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

钱锺书
  • 姓名:钱锺书
  • 别名:字哲良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无锡人
  •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98年12月19日
  • 民族族群: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卒于北京。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过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锺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关注和研究。他的《谈艺录》(1948)在继承和总结传统诗话的基础上,对中西诗论进行了精微的辨析、比较和阐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而且提出了很多前人不曾提出的新问题。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影响,《谈艺录》可以说是首创。以西方文学理论而言,有较大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家V.B.什克洛夫斯基、丹麦哲学家S.克尔凯郭尔、法国诗人P.瓦莱里等的理论,被首次运用于中国古文论的研究。此书还最早提出了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批评。《谈艺录》1984年由中华书局再版时,钱锺书除对原书稍作删润作为上编外,又将补订的与原书规模相当的内容作为下编。下编不仅于中国古文论中的精华多所钩稽、辨析和阐发,而且对于西方新兴的学科和理论有丰富的联类、辨析和比较,包括精神分析、结构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


钱锺书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的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籍,不株守成见地作了许多新的考释和有创见性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宋诗选注》(1958)提出新的选诗原则,突破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很多问题作出了贯通中西、精见迭出的阐发。


钱锺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英文版,北京图书馆刊,1943)、《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 )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锺书还是出色的散文家和小说家。长篇小说《围城》(1947)描绘了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而“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围城”意象表达了小说的深层意蕴,包含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小说的反讽技巧高超,旁支斜出的叙述风格,诡奇、机智、聪睿、富有知识容量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比喻,尤其是信手拈来的典故,使它得以成为独树一帜的“学人小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和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同样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具有机智隽永的风格。三联书店2001~2002年出版有《钱锺书集》,10种13册,300多万字。

猜你喜欢的书

矮纸集

矮纸集

《矮纸集》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一种,为汪曾祺小说集。因汪曾祺喜爱陆游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故以“矮纸”为书名。 本书所录小说的创作年代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基本包含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早期、高峰期、“衰年变法”期。编法别出心裁,以所写到的地方,即汪曾祺生活过的地方分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汪曾祺故乡高邮(二十篇),其次是北京(八篇),再次是昆明(四篇)和张家口(三篇)。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唯《星期天》。通过阅读这些小说,读者除可以欣赏汪曾祺独特的创作艺术外,也可体会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本书采用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创造、工艺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诸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增进读者对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了解。本书的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各专题均由该领域专家撰稿,内容可自成体系,并充分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发现,力求反映学术前沿。

易学滥觞

易学滥觞

一卷。元黄泽(1260—1346)撰。黄泽字楚望,资州内江(今四川内江)人,家于九江。大德中 (1297—1307),先后为景星、东湖书院山长,秩满即归,闭门授徒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黄泽著述甚丰,仅此书传世。首有延祐七年 (1320年)吴澄题辞,谓泽“每以家贫年迈,弗果速成其注为嗟”云云,盖黄泽欲注《易》、《春秋》二经,而先著《易学滥觞》、《春秋指要》二书,以发其凡。二书原合为一帙,《春秋指要》今佚。《经义考》载此书,注云佚,则朱彝尊亦未见。其书凡十八条,大旨以为学《易》当以明象为先,自象学失传,汉儒区区掇拾,失于繁碎,而王弼之废象数,遁于玄虚。故其书以明象为本,而明象以序卦为本,至于占法,则本之《春秋左氏传》,欲以复古易之旧。其第六条胪列易学之不能复古者十三事,持论俱有根据,而又无所偏主。吴澄一见此书,极力推重,称其“弘纲要义,昭揭其大而不遗其小。”四库馆臣亦誉之为“说易之圭臬”。此书又有武英殿聚珍版、《经苑》、《小万卷楼丛书》、《涉闻梓旧》、《复性书院丛刊》、《易学六种》、《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

中医儿科学专著。6卷。清陈复正撰。陈复正,道士,号飞霞。清医学家。居广东罗浮山。习道家丹鼎、气功诸术。云游海内,临证救治甚众。有感于幼科专著少,而撰《幼幼集成》。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书中整理辑录了古代儿科学的一些主要内容。总结了前人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对儿科常见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卷1论小儿赋禀、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卷2~4分述儿科多种病证(包括内科杂证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附有正方、验方及外治法等;卷5~6为作者删订《万氏痘麻》的各种歌

古诗源

古诗源

诗总集。清沈德潜撰。十四卷。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生困于场屋,年七旬始得进士,高宗称之为“老名士”,命值上书房,擢礼部侍郎。他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反映人民疾苦。此书选收自上古至隋代诗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多被选录。原刻本今存《四部备要》排校本,通行本为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63年和1977年中华书局排印、重印本。

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

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

两卷,清佛说,通量等编(依驹本印)。叙 卷上 上堂 小参 茶话 卷下 机缘 入室 拈古 颂古 杂偈 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