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北宋末南宋初天心派道士路时中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主要论述存思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内修方法。其内容文句与路时中所编《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一书之〈高奔内境品〉、〈升斗奔辰品〉大致相同。上卷言高奔日月之道,叙述日精月华内景。列举日月神主之图像、符咒及存思之诀。下卷言飞斗奔辰之道,内载北斗九星君之姓名、职掌、图像及存思诵咒之诀。存恩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术源于魏晋上清派。本书强调三光(日精月华罡炁)非求之于外,乃吾身自得之真。其行法要诀为存思自身内景,或思天上三光入我之身,与我合一。而后诵咒叩齿,咽液吞符。据称修行此道,可以「回阳换骨,白日登晨」。
黄帝阴符经注
一卷。唐张果撰。张果,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称,不知何许人,武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 (临汾)、晋 (太原)间,时人传说他有长生秘术,武则天遣使召之,诈死未应。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有人在恒州 (今大同市东)山中见到他,朝廷遣使迎至东都(今河南洛阳),唐玄宗想要将玉真公主下嫁给他,竟大笑不奉诏。后来他恳请还返山中,唐玄宗准其请,放其归山隐居,张果便隐入恒山,不知所终。他的著述除此书外,还有《阴符经辨命论》一卷(已佚)。《黄帝阴符经注》,亦称《阴符经玄解》,又称 《阴符经太无传》、《张果阴符经注》。唐人研究 《阴符经》者,有李筌等人,且传有李筌自称得《阴符经》于嵩山虎口岩石室之中、于骊山逢老母传授微旨等怪诞之说,故张果在《阴符经注序》中,批评李筌 “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并称 “偶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因其“词理玄邈,如契自然”而编之,附己注而成书。张果采用所得无名氏的 《阴符传》,参照李筌注本,引用太公、鬼谷子、伊尹等数家之言注解经文,以简明流畅之语,详尽阐述圣人如何运用心智、体察自然之本性,掌握机变、体天用道,进而达到用大义除天下之害,用大仁兴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的目的。认为《阴符经》主要讲述圣人体天用道之机,照之以心,契之以机,就是《阴符经》的主要含义。此书注文中常引李筌之言并斥之。五代、宋、元以后学者,对张果注本争议无多,但以不同标题录入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通志》等皆有载录。张果注本是继李筌之后最早的注本,与李筌注本并行于世,近古而颇能阐明经旨,迥出于它注之上,是后世研究《阴符经》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宋 《云笈七签》本,明 《道藏》本。
荡寇志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又名《续水浒传》,共140回,又附“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阳人。《荡寇志》始写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书接续金圣叹《水浒传》70回本。叙写朝廷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所逼,逃离京都。父女二人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刘广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们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们“尊王反寇”,专门勾结官兵,民困攻杀梁山泊起义军。后在云天彪引荐下,为朝廷录用。最后与官军张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获一百零八将,非死即诛。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充分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此书咸丰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荡寇志》。
别本尚书大传
三卷。《补遗》一卷。清孙之騄编。其生卒年不详。之騄字子骏,号晴川,又号南漳子。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清代着名学者。贡生,雍正间官庆元县教谕。性耿介,博学好古,尤专经学。着述颇丰,除编有《别本尚书大传》外,尚着有《松源经说》、《考正竹书》、《二申野录》、《南漳子》、《晴川蟹录》(又《后录》)、《枝语》、《樊绍述集注》、《玉川子诗集注》、《松源集》、《夏小正集解》等,并传于世。之騄以伏生《尚书大传》久无刻本,外间传写残帙,讹缺颠倒,殊失本真,遂编辑《别本尚书大传》及《补遗》。该书由之騄从群书中搜采补缀而成,仍按其原数勒为三卷。其不注出典者,皆为残缺之原文;其注某书引者,乃为之騄所增入。故《尚书大传》之残章断句,颇赖此书而存,为大传辑刊最早之本。有《晴川八识》(又名《孙晴川八种》)本。
寿生经
《佛说寿生经》是记载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到天竺取经时所翻译的梵文佛经,但是据印光法师在《一函遍复》中指出《佛说寿生经》是伪经,是后人托玄奘法师之名,说是玄奘法师到天竺取经时所翻译的作品。
玉耶女经
一卷。失译人名。佛对玉耶女说女人十恶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之妇。玉耶女闻教悔过,为授十戒。给孤长者儿妇,不行妇礼,长者请佛,为说女人十恶。又说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妇之差别,乃悔过,求受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泆。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恶骂。七不绮语。八不嫉妒。九不瞋恚。十者信善得善。此优婆夷所行戒。亦出增壹阿含非常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