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仓山房诗集
作者:袁枚
诗别集。三十七卷,补遗二卷。清袁枚撰。袁枚诗文,早享大名。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枚官江宁时,已有人为刊其早年诗作,名《双柳轩集》。乾隆三十九年,李调元视学广东时,亦尝刊袁诗选令士子学习。枚六十岁时自编诗、文集,对早期作品痛加删削。其诗集二十四卷,起于乾隆元年丙辰,终于乾隆四十年乙未,按写作时间先后排列,略于少时,详于中晚。名《小仓山房诗集》,前有其弟子薛起凤序及蒋士铨、赵翼、李宪乔等人之题辞。此集刊刻后,风行一时。枚七十五岁时相信术士赵文炳言其“寿至七十六”之说,又补编其诗、文集,各增至三十二卷,体例一仍其旧。其七十六岁至八十二岁诗作,后编为五卷,有仁宗嘉庆(1796—1820)间刊本。补遗二卷乃世宗雍正十一年癸丑至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33—1786)删馀之作。袁枚集刊刻极多。今人周本淳以乾隆随园所刊三十二卷为底本,并据嘉庆诗集单刻本校补标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排印出版。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卷一(丙辰、丁巳)
- 卷二(已未至辛酉)
- 卷三(壬戌、癸亥)
- 卷四(甲子、乙丑)
- 卷五(丙寅至戊辰)
- 卷六(己巳)
- 卷七(庚午、辛未)
- 卷八
- 卷九(癸酉)
- 卷十(甲戌)
- 卷十一(乙亥)
- 卷十二(丙子)
- 卷十三(丁丑)
- 卷十四(戊寅)
- 卷十五(己卯)
- 卷十六(庚辰、辛巳)
- 卷十七(壬午、癸未)
- 卷十八(甲申)
- 卷十九(乙酉)
- 卷二十(丙戌、丁亥)
- 卷二十一(戊子、己丑)
- 卷二十二(庚寅、辛卯)
- 卷二十三(壬辰、癸巳)
- 卷二十四(甲午、乙未)
- 卷二十五(丙申、丁酉、戊戌)
- 卷二十六(己亥、庚子)
- 卷二十七(辛丑)
- 卷二十八(壬寅)
- 卷二十九(癸卯)
- 卷三十(甲辰)
- 卷三十一(乙巳、丙午)
- 卷三十二(丁未至己酉、庚戌)
- 卷三十三(辛亥)
- 卷三十四(壬子、癸丑)
- 卷三十五(乙卯)
- 卷三十六(乙卯、丙辰)
- 卷三十七(丁巳)
- 補遺卷一(癸丑至丙午刪余改剩之作)
- 補遺卷二
猜你喜欢的书
崇实堂医案
医案。清姚龙光撰。一卷。龙光字晏如,丹徒(今属江苏)人。幼承庭训,治文史,明算学。二十七岁时因患病误治,后又有请医难至之苦,遂矢志于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集个人验案撰成是书。计二万余字。卷首为崇实堂医学刍言,论述病分客惑(即伤寒温病)和杂证两种,及习医者学问由博而约、由粗而精,才能左右逢原,并抨击医界积习。次叙医案四十余则。包括伏邪温症、阴虚火结、血崩、脾虚湿重等证治。每案简述病症、病史,分析病因病机,并述诊断、辨证、方药及预后,简要明了。所载多为延治误治者,其中以外感温病证治为多。有光绪二十七年刻本,一九二三年裘吉生刊《三三医书》本。
霍乱燃犀说
温病类著作。清许起撰。二卷。许氏认为霍乱病“寒热异治,诊断略误,生死立判”,为防杜医界误治之害,遂集各家名论,结合临床经验,于光绪十四年(1888)撰成此书。上卷论述热霍乱,下卷论述寒霍乱。皆先论病因、病机、诊治,后列常用方药,理、法、方、药俱全。指出病有寒热之别,治疗迥异。热霍乱在气分应以理气、透表为要,在营血则以清热泄毒为主,方用栀子豉汤之类。寒霍乱则以温中理气为主,方用四逆汤之类。还记有刮治、针刺等外治法。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霍乱专著。有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大六壬金铰剪
太阳加时布局,以时为地盘,隐于意中,再以太阳加时上,作天盘布成局,用天盘基础,始能发用。
多角关系
中篇小说。1935年创作。共13节。1936年刊于《文学》6卷1期,1937年5月由文学出版社出版,现收入《茅盾全集》第4卷。小说以上海附近的小县城为背景,以地主兼资本家唐子嘉1934年年关时节的债务纠纷为线索,来组成复杂的故事。他是华光织绸厂大股东兼董事长,因金融恐慌,产品销路困难,已停工数月,无力支付工人的欠薪;他还是立大当铺三大股东之一,存户前来索款也无钱支付。为了度过年关,他加紧在城里收房租,大铺子拖欠,小铺子又交不起;农村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敲榨和剥削,农民也无力交租。唐子嘉处于欠人债务不能偿还,人欠的帐目又收不回的窘况之中。从中可以看到1934年间城市金融的危机,农村经济的破产,人民生活的贫困。小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通俗化。作者善用白描手法,从一连串行动中,以简劲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的特点。布局紧凑而又曲折,作品以唐子嘉的债务纠纷为线索,巧妙穿插儿女情事,形成两重多角关系。语言朴素、明快。
清风闸
四卷三十二回。清浦琳撰。浦琳字天玉,扬州人,清代中叶著名说书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清风闸》为长篇话本小说,套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的情节框架,叙述宋代孙大理、孙文理及孙文理之妻先后被谋害,而清官包拯查明案情为其申冤的故事。孙大理之妻强氏借算卦先生说孙“当晚三更必死”的话,巧设机关,在家里人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亲夫的奇案,在冯氏《警世通言》中已经成型,该书对这一情节只是借用。但将一篇短篇小说改为长篇小说,该书除敷演添加了孙大理之女孝姑的丈夫皮奉山(皮五癞子)的故事、孙大理之弟的故事情节线外,主要是细节方面的丰富。所以该书已主要不是公案故事,而以反映清代中叶市井之民的生活面貌见长。尤其是关于皮五癞子的部分,从富家、穷户、衙门、酒楼、赌场、妓院等各个角度,陈列出封建社会末期城市中的众生百态。比较成功地刻画了凶狠歹毒的淫妇强氏、苦命女子孝姑等形象。尤其是市井无赖皮五的形象,写得既富于性格而又不失于简单化。语言则显示了说书艺人的口语特点。缺欠是结构松散,亦有封建迷信和道德说教。该书当时在书场讲说时极受欢迎,在民间流传颇广,在文学史上则很少被提及。有清嘉庆己卯(1819)奉孝轩刊巾箱本。同治甲戌(1874)重刊本。另有石印本。
佛遗教经解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亦礼天亲造论主 为顺初机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