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庵论词

作者:冯煦
蒿庵论词

词论。清末冯煦(1842—1927)撰。一卷。煦有《宋六十一家词选》已著录。冯氏从明人毛晋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选其精萃作品,成《宋六十一家词选》,并在《例言》中,对各家逐一评论。此编即迻录《例言》诸条而成。作者从毛晋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校刊各本,注明毛刻疏误,甄采其精萃词作,编为《宋六十一家词选》,并撰写“例言”,一一加以评述。是书即过录“例言”各条而成,共四十四则。前三十六则评论两宋词家,后八则为校订毛刻,对“其有显然舛失,则从别本改正”。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与《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合刊)和《词话丛编》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冯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

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6年。中世纪,意大利城邦的君主福斯卡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统治者,但他感到短短一生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盼望长生不老。他偶然得到了不死药,服下后摆脱了死亡的威胁,一路高歌,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意大利的霸主,但反而引来了法国的入侵。 他觉得分裂的国家无法长久,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于是把自己的国家献给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但是皇帝非但没有照他的意愿建立一个超级帝国,反而忙于镇压各地的叛乱,最后帝国分崩离析。福斯卡后来到了美洲、加拿大,还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人运动。最后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

法国福柯著。发表于1975年。该书开篇以令人震惊的笔触描绘了1757年车裂死囚的残酷场面,继而详列80年后关押青年罪犯的巴黎监狱的单调日常生活,从而转入该书的主题:探讨惩罚犯人方式的重大转变之深层意义。认为,推动刑罚改革的动力不是出于对人的身体的尊重,而是为了实现一种更有效率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封建专制制度的权力被过度使用且公开展示,其作用于主体的后果是不规则的、功能失调的。刑罚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一种新型权力机构的组织方式,或者一种新型社会关系的组织方式,福科将其称之为“规训”权力。这种新的权力体制借助各种方法来组织、训练和征服人的身体,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顺从的、富有生产力的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资源,即生产出“听话的身体”。福科在该书中考察了规训权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规训权力不仅体现于监狱、军队、医院、学校、工厂等等场所,而且它通过犯罪学、心理学、医学等等科学而作为知识规范、控制着整个社会。即这些知识区分了正常与反常、合法与非法,并建立了一套与正常状态相联系的标准和价值,现代社会不是通过明显的压制而是通过这些标准和价值来对人加以管制。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反响,而福科本人称该部著作为“我的第一部著作”,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滏水集

滏水集

金代诗文别集。20卷。赵秉文著。本集全名为《闲闲老人滏水集》。赵秉文是滏阳(今属河北)人,故其诗文集名《滏水集》。《滏水集》原本30卷,以不乖儒理者为内集20卷,以主张释老者别为外集10卷。今外集已佚,唯内集存。其中卷1存文9篇,其中《黄河九昭》又分为9篇,卷2存古赋13篇、律赋1篇,卷3存古诗75首,卷4存古诗65首,卷5存古诗77首,卷6存律诗109首、绝句21首,卷7存律诗104首,卷8存绝句90首,卷9存绝句93首,卷10存杂体文32篇,卷11存碑文9篇,卷12存碑文5篇,卷13存记13篇,卷14存论10篇,卷15存引8篇,卷16存颂4篇,卷17存箴10篇、赞3篇,卷18存祭文9篇,卷19存书启4篇,卷20存题跋24篇。杨云翼评赵秉文此集:“盖其学一归诸孔孟,而异端不集焉,故能至到如此。所谓儒之正理之主尽在是矣。”(《滏水集》原序)《四库全书总目》针对《滏水集》说:“《归潜志》曰:‘赵闲闲教后进为文章,不可拘一体,有时奇古,有时平淡,何拘?李(屏山)尝与余论赵文曰,才甚高,气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支堕节处,盖学东坡而不成者。又,赵诗多犯古人语,一节或有数句,此亦文章病。’又曰:‘赵于诗最细,于文颇疏,止论气象。’今观是集,祁之论可谓公矣。”《滏水集》在明清时期主要以抄本传世,其中较重要的本子有:明周浩若抄本、汲古阁精抄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清经鉏堂抄本、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何煌家抄本等。并收入《九金人集》之中。

甲申朝事小纪

甲申朝事小纪

笔记。清王朝撰。一卷。作者原署江抱阳生撰。内容专记明崇祯、宏光两朝的宫闱秘闻、朝廷风俗、皇帝佚闻、大臣始末等。约一万三千字。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记载尤详。有些人物传记, 如《张献忠记》、《圆圆传》、《洪承畴纪略》、《郑成功纪略》等,

楞严经要解

楞严经要解

楞严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及南序,行仪跋。亦称《首楞严经要解》,简称《楞严要解》。佛典注疏。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三科:(1)通释经题;(2)通叙科判;(3)正释经文。作者在“通叙科判”中称:“《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本书前有南宋建炎元年(1127)沙门及南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灭十方冥经

灭十方冥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教面善悦童子念十方之佛名以除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