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山诗集
作者:李商隐
唐诗别集。李商隐撰。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 一名《玉谿生诗》。李商隐的诗唐代未有人为其结集,所以到唐末已散佚。宋初杨亿孜孜求访,得282首,其后钱若水又留意摭拾,得400余首,再加北宋、南宋人补辑100多首,现存诗600余首。《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诸书著录题名不一,又名《李义山诗》或《玉谿生诗》;卷帙也不等,有3卷、5卷。通行本则为3卷。宋刊本今已不存,现存有手校宋抄本3卷,宣统元年(1909)国光社影印,蒋斧跋称之为“传世李集第一”。《四库全书》所收为明刊本3卷。又有毛晋汲古阁刊《八唐人集》本3卷,清人席启寓辑《唐诗百名家全集》本3卷。《四部丛刊》所收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毗陵蒋氏刻《中唐人集十二家》本《李义山诗集》6卷。此外还有朝鲜刻本《李商隐诗集》10卷,补遗1卷,共2册,现藏北京图书馆。李商隐诗的注释,最早有刘克、张文亮2家注,均未流传。明清注家很多,有释道源注,其书亡佚;朱鹤龄《李义山诗注》;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有乾隆刻本;姚培谦《李义山诗集注》,有乾隆杉桂读书堂刊本;屈复《玉谿生诗意》,有乾隆艺古堂刻本;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等。各家笺注均附有年谱。叶葱奇撰成《李商隐诗集疏证》一书,
猜你喜欢的书
艺彀
三卷彀补一卷。明邓伯羔撰。此书共三卷,补一卷,援据经籍,考订旧文,甚为详赡。虽多本于旧文,但广征博引,多有精到之处。如其怀疑汉有两个牟融,辨《出师表》原有两本等,皆有一定见解。又如引《西京赋》证澹、淡为两字、引《唐六典》证畊、耕为两字,比《六书辨析》还有精到之处。又如辟苏氏梼杌之妄,正邵子称外臣之非,尤能力持公论,不附和门户之局。但其中也有疏漏之处。如:《续博物志》本是南宋李石所撰,书中又明明出现曾公亮、王安石、曾慥之名,而邓伯羔仍疑为此书作者是唐时人,甚为疏舛。又如:邓伯羔据《西溪丛语》以及《七修类稿》认为落霞为鸟名、虫名,亦有失别择等等,但瑕不掩玉,邓伯羔能在明隆庆、万历以后,士大夫惟尚狂禅,不复以稽古为事之际,尚能广征博引,考古论今,且足备参稽,在当时犹为笃实之学也。此书有明刊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菊英的出嫁
短篇小说。王鲁彦 著。初收于1926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版《柚子》。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写乡间的冥婚习俗。主人公菊英七八岁时病死。十年后,她的母亲却又郑重其事地将她嫁给一个早已死去的男孩子。作品着重描写菊英的母亲为女儿找婆家的虔诚、送亲的热闹景象和菊英病死的经过,从而揭示这种迷信风俗的可悲。这种习俗几近儿戏,但农民们做得那样虔诚认真。愈是做得虔诚,愈显得他们迷信和愚昧。作品的特点是外热内冷,表面的热闹不仅反映了作者作为旁观者的冷笑,而且反衬了菊英的母亲失去女儿的凄凉和悲哀。本篇是中国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对于乡俗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过渡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玉山璞稿
诗别集。元顾瑛著。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所作曰:“虽生当元季,正诗格绮靡之时,未能自拔于流俗。而清丽芊绵,出入于温岐李贺间,亦复自饶高韵,未可概以诗余斥之。”今存《四库全书》本。汲古阁《元人十二种诗》有《玉山草堂集》二卷集外诗一卷;另《宛委别藏》、《读画斋丛书》、《丛书集成》均有《玉山璞稿》二卷本。《元诗选》初集辑有《玉山璞稿》一卷,录其诗一百四十六首。
水窗春呓
《水窗春呓》为笔记。清欧阳兆熊、金安清合撰。二卷。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 道光举人。尝任湖南新亭县教官。工诗善文,曾救曾国藩于危困之际,与之交谊颇深。安清,字眉生,号傥斋,浙江嘉善人。国子生。官至湖北督粮道、晋阶盐运使、提奏按察使等职, 与林则徐、许文㤑、季文敏等交往尤密。善文,熟谙古今掌故。此编成书年代不详,凡一百○二条,五万八千字。上卷多载名人轶事,对曾国藩记载尤详。但少有阿谀赞扬之词,却流露出委婉的讥刺。由于作者熟悉曾氏,故所载史料较为可靠。下卷亦多载名公遗闻,而记清初财政情况尤详。有同治刊本,光绪三年(1877)上海机器印书局铅印排印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宋师会述,希迪注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