牌,以至于世界闻名。究竟“上蒋”火腿的品质如何?我只能说“过得去”,其中也有“上”“中”“下”之分。依火腿行家的说法,“陈发祥”的火腿最好。不过,陈发祥是我的姑母家,那几位姻伯姻亲都是腌火腿能手,他们绝不肯把诀窍告诉我们的;我们腌火腿,也是自己找诀窍。我们浦江,有一位留美学生,以腌火腿得博士学位,可是他回到了浦江,腌了火腿,却是臭的(浦江县也只有我们南乡,是做火腿生意的,他是东乡人)。他不懂得用皮硝(皮硝只要抹过皮层就是),又不知道去了盐卤的精盐,不适用来腌腿的,所以闹了笑话。wOw中华典藏网

据明末清初的张宗子说,火腿以浦江竹叶腿为第一,他是识货行家。不过,一般南货店的竹叶腿,并不是张宗子说的那种。“金华火腿”,虽说挂上了金华的标记,恰巧金华府属八个县,金华县并不腌火腿的。东阳、义乌、兰溪、浦江做过这宗大生意,但杭州市上,就没见“兰溪”字样,上海才有。一方面,即算是义乌、东阳的朋友,不是这一行的,也只是道听途说,不一定知道内情的。我之所以要这么说,就因为我是这一行的“实践”得来的知识,并非“谣言”。wOw中华典藏网

在我们家乡,腌火腿乃是冬天的事,所以叫作“冬腿”,过了立春,那就歇手;腌出来的叫春腿,容易变味发臭。立冬以后,肉店收购猪腿,开始腌制。腌制时,先用皮硝在腿皮上抹了一层,这就会透入肉层,色泽鲜红。再铺上食盐,搁在竹架上,一只一只平摆着,好似排了队的士兵。腿师傅的技术,就在他的直觉鉴别,看盐味入肉,透了没有。过多太咸,过淡也会变味,总之,恰到好处,就取下来,洗了、晒了,晒透了,才动手术,把腿形修正起来,那就是南货店里挂着的样式。腌火腿和腌菜不同,并非浸在一只大缸里;每一条腿都各自躺着各不相干的,所以每缸加一只狗腿的传说,只能算是传说,实际上是不会有的。“狗腿”,我在江西赣州吃过,腌得并不坏,那是名厨的手笔,却也不怎么好。wOw中华典藏网

金华火腿,驰名世界以来,以一隅的产品,供世界市场的需求,当然不够的。这一来就有兰溪腿客动了脑筋,到大量产猪的苏北地区,收购冬腿,在那儿腌制,运销上海;于是上海市场上的金华火腿,苏北制造的占五分之二以上;有如绍兴龙井,比杭州龙井的茶叶多得多,一般人都作龙井看待,也是势所必然的。不过,不论谁人或谁家的火腿,绝不能一律都是上品,头等好手即如陈发祥家的,也偶尔有些次货的,这又得凭腿师傅用竹签来鉴别了。三签好的是上品,二签好的是中品,一签好的是下品,三签都坏的,那就一钱不值了。这凭竹签来鉴别,那只能让我来称行家,连南货店老板也只能对我说实话了。金华兰溪的老板,一定会说:“三签好的上等火腿,这儿是不大有的。”wOw中华典藏网

我的金华的至亲好友,都是火腿世家,但我从来没有说过,金华火腿最有名、最好。我在吉安,吃过江西的安福火腿,并不坏。我在重庆,吃过云南的宣威腿也不错。只有外国火腿实在不高明,只是咸肉,不是火腿。wOw中华典藏网

在金华八县中,只有浦江南乡官岩山脚三十华里范围以内,有一种“风肉”,那才是肉中上品。每年冬至后,就把猪肋条,一条一条在檐下挂着,让风吹干(不用腌制),这就行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就可蒸着吃,用糖蘸着,其味无穷。我没吃过如此鲜美的肉类食品。可是,只能在这三十华里内风干,出了这圈子就不行。我的家已在三十华里边沿上,就比山乡差一点。再则第二年夏初就得吃,一到六月就发霉变味了。究竟什么缘故?我不敢乱猜。wOw中华典藏网

有人以为金华出火腿,金华人一定时常吃火腿的,那才是大笑话。我们金华人,一千人中,不会有一个人吃过火腿的,这本不足为奇。我也曾在亲友家中吃过火腿,即如陈发祥是我的姑母家,他们的火腿也蒸得并不鲜美。直到在杭州、上海、苏州、扬州的大户人家,那才有上品“蜜炙火方”吃。因为头等火腿,也是越陈越香,蒸炙前,就得把整只火腿在水中浸两三天,才动手把外边变色变黄肥片割掉,只留下鲜红洁白那一截,有时整个琵琶头都割掉了。这样,割成一品锅,用蜜糖抹了,再加冰糖蒸了。你说,我们那位九十七岁的亲家婆肯这么请客吗?wOw中华典藏网

“蜜炙火方”,乃是乾隆下江南到了扬州,吃了有余味的好菜,那厨子张东官是苏州厨子,受了赏识,被带到北京宫中去的。wOw中华典藏网

斗牛wOw中华典藏网

说起斗牛,海外朋友一定想到西班牙的斗牛,人与牛斗,一方红布,挑动了牛性,于是剧斗开场,有时刺杀了牛,有时人被牛触死或伤,总之,够刺激就是了。金华斗牛,历史可能比西班牙还要早,却是牛与牛斗,其热闹刺激,不在西班牙之下。早年前,上海租界百艺杂技交集,有人想到金华斗牛这玩意儿,也就搬到上海来。那时,严独鹤先生小病,鹤声先生代编《新闻报·快活林》,找我写了一篇谈斗牛的文字。那时,《快活林》乃是老一辈文士的园地,我这二十多岁的孩子居然在《快活林》写稿,真是光荣之至。想不到这篇随笔,先后被一些文士称引,虽不曾用作教材,看来是会传之后世。wOw中华典藏网

金华斗牛,地区就是金华、浦江、义乌三县。本意是在酬神;有的是庙神的社期,有的是民间完愿,比如说某甲病了,家人向神许愿,如某甲蒙神佑病愈了,社日当送“操牛”完愿(“操”,系我乡土音,盖从“触”字转来,意即“斗”)。有钱的好事之徒,也养了“操牛”参加社赛(某君不识“操”字之义,替我改作“标”字,那是错误的)。社日,各神庙各有规定,大多是“十三”日,如五月十三、六月十三、八月十三、九月十三都是极热闹的场面。这类出赛的都是“雄牛”,其中经过挑选而来,也和赛马、赛狗一般,有牛中的英雄。其头等角色,各有徽号,如我们知道的以乌龙枪、麒麟挂、狮子挂为名,这种徽号,也代表它们所用的战术,“枪者刺也,挂者压也”。远近闻名,其身价也高出十多倍,有千元一头的。富户豪绅,各争光荣,相持不下,这就使得场面热闹起来了。wOw中华典藏网

社赛之日,各家的牛,都牵送到场去角赛。那些大角色,就多绾纤绳,二人或四人,多至八人或十六人,仿佛港人的拉马。牛背饰以红布,或特制木架,上插令旗,标了牛名,仿佛戏台上大将的登台。这样的角赛,就牵及牛主的声名了。即如牛是我的,我的牛角输了,全场大叫:“曹某人逃了输了!”我忍不住气,就把这牛杀了。而斗赢的牛,其家必鸣锣奏乐,在场中穿过,显他们的威风。好事之徒,从旁煽动,输家就再搜求名牛来参加下一场的社赛。有时牛斗输了,就由两家亲友开始白刃相见,仿佛香港黑社会的开场,因而结成世仇的。记金华斗牛事的,在我以前,有过陈其庸的随笔。那是一篇有名的散文,他在结尾说:“其畜牛也,卧以青丝帐,食以白米饭,酿最好之酒以饮之,亲朋相访,主人款之,呼酒必嘱曰:‘慎毋以饮牛之酒来!’乍闻者以为敬客之意。殊不知饮牛酒乃是上上品,客不得而饮之也。牛所买来之家,呼之曰牛亲家;豢牛之牧童名之曰牛大舅;其真正儿女亲家,反不若与牛亲家亲。”这是真事实,并不夸张。我的至戚某君,他的父亲喝了饮牛之酒,某君大怒道:“你知道吗?这是牛吃的酒呀!”wOw中华典藏网

黄大仙、智者三洞wOw中华典藏网

似乎该解题一下,黄大仙乃是《列仙传》中的黄初平,不是那位做过张良老师的黄石公。黄石公已经是老头子,他在战国末年该已到凡间来,山东谷城县人,那是北方人。黄初平却是小孩子,只有十三岁;他的家在浙江金华,修道在金华北山。智者三洞,双龙、冰壶、朝真一带。他比黄石公至少迟了三四百年,南方人。事实如此,不能乱搅南和北的。wOw中华典藏网

金华山(在我的家乡,叫五盘山;它在我家的南面,也叫水牛背;到了金华,他们叫它北山,它在金华府城的北面。它离我家三十多里,离金华府城四十里上下,离兰溪城也三十多里),如徐霞客(明末史地家,江苏江阴人)所写的,横峙东西,南面系金华府城,浦江在其北,西面垂尽处是兰溪,东边便是义乌。婺水(金华江)从永康经金华南门,自西北流到兰溪,与衢江合。这么一说,黄大仙家乡的轮廓该十分清楚了。黄大仙的家,在金华山北,他修仙所在,却在金华山南,相距约十华里。wOw中华典藏网

徐霞客当年路途不熟,到了兰溪,又乘船到了金华;途中遥见金华山,心想要上金华山,用不着到金华府城去的。他的判断很对,中途如在竹马馆上岸,只要十里路便到山脚了。他到了府城,又回到西北,十里至罗店。北山之麓为鹿田,古代有寺。从那儿东下,南峙为芙蓉峰,西下南结三洞,洞的西边,便已到了兰溪地界。罗店东北五里许,便是智者寺,寺在芙蓉峰西,宋代智者大师说法讲道之所。有南宋陆放翁所撰寺碑,碑阴刻着陆氏与大师的手牍,寺已废败,只有石碑残存。因此,北山三洞,也叫智者三洞。wOw中华典藏网

从智者寺西北登山,约五里许到北坞,再上,便是杨家山。绕西面上山顶平坞,那是我们乡人所谓五盘山,村名盘前,那是避暑胜地。东北石累累蹲伏平莽中,名为石浪,便是黄大仙(初平)叱石成羊处。相传,这位年轻仙人,家境贫苦,牧羊度日。有一回,这孩子率了一群羊出去,到晚不回家,第二天还是没有影踪,他的哥哥到处追寻,后来在十里外的鹿田,才找到这个小弟弟。他问他怎么不回家,他说他在这儿修仙学道,不再还俗了。哥哥问他那一群羊所在,他指指洞外广场。他哥哥只见白石累累,并无羊踪。初平手执草鞭,随鞭一拉,那白石都是活泼泼的肥羊,所以传说黄初平叱石成羊。在香港说来,我是黄大仙最邻近的乡人,黄大仙乃是从金华来的神圣。wOw中华典藏网

石上便是鹿田古寺,其东二里为斗鸡岩,岩东下数里为赤松宫,那是通府城东门的通道。岩北即北山顶,乡人所谓水牛背是也。农民早晚看水牛背云雾吞吐,判断天气晴雨。山顶有棋盘石,说是神仙下棋之处。山顶水流,由东玉壶、西玉壶分出。西玉壶之水,南下经棋盘石,北下从里水出兰溪北。东玉壶之水,南下的由赤松宫出金华,东下的出义乌,北下者出浦江。一府分流,此其高脊。可惜,港九焚香礼拜黄大仙的,都不曾到过金华北山,也不曾游过智者三洞!wOw中华典藏网

天下名山很多,名洞也很多。如西南人士所乐闻的桂林七星岩,从前到后,步行须一小时左右,洞中可容十万人,这也是人间奇景。东南人士盛称宜兴善卷洞,层楼叠室,备极幽深,亦一胜景。我们金华人,则争说黄大仙修道的金华三洞,也是七十二洞天之一景。wOw中华典藏网

从鹿田村登岭,约里许,一石耸出峰顶。沿石东畔行,可达玉壶峰。过了玉壶峰,其北便是朝真洞。洞口在高峰之上,西向穹然,下临深壑,壑中一些住户散处其中,那便是双龙洞外的山农。北山从玉壶西来,中支到这儿已是尽头。接上来,又生了一支,西走兰溪。其层分向南,一环为龙洞坞,再环为讲堂坞,三环为玲珑岩坞,到这儿,金华界也就到了尽头了。玲珑岩以西,又一环为钮坑,再环为白坑,三环为水源洞,崇崖巨壑,也就在这儿完结了。后支层绕中支,中支西尽处,颓然下坠。初辟为朝真,中坠为冰壶,最下及谷底为双龙,所谓三洞也。洞门皆西向,层垒而下,相隔各一里许,山势崭绝,俯瞰仰眺,各不相及,而洞中水流,实在是层相回注的。wOw中华典藏网

五十年前,我在金华中学,曾游北山,也曾在罗店小休,历时既久,总觉得是梦境。直到二十五年前,金华重到,才从黄绍竑氏的罗店寓所,唤起五十年前的旧影来。家妹有一时期,寓住鹿田,在洞中避暑,她也曾和我谈起盘前一带景物。但北山的明确轮廓,还是从徐霞客的游记重新组织起来,自叹亲见亲闻,也难于说得层次分明。徐记真是不可及。wOw中华典藏网

朝真洞门很高大,内洞稍洼下。点着灯进去,走了很深一截路,左有一隙如夹室,宛转随之,走过了夹室,有一缕水滴沥不绝。出了夹室,直穷到底。巨石高下其间,仰望觉得更高了。从石隙攀跻而下,又得一石夹,有光一缕,那便是一线天。洞顶高达千尺,石隙一规,好似半月形。出了内洞,其左复有两洞。下洞不很深,上洞婉转,也如夹室,右有悬穴下窥这一洞,山农也很少到过,他们总说是通往东海的。wOw中华典藏网

出了朝真洞,从突石峰头南下,折而西北,便到了冰壶洞;洞门仰如张吻。洞中黝黑不可测,攀隙倚空而入,听得水声轰轰;电光照到处,原来洞的中央有一股瀑布,冰花玉屑,四处飞溅。洞比朝真更深,屈曲稍差一格。出洞,直下里许,便是双龙洞,这便是今日游北山的人常到之地了。洞辟两门,一南向、一西向,都是外洞,很轩旷宏爽,好似一处厅堂,没有什么曲房夹室了。水流从洞后穿内门西出,一直从外洞流下,这便成为水帘了。我们游洞的,得坐在木盆里,推过了水帘,进入洞厅,可以坐卧其间以消长夏。那儿有简陋的日常用具,如石几石凳,也有炊爨的灶头,可是,洞中十分寒凉,盛夏时分,也如深秋;中了暑湿,也会病发的。wOw中华典藏网

从双龙洞出来,循溪南出罗店,过了山坞,北入东转;约五里许,又上山半里许,为讲堂洞。也有二门,一西北向,一西南向,轩爽高洁,可居可憩。抗战初期,有人想到那儿去避难,哪知日军进了金华城,首先控制了金华北山,这些神仙洞穴,都是他们的碉堡,把黄大仙轰到海外来了。wOw中华典藏网

呜呼!鬼神之事,难言之矣!有人问我,黄大仙为什么显灵在海外?而且除了港九以外,只有金华一带,才让黄大仙显灵,又是什么道理?这就要交白卷了。妈祖,仿佛是一位女性海神,这才香火遍及有华侨的世界;黄大仙可真与风霜雨雪,毫无关涉,说起来,只能算是道教中最早的一位神仙而已。wOw中华典藏网

我们金华的神圣,并不是关公第一,也不是吕祖最尊,自从我有了知识,听了便肃然起敬的,倒是永康方岩的胡公,我们称之为胡爷爷。假使我们金华人要推荐神灵,总该以胡爷爷为先,还轮不到黄大仙的。wOw中华典藏网

东南各地的神圣,明代以前,并不是关公最显威,岳飞更是后来的事。最为男妇敬奉的乃是蒋子文,称为钟山神。他是东汉末在南京做地方官的,其人好色嗜酒,作为神圣来说,并无足取(关云长也是好色的,但,尊他为大帝的,把这一节掩盖起来了)。因为他为了守卫地方,与贼战而死于钟山,乃成为神。吴孙权时,曾显现神迹,遂奉为尊神。南京的钟山,也就称为“蒋山”。历南北朝隋唐以迄元明,蒋子文为香火最盛的大神,不料关云长出了头,靠着《三国演义》的宣传,清皇帝的推尊,蒋子文便被冷落下来了。在海外有人在这儿礼拜黄大仙,更无人提及蒋子文,香港的上海佬,总算不少,却也说不出一种道理来!wOw中华典藏网

我在周游天下的行程中也看了不少庙宇,宿了不少寺院,有几处很大的神殿,如桐君山(桐庐)的张公庙,鄱阳湖的吴城庙;仔细一看,他们祭奉的乃是张巡、许远二神,再回想起来,我们家乡的乌龙太子庙,实在也是张巡庙。张、许守睢阳,虽是城破身死,却屏障了东南,为东南民众所敬仰,奉之为神。据说,太平洋战争发生前,港九奉祀的大神,也是张王庙。近二十年,才由黄大仙代替了张巡、许远。wOw中华典藏网

在神灵项下,大仙大王本非美名,其与妖怪相去一间。我们乡间,祀奉黄大仙的,都是押赌花会的男女(花会,乃是一种以三十六门为押注对象的赌博,类似轮盘赌,以一赔三十;每门都有神名,也有种种征象)。他们就在神座前宿梦,凭着梦来购票,也有中彩的。wOw中华典藏网

黄大仙那一圈子中,靠解签、扶乩、看相、算命过活的,数以千计。那儿的签语,实在庸俗得很。可是,岁时佳节,焚香礼神的,不啻灵隐道中。港九各庙宇及阴阳摊头,都附带做解签买卖。黄大仙的神灵,居然超过了天后妈祖,我这个大仙的乡人,与有荣焉。wOw中华典藏网

兰溪wOw中华典藏网

——李笠翁的家乡wOw中华典藏网

钱塘江上流,一支从新安江(徽江)到了屯溪,一支从严江到了兰溪,这两处都是千山万壑中的现代化城市,也都是徽骆驼的天下。四五十年前,海内外知道有金华这样的城市,那时的金华,还只是乡村少女,兰溪早已是“摩登狗儿”,像上海那么“摩登”,“小小兰溪比苏州”,非虚语也。钱塘江上流,那么多城市,只有兰溪,才有商务印书馆的分馆,亦一证也。金华,直到抗战前夕,由于浙赣路的通车,才慢慢现代化,比之兰溪,已经落后三十年了。wOw中华典藏网

人杰地灵欤,地灵人杰欤?苏州、成都、福州,都是山明水秀,不让浣纱溪的。而兰溪上接衢江,下连富春,如吴均所说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就是这样美丽的自然景色。南宋诗人杨万里(江西吉水人),他有一回,从赣东应召往杭州,沿衢江而下,过兰溪,写了许多诗。其一《江水》诗云:wOw中华典藏网

水色本正白,积深自成绿。wOw中华典藏网

江妃将底药(底,什么),软此千里玉。wOw中华典藏网

诗人酒未醒,快吸一川渌。wOw中华典藏网

无物燕清甘,和露嚼野菊。wOw中华典藏网

其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这一横山,便是兰溪西门码头对面的长沙滩,当年有名的茭白船都停在这一带,诗云:wOw中华典藏网

篙师只管信船流,wOw中华典藏网

不作前滩水石谋。wOw中华典藏网

却被惊湍旋三转,wOw中华典藏网

倒将船尾作船头。wOw中华典藏网

山思江情不负伊,wOw中华典藏网

雨姿晴态总成奇。wOw中华典藏网

闭门觅句非诗法,wOw中华典藏网

只是征行自有诗。wOw中华典藏网

(黄山谷诗:“闭门觅句陈无己”,状作诗之艰苦。)wOw中华典藏网

兰溪离金华,五十华里;金华山离兰溪,二十五华里。因此,在横山滩头,可望见金华山。注杨诗的周汝昌氏,他没到过这一带,因此他在选集中,注出处的多,注实地风物较少。我是这一带成长的,因此句句都在眼前。wOw中华典藏网

其三《宿兰溪水驿前》诗云:wOw中华典藏网

水色秋逾白,山光夜不青。wOw中华典藏网

一眉画天月,万粟种江星。wOw中华典藏网

小酌居然醉,当风不觉醒。wOw中华典藏网

谁家教儿子,清诵隔疏棂。wOw中华典藏网

这位重实感的诗人,他把我们所感受的都勾画出来了。他写《过白沙》《夜宿东渚》,便已进入严江,到了新安江口了。wOw中华典藏网

兰溪,我特地指出,它是李渔(笠翁)的家乡。近四五十年中,东方的中国人,介绍给西方去的,有沈三白(复)和李笠翁。三白便是《浮生六记》的主人公。李笠翁的一家言,一种以道家老庄哲学为主的人生哲学。林语堂把它当作美国闪电人生的清凉剂来推介,译为《生活的艺术》;因此,西方人知道了三百年前,有这么一个兰溪人。其实,李笠翁乃是三百年前的戏曲家,他的《闲情偶寄》,其中《词曲部》和《演习部》,可说是戏曲史上最有系统最深刻的理论批评著作之一。他的十种曲,以《蜃中楼》(即《柳毅传书》)、《怜香伴》《凤求凰》为最著称,还有《玉搔头》,便是近代盛行的《游龙戏凤》。他的传奇、布局往往出奇装巧,非人所及。前人称其词为“桃源啸傲,别存天地”。wOw中华典藏网

明末清初,可说南曲全盛时代,赣东、浙东又是南曲孕育新派的摇篮。在金华、兰溪、义乌一带流行的婺剧,乃是在弋阳腔、宜黄腔的底子上,加上了昆腔的新风格,李笠翁正是这一戏曲的保姆。可惜,笠翁的最大成就,林语堂不了解,因此,西方人士也只知道李笠翁是魏晋清谈家的信徒而已。wOw中华典藏网

在近代戏曲家之中,李笠翁不仅是剧作家,而且是最好的剧评家和导演。明、清二代,赣东、浙东、皖南原是南曲的摇篮,汤若士、蒋士铨、李笠翁三大作家,先后继作,他们都是唯情主义的倡导者。wOw中华典藏网

或许我该提一句:浙东的兰溪,和湖北的兰溪,那是名同地不同的两处城镇。湖北兰溪,那是一个市镇,苏东坡谪居黄州,他所到过的兰溪便是地临大江,景色也很秀丽的。wOw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