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斋词话
作者:陈廷焯
词话著作,清陈廷焯撰。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作者论词大旨,宗常州词派张惠言。常州词派的词学观点为反对浙派尖新小巧、轻佻浮滑而无所寄托的词风,主张“温柔敦厚”。陈氏论词的主要精神也是如此。他在书中卷1特别突出地提出了“沉郁”二字作为词论核心。所谓“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其含义有二,一为要求比兴寄托、微言大义。“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二为要求词的风格含蓄、沉稳。陈氏还提出了“顿挫”一词与“沉郁”互补。谓二者统一则“词中三昧尽矣”。并以此衡文,品评周邦彦、冯延已、王沂孙诸家。并多次强调“温厚”,如卷8云:“温厚和平,诗词一本也。”作者的词论既有以诗教评词,提高词的地位与格调的意义,又有限制词的风格多样化的弊病。《白雨斋词话》原为10卷,今本只存8卷。由其门人许正诗整理刊刻。许正诗原刻本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后附《白雨斋词存》、《白雨斋诗钞》各1卷。此后又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唐圭璋辑《词话丛编本》、民国三十五年(1946)上海开明书店本及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杜维沫校点本。
陈廷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
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录拜表仪。唐末杜光庭编集。官传授太玄部经戒法录之仪式。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授经传法拜表科仪,包括通玄赞8首。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北宋卢天骥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题“太素真人魏伯阳演,宣德郎权发遣提举淮南西路学事借 绯鱼袋臣卢天骥上进。”卢为北宋人。魏伯阳显为托名,李约瑟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认为本书可能撰于唐,或撰于三至七世纪,决不迟于九世纪。卢天骥注撰于1111—1117或1114 年。概括药物反应过程和理论。
庐山远公话
敦煌文学作品。作者佚名,今存敦煌写本S2073,原卷首题“庐山远公话”,末段有残佚,卷后题记“开宝五年(972)张长继书记”(原卷抄至此止)。该卷的发现对研究唐代“说话”与话本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所述雁门惠远和尚 俗出家,远行庐山,修道念佛,感动山神造寺,潭龙听经,远契佛心,其后为偿还宿债,离开庐山,与白庄、崔相公当奴作仆,了结前缘,以及化名善庆与道安讲经说法,终成高僧等情节,虽属怪异,但与元释优昙在《庐山莲宗宝鉴》卷4《辩远祖成道事》所记暗合。刘铭恕著录本卷时指出“此为远公古传,说者谓如《庐山莲宗宝鉴》所指《庐山成道记》伪纂惠远神变等事,向来以其必非出自古记,但今以本卷证之,知远公七狂中所谓:出庐放浪白庄三十年,不应晋帝之召,为崔相公家奴,臂有肉钏等神变故事,并早已脍炙人口,宁得谓为晚出。抑考此远公传,以体近小说,命名为话,亦犹李娃小说之命名为《一枝花话》,此亦考证小说史者之宝贵资料”(《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第150页)。这篇以佛徒言行为中心的话本,充满轮回报应,前世宿缘等宗教迷信思想,内容多不足取,然情节跌宕多变,语言通俗流畅,通篇以散叙为主,具有话本小说特点。该卷最早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85,题名为《惠远外传》,整理本见《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春柳莺
章回小说。题“南北鹖冠史者编、石庐拚饮潜夫评”。四卷十回。叙石池斋与梅凌春、毕临莺婚姻事。明嘉靖、隆庆间,才子石池斋与友至古香亭赏梅,见“凌春女子”题诗,心生倾慕,弃扬州梅翰林书馆之聘,往访凌春女子。田又玄诡言来苏游览的毕临莺为凌春女子,使石生往淮安寻访,已则冒名往扬州梅府就馆。石生在淮安与毕临莺传诗通情,又受所赠玉箫。事泄,毕父诬石为盗,石生仓皇逃出,北上应试中探花。石生始终不忘题诗女子,求新交钱公子,代谋凌春。钱公子乃毕临莺女扮男装,献诗词得梅家父女赏识,遂娶梅小姐。新婚之夜,述此事原由,于是二女同嫁石生。故事虽为才子佳人小说,然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描摹人情世态,时有可观。有康熙元年(1662)序刊本、清坊刻本、民国中上海半斋出版社铅印飧秀簃藏本。近有198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1987年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本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
涅槃论
大般涅槃经论之略名。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元魏达磨菩提译。译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