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事略

作者:王称
西夏事略

西夏史著作。宋王称撰。1卷。本书记党项拓跋氏兴起至西夏李元昊建国之史实。曹溶《学海类编》收有此书,实即王称《东都事略》卷127至128中之《西夏》附录。曹溶 《学海类编》 收有此书。按《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云:“考验其文,即王称《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者抄出,别提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

王称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莲峰志

名胜志。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撰。五卷。夫之, 字而农, 号姜斋,一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著有《船山全集》。莲花峰南岳诸峰之一。旧有嘉靖志,毁于火灾。是志于崇祯十七年(1644)成书。约二万八千字。记事上断南宋下止于成书年。卷一为勅谕、原志序。卷二起为正文,分沿革、形胜、名迹、附丽、名游、祀典、禅宿、物产、序记、诗十门,后为总序。书中详考历史沿革、山川形胜。名迹门载娑罗泉、洗衲石、飞来钟、灵源阁等十八处古迹,凡毁者亦言明遗址。附丽记西白云峰、妙高峰、黄沙潭等山、峰、十八处,对旅游考古有参考价值。物产记香稻、罗汉芋、茶、方竹、虎、山牛、猿等动植物二十种,山果熟时其猿来采果可达千头。有《王船山遗书》本(同治四年刻本)。

大易缉说

十卷,元王申子著。该书专主数术之学,但其论与先前绝异。大旨以《河图》配先天卦,以《洛书》配后天卦,而对陈抟、邵雍、程颐、朱熹之说——辨其所误。《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前二卷述河图洛书之义,不取陈抟、邵雍旧说而自创新意;后八卷训解《周易》经传,大致平实,亦颇有发明。《四库全书提要》指出:王氏“说《易》则力主数学,而持论与先儒迥异。大旨以河图配先天卦,以洛书配后天卦,而于陈抟、邵子、程子、朱子之说一概辨其有误。于古来说《易》七百余家中,惟取六家:一、河图洛书,二、伏羲,三、文王,四、周公,五、孔子,六、周子太极图也。

林黛玉笔记

全书乃林黛玉之日记.作者以第一人称,写林黛玉之所见所闻所感,实是借林黛之口叙说整部《红楼梦》.日记所述与原著几乎无异,凡有林黛玉经过之事以至日常起居可见诸原著者无一缺漏.对于原著中情节,作者均尊重原著原貌,未尝有肆意涂改任性发挥诸般恶行,较各类续书作者可谓慎之又慎.除诗文原样录出,其他如人物语言等均以文言呈现.此书语言似较通常之文言小说浅显易懂,娓娓道来,朴实自然。

读史剩言

四卷,清秦笃辉撰。卷一主要论先秦至隋朝人事;卷二主要论唐五代两宋人事;卷三主要论明代史事;卷四杂论术数之不可信。本书取材正史、文集、笔记,依据史实发议论,或考订史实,指出错讹,或借用前人旧说,对旧说提出辩驳,或探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以供后人借鉴。书中反映了作者以下一些观点:重视时势的作用,认为刘备不如曹操、孙权,不在于智勇,而在于时势;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今胜于古,驳斥了今不如昔的观点,认为像汉文帝除肉刑这样的事很多;重视老百姓的利益,百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统治者必须行仁政;封建的正统思想,认为刘备是正统,曹操只是逆臣。反对朱熹《通鉴纲目》中以朱温为正统,对宋实颍作《黜朱梁纪年图论》大加赞赏;书中还反映了因果报应的思想。

群经总义讲义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廖平先后任教于成都补习学堂、成都选科师范、成都高等学堂、成都府中学堂、成都客籍学堂、成都县中学堂。《群经总义讲义》是其经学讲义。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群经总义讲义》共二册,其中第一册十六课:《雅言翻古》、《论作述》、《先野后文》、《世界进化退化分经表》、《大小六艺》、《教育史》、《开士智》、《忠敬文三代循环爲三等政体》、《礼失求野》、《神权驳》、《宗法非世族政治》、《中外古今人表》、《谶纬》、《阙疑》、《中国一人》、《墨学道学均出孔子辨》。第二册共六评:《尊孔》、《世界先野后文》(附《世界进化退化简明表》)、《教化由小而大》(附《孔子前后皇帝王伯不同表》)、《论知行之分》、《立德立功与立言之分》、《俟后新经》(附《专经统各科学表》)。后附《左氏春秋十二要》、《左氏春秋十论》、《左丘明考》。各课的写作有先后,又其目有与三十一年所拟《群经大义补题》相同者,当係本就《补题》撰録而别有增补。由于廖平在这几年读到不少西学译籍,故其书多以中学与西学互证,而对西人政治、学术、风俗多持批评态度。可惜其书今仅觅得第一册(蒙文通先生收藏,蒙默教授提供),已非完璧。不过下册及附録各题,多已刊于《国学荟编》等杂志,皆已收入本《全集》,基本上可见其全貌。今据光绪三十三年刻本整理。

王学质疑

清代批评王阳明学说的著作。一卷,附录一卷。清初张烈著。张烈(1622—1685),字武承,号孜堂。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康熙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参与修《明史》,分纂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全书分《心即理也》、《致知格物》、《知行合一》、《杂论》、《总论》等五篇。据作者自序称:早年笃信修习王守仁心学,“沈浸于宗门者十五、六年”,后渐觉其非,遂以程朱之学为宗。此书主要以程朱理学观点对王守仁的《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