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录

作者:高似孙
剡录

浙江地方志。南宋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原十二卷,今存十卷。安之字子田,浙江鄞县人。官鄞县令。似孙字续古,号疏寮, 与安之同籍,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出知徽州、处州,晚年居越州,故或称余姚人。 “剡”为汉县名,唐置嵊州,宋宣和间改称“嵊县” (今属浙江)。其地前无志乘,安之遂嘱似孙创修,告成于嘉定七年(1214),约五万九千字。 今佚卷七, 《四库全书》复并卷十一、十二为一卷。1214年(嘉定七年)成书,次年刻印。分设县纪年、城境图、官治、社学、寮驿、楼亭、放生池、版图、兵籍、山水、先贤传、古奇迹、古阡、书、文诗、画、纸、古物、物外记、草木禽鱼诸类目。

高似孙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

现代杂文集。钱钟书著。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初版。列入“开明文学新刊”。收作者《序》1篇,杂文10篇。钱钟书在《序》中说,“人生是一部大书”,他的杂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零星的随感”。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根据初版本重排,作者作了文字上的修订,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第二辑。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意味深长。这个魔鬼,类似歌德笔下的靡菲斯特,常常在对社会人生的独特分析和批判中,说出一些令人颤栗的“可怕的真理”,如“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钱钟书的杂文以知识性和思辨性见长,突出表现在他的议论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独特纹理,充满着许多启神益智的思想和妙趣横生的警句,如《窗》说“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论快乐》说“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说笑》说“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谈教训》说“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等等。其中有奇异的遐思,有丰富的联想,有对世情的讽刺,有对人生的体味。 钱钟书的杂文喜欢旁征博引,文章的知识密度大,语言巧喻泉涌,妙语连珠,富于幽默感。谈的虽是平常的事物,然而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辛辣而冷峭,时见智慧的光芒,思辨的力量。

相山集

相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王之道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书为26卷;《宋史·艺文志》载《相山居士文集》25卷,又《相山长短句》2卷;《宝祐濡须志》及《濡须续志》俱作40卷;尤袤所撰王之道神道碑碑文则作30卷。因尤袤碑文乃据其子所作家状,故更可信。其书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5卷为古今体诗,卷16至卷18为词,卷19至卷29为制、表、札子、奏议、状、序、记、书、启、跋、杂著、墓志等各体文章,卷30系附录《加赠少师王之道敕》及尤袤撰神道碑。《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上侍郎魏矼书》和《上谏议曾统书》“所论九不可和之说,慷慨激烈,足与胡铨封事相匹,气节尤不可及。其它论事诸札子亦多明白晓畅,可以见诸施行。韵语虽非所长,而抒写性情具有真朴之致,盖有体有用之言,固不徒以文章工拙论矣”。

日知录集释

日知录集释

注释书。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清黄汝成撰。他博采众家之说,抉择精义,详加辨证七百多条,又综括群书,发明考证,再作 《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为《日知录》最精善本。书中不分门目,编次顺序以类相从,其具体内容前七卷论述经义,八卷至十二卷论述政事,十三卷论述世风,十四、十五卷论述礼制,十六卷、十七卷论述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论述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名义,二十五卷论述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述史法,二十七卷论述注书,二十八卷论述杂事,二十九卷论述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述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述地理,三十二卷杂考。卷首有自序,卷末有刊误序、刊误、续刊误序、续刊误。全书特点学术源渊通贯,每一事实,论述详细,论证、引据浩繁。有广州重刻本、武昌局本、扫叶山房刻本、坊刻巾箱本、《四部备要》 通行本等。

五杂俎

五杂俎

笔记。明谢肇淛撰。十六卷。肇淛字在杭,福建长乐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除湖州推官,累迁工部郎中,官至广西左布政使。书分天、地、人、物、事五部、按类辑录,每部各卷亦大致以类相从。约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凡一千七百五十二条,二十三万四千余字。多载明代史事,间有考辨,于天文地理、山川风物、政治历史、社会现象、掌故风俗、轶事琐闻,及草木虫鱼、服饰器物等,均有涉及。 书中对明代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有较多的论述, 并有一些“可资解颐”的故事。

水浒忠义志传

水浒忠义志传

简本《水浒传》,二十五卷,一百十五回。施耐庵编辑,明崇祯刘兴我刊本。全称《鼎镌全像水浒忠义志传》。此本是现存简本水浒中较完整的版本,但年代上并不算太早(然而,早期的要么是残本,要么比较不完善)。此本可以暂时作为简本水浒的较标准版本阅读。

元明杂剧

元明杂剧

顾学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这是一本有关杂剧的普及性读物。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全书分为14节,第一至第十节论元杂剧,第十一至第十三节论明杂剧,第十四节为“现存元明杂剧剧目”。第一节论述元杂剧的名称和渊源。第二节论述元杂剧产生的背景,以及元杂剧里所反映的元代社会。认为民族的压迫、阶级的压迫、都市畸形发展等都是元杂剧产生的客观条件,元杂剧深刻反映了元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第三至第七节主要介绍元杂剧的体制,诸如折、楔子、宾白、曲调、题目正名等;元杂剧的脚角、化装,诸如末、旦、净、杂及面部化装、服饰等;元杂剧的排场,诸如舞台、场面、砌末、乐队等;元杂剧的演出和宫调等。第八节论元杂剧作家,主要对元杂剧作家的分期及每一时期的作品进行了论述。在分期上同意王国维的“三期说”,认为第一期为蒙古时代,第二期为一统时代,第三期为至正时代。第九节介绍元杂剧作品的总况、分科及取材特点。第十节重点分析欣赏了《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陈州粜米》等杂剧作品。全书内容较为充实,观点正确,深入浅出,对读者很有帮助。此书是在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