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选注

作者:钱锺书
宋诗选注

钱锺书著。此书初版收录宋代81位诗人的295首作品。书前有序,全面评价了宋诗的得失,说明了选诗的标准,即“六不选”原则: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大模大样地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该原则体现了他对宋诗的独特审美眼光。每位诗人前有小传,介绍诗人的生平、著述,评价其作品,并论及宋诗的变化和流派。80篇诗人短论,仿佛一部宋诗小史。注释更是旁征博引,有翔实的考证,也有对前人讹误的订正。全书突破了传统选本着重词语、名物、典实的训诂笺注方法,加强了对宋诗语言、句式、修辞、意象、境界、风格的分析,沿波讨源,触类旁通,是注释和鉴赏、评判的结合。是书版本多,发行量极大,被认为是“宋诗最有价值的注本,宋诗的一种权威性的参考文献”(王水照、内山精也《关于〈宋诗选注〉的对话》)。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1963年重印,由81家减为80家,删去左纬一家,诗删去13首。此后多次重版、重印,书前总序、诗人小传及注释均曾反复修改。

猜你喜欢的书

查理大帝传

法兰克艾因哈德(Einhard,约770~840年)著。作者是法兰克王国查理曼时代的古典学者,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作家。本书是作者在查理大帝死后,以对先王缅怀和敬仰的心情,模仿罗马历史学家苏托尼厄斯《十二恺撒传》的笔法写成的。全书分两部分,共33节,分别叙述了查理大帝“在国内外的事业”与“私生活和性格”。虽然作者出自感恩戴德的目的,但作品也真实展现了查理大帝戎马倥偬的一生和日常生活,因此是一部人物传记佳作。其缺陷主要在于作者没有说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受时代影响,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宗教神秘色彩,另外全书仅二、三万字,记载难免失之简略。与艾因哈德同时期的圣高尔修道院僧侣也写有查理大帝的传记,对人物的时代背景注入了较多笔墨。上述两个传记由戚国淦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79年合辑出版,并被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

少广补遗

一卷。清陈世仁(1676—1722)撰。陈世仁字元之,号焕吾,浙江海宁人,系陈訏的族侄,好学工为文,精晓算学。康熙五十四年 (1715)以进士入翰林后,即回乡不仕。《少广补遗》专论垛积之术,视垛积为少广,实为幂级数求和之法。其时杨辉、朱世杰等宋元算术湮没无闻,垛积术无人研治,作者独辟蹊径,自立名称,多有发明。清阮元在 《畴人传》称赞“世仁详人之所不详,其用心有足尚已。”全书共七节,三十七个垛积公式,可归为平尖、立尖、倍尖、方尖、再乘尖、抽奇平尖、抽偶平尖、抽偶立尖、抽奇立尖、抽奇偶方尖、抽偶再乘尖、抽奇再乘尖等十二类。其中如“抽偶方尖准立尖”: 1+ (1+9)+ (1+9+25)+···+[1+9+25+···+(2n-1)²]=1/3{n²(n+1)²-1/2n(n+1)}等为前人所未述。陈世仁的工作在我国级数研究方面占有一定地位。在十九世纪,“幂和公式”经董祐诚、屈曾发、汪莱、李善兰等人研究得到重大发展。该书无刊本,仅有《四库》本。另有抄本分藏于李俨 (现已捐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图书馆和广东中山图书馆等处。

斋戒录

斋戒录,原不署撰人。从其内容文字观之,约成书于唐中期。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云笈七签》卷三七亦录其文。此书摘录六朝隋唐道书,概括解说道教斋戒仪法。全书分十五小节。其中斋戒叙、六种斋、二种斋、十二斋、八节斋、心斋等节,主要概述斋法种类及其功用。年六斋、月十斋、阴阳杂斋日等节,列举行斋宜选择之时日。洞玄灵宝六斋十直、斋直、释斋有九食法、说杂斋法、斋科、持斋诸小节,解说修斋须知事项及有关禁戒、书中所述斋法,多本于南朝陆修静、宋文明之说。

坐忘论

古代养生术书。唐司马承祯著。分总论和信教、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条。吸收了佛释的正心和止观学说,阐发道教修仙理论。主张修仙时要收心、守静、简事、真观、去知识、绝欲望,应物而不为物累,“与道同身而无体”(《得道》),以达“形同槁木,心若死灰”(《泰定》)的境界。也就是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着一物,入于虚无,心于是合道。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不断清除为凡尘所染之心,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故收心的关键在于主静去欲。

甲乙集

诗集。唐人罗隐(833—909)撰。十卷,补遗一卷。隐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登(今浙江桐庐)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屡试不第,更名“隐”。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著作颇多。此集所收,俱五七言诗。由于作者生活穷困,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故于冷静观察之中对社会多有深刻认识。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音调悠扬。写个人哀世感伤,亦真切动人。有明毛晋汲古阁刻本,《四部丛刊》影宋刻本。

禅源诸诠集都序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初宗密著有禅源诸诠集一书,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故主张教禅一致,本书即为提倡此一主张之代表作,为佛教思想史上之要典。本书将一切众生之根源称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以此为主题而展开之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此即禅之本源,故称禅源。著者又多处征引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心生灭等,而将禅之实践分成五种,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于教禅一致之主张中,作者将教、禅各分为三种,互相发明融合,示其一致。教三种为:(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