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芜湖感旧伤怀因成十六韵(1)
南指陵阳路(2),东流似昔年(3)。重恩山未答(4),双鬓雪飘然(5)。
数仞惭投迹(6),群公愧拍肩(7)。驽骀蒙锦绣(8),尘土浴潺湲(9)。
郭隗黄金峻(10),虞卿白璧鲜(11)。貔貅环玉帐(12),鹦鹉破蛮笺(13)。
极浦沉碑会(14),秋花落帽筵(15)。旌旂明逈野(16),冠佩照神仙(17)。
筹画言何补(18),优容道实全(19)。讴谣人扑地(20),鸡犬树连天(21)。
(3)杜甫诗:“飘萧觉素发。”
(4)杨师道诗:“池塘藉芳草。”
(5)陶潜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沈约《谢赐绢启》:“起凉风于襟袖。”
(6)《汉乐府》:“发短耳何长。”
(7)《世说》:“郗太尉拜司空,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南史·王微传》:“我何得而叨忝逾分。”
(8)《南齐书·顾宪之传》:“心用参差,难卒澄一。”
途中一绝(1)
镜中丝发悲来惯(2),衣上尘痕拂渐难(3)。惆怅江湖钓竿(4)手(5),却遮西日向长安(6)。
(1)《郡阁雅谈》:“杜牧舍人,罢任浙西郡,道中有诗云云。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
(2)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想镜中看影,尚不含啼。”《小园赋》:“发则睢阳乱丝。”《子夜歌》:“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3)《述异记》:“《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
(4)一作“鱼”。
(5)《吴志·潘濬传》注:“《吴书》曰:心震面热,惆怅累旬。”《晋书·郭璞传》:“无江湖而放浪。”《宋书·乐志》:“钓竿何冉冉,芳饵甘且鲜。”
(6)左思《吴都赋》:“将转西日而再中。”《桓子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
春尽途中(1)
田园不事来游宦(2),故国谁教尔别离(3)?独倚关亭还把酒(4),一年春尽送春时(5)。
(1)孟浩然诗:“林卧愁春尽。”
(2)《汉书·汲黯传》:“黯隐于田园者数年。”《晋书·陶潜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史记·张丞相传》:“深惟士之游宦,所以至封侯者微甚。”
(3)《后汉书·马援传》:“王磐拥富赀居故国。”《宋书·乐志》:“使君生别离。”
(4)《读史方舆纪要》:“陕州灵宝县鸿关,在县西南四十里。”《水经注》:“门水东北历陕,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杜甫诗:“把酒从衣湿。”
(5)梁武帝《子夜歌》:“一年漏将尽。”崔鲁诗:“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
题村舍
三(1)树穉桑春未到(2),扶床乳(3)女午啼饥(4)。潜销暗铄归何处(5)?万指(6)侯家自不知(7)。
(1)一作“数”。
(2)一作“劘”。○《诗·七月》笺:“柔桑,穉桑也。”《氾胜之书》:“桑至春生,一亩食三薄蚕。”
(3)一作“儿”。
(4)一作“鸡”。○《古诗》:“小姑始扶床。”
(5)李白诗:“蚕稠桑柘空。”《说苑》:“归何党矣?”
(6)一作“户”。
(7)《汉书·货殖传》:“童手指千。”又:“亦比千乘之家。”《息夫躬传》:“奸人以为侯家富,常夜守之。”《颜氏家训》:“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代人寄远(1)
河桥酒旆风软(2),候馆梅花雪娇(3)。宛陵楼上瞪目(4),我郎何处情饶?
(1)六言二首。○韩愈诗:“裁衣寄远泪眼暗。”
(2)庾信《李陵别赞》:“河桥两岸,临路凄然。”张衡《周天大象赋》:“酒旗缉讌以承欢。”戴叔伦诗:“风软扁舟稳。”
(3)《周礼·遗人》:“市有候馆。”王筠《雪里梅花诗》:“翻光同雪舞。”
(4)《元和郡县志》:“宣州宣城县,本汉宛陵县。”沈佺期诗:“瞪目眠欲闭。”
绣领任垂蓬髻(1),丁香闲结春梢(2)。剩肯新年归否(3)?江南绿草迢迢(4)。
(1)《汉书·广川王去传》:“姬荣爱为去刺方领绣。”傅玄诗:“顾绣领兮含晖。”
(2)《图经本草》:“丁香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碎录》:“丁香一名百结,子出枝叶上如钉,长三四分,有粗大如山茱萸者,名母丁香。”
(3)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
(4)《梁书·陈伯之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潘岳诗:“迢迢远行客。”
闺情
娟娟却月眉(1),新鬓学鸦飞(2)。暗砌匀檀粉(3),晴窗画夹衣(4)。袖红垂寂寞(5),眉黛敛依稀(6)。还向长陵去(7),今宵归不归(8)?
(1)鲍照诗:“娟娟似蛾眉。”梁元帝《玄览赋》:“望却月而成眉。”
(2)江淹诗:“双鬓鸦雏色。”
(3)《释名》:“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胡粉,胡也,脂和以涂面也。”
(4)《钗小志》:“梁陈士人春游,画衣粉面,弦歌相逐。”潘岳《秋兴赋》:“御袷衣。”《韵会》:“袷,夹衣也。”
(5)庾信诗:“红袖拂秋霞。”江总诗:“离蝉寂寞讵含情。”
(6)沈约诗:“托意眉间黛。”梁元帝诗:“翠眉暂敛千重结。”江淹《赤虹赋》:“依稀不常。”
(7)《元和郡县志》:“咸阳县长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初,汉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
(8)郭璞《江赋》:“或忘夕而宵归。”
旧游
闲吟芍药诗(1),怅望久眉(2)。盼眄回眸远(3),纤衫整髻迟。重寻春昼梦(4),笑把浅花枝(5)。小市长陵住(6),非郎谁得知(7)?
(1)《古今注》:“牛亨问将离别相赠以芍药者。’答曰:‘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以赠之。’”江淹《别赋》:“下有芍药之诗。”
(2)谢朓诗:“怅望一涂阻。”《晋书·戴逵传》:“是犹美西施而学其眉。”
(3)《梁书·沈约传》:“回余眸于艮域。”
(4)《吴越春秋》:“过姑胥之台,忽然昼梦,子为占之。”
(5)张正见诗:“暗开脂粉弄花枝。”
(6)《汉书·孝景王皇后传》:“初,皇太后微时所为金王孙生女,俗在民间,盖讳之也。武帝始立,韩嫣白之,帝曰:‘何为不早言?’乃车驾自往迎之。其家在长陵小市,直至其门,使左右入求之。”《太平寰宇记》:“咸阳县长陵故城,在今县东北四十里,去高帝长陵三里。杜牧之诗云‘小市长陵住’,即此。”
(7)武后《苏氏织锦回文记》:非我佳人,莫之能解。《晋书·王献之传》:“谢安问:‘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安曰:‘外论不尔。’答曰:‘人那得知?’”
寄远
只影随惊雁(1),单栖锁画笼(2)。向春罗袖薄(3),谁念舞台风(4)?
(1)鲍照《野鹅赋》:“立菰蒲之寒渚,托只影而为双。”庾肩吾诗:“惊雁避虚弓。”
(2)《禽经》:“鹂必匹飞,鵙必单栖。”
(3)梁简文帝《梅花赋》:“衣始薄,罗袖初单。”
(4)《拾遗记》:“帝与飞燕戏于太液池,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结飞燕之裙。常怨曰:‘妾微贱,何复得预缨裙之游!’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缨裙之处。”
帘(1)
徒云逢剪削,岂谓见偏装。凤节轻雕日,鸾花薄饰香。问屏何屈曲(2)?怜帐解周防(3)。下溃金阶露(4),斜分碧瓦霜(5)。沉沉伴春梦(6),寂寂侍华堂(7)。谁见昭阳殿(8),真珠十二行(9)。
(1)《初学记》:“《释名》曰:帘,廉也,自障蔽为廉耻也。”按:今《释名》作“”。
(2)《南齐书·王秀之传》:“王远如屏风,屈曲从俗。”
(3)杜预《春秋传序》:“包周身之防。”杜甫诗:“雅节在周防。”
(4)《宋书·乐志》:“金阶玉为堂。”
(5)《神仙传》:“碧瓦鳞差。”
(6)《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沈佺期诗:“春梦失阳关。”
(7)《南史·王融传》:“为尔寂寂,邓禹笑人。”《周舍传》:“每入官府,虽广夏华堂,闺阁重邃,舍居之,则尘埃满积。”
(8)《西京杂记》:“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含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
(9)《汉武故事》:“上起神屋曰昭阳殿,皆以白珠为帘箔。”梁武帝诗:“头上金钗十二行。”
寄题甘露寺北轩(1)
曾上蓬莱宫里行(2),北轩栏槛最留情(3)。孤高堪弄桓伊笛(4),缥渺宜闻子晋笙(5)。天接海门秋水色(6),烟笼隋(7)苑暮钟声(8)。他年会著荷衣去(9),不向山僧道姓名(10)。
(1)《太平寰宇记》:“润州丹徒县甘露寺,在城东角土山上,下临大江,晴明轩槛,上见扬州历历,诗人多留题。”
(2)《史记·淮南王安传》:“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左思诗:“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3)《南齐书·倖臣传论》:“陪兰槛而高眄。”张九龄诗:“聊洗滞留情。”
(4)高适诗:“登临骇孤高。”《一统志》:“邀笛步,在上元县青溪桥右,晋王徽之邀桓伊吹笛处。”
(5)木华《海赋》:“群仙缥渺。”《列仙传》:“周太子晋,好吹笙作凤皇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6)《旧唐书·韩滉传》:“拜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以舟师由海门扬威武,至申浦而还。”王昌龄《宿京江口诗》:“残月生海门。”庾信诗:“蒙吏观秋水。”
(7)一作“鹿”。
(8)《元和郡县志》:“润州北渡江,至扬州七十里。”《一统志》:“扬州隋苑,在江都县北七里。”韦应物诗:“建业暮钟时。”
(9)《左传》:“晋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屈原《九歌》:“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10)庾信诗:“山僧或见寻。”《高士传》:“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名也。”
题青云馆(1)
虬蟠千仞剧羊肠(2),天府由来百二强(3)。四皓有芝轻汉祖(4),张仪无地与怀王(5)。云连帐影萝阴合(6),枕绕泉声客梦凉(7)。深处会容高尚者(8),水苗三顷百株桑(9)。
(1)《一统志》:“《九域志》:商洛县有青云镇。《旧志》有废青云馆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即青云镇也。”
(2)左思《吴都赋》:“轮囷虬蟠。”《晋书·张载传》:“壁立千仞。”《魏书氐传》:“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高七里余,羊肠蟠道,三十六回。”《隋书·崔赜传》:“从驾登太行山,诏问:‘何处有羊肠坂?’赜对曰:‘臣按,《汉书·地理志》:上党壶关县有羊肠坂。’帝曰:‘不是。’又答曰:‘臣按,皇甫士安撰《地书》云:太原北九十里有羊肠坂。’帝曰:‘是也。’因谓牛弘曰:‘崔祖濬所谓问一知二。’”《汉书·王莽传》:“绕霤之固,南当荆楚。”注:“谓之绕霤者,言四面塞阸,其道屈曲,溪谷之水,回绕而霤也。其处即今商州界七盘十二是也。”
(3)《史记·留侯世家》:“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高祖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4)《高士传》:“四皓者,皆河内轵人,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煜煜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
(5)《史记·屈原传》:“秦惠王令张仪佯去秦事楚,曰:‘秦甚憎齐,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6)一作“近”。○《宋书·乐志》:“高峻与云连。”元稹诗:“床空帐影深。”
(7)高适诗:“溪冷泉声苦。”
(8)《魏书·阳尼传》:“钦四皓之高尚兮,叹伊周之涉危。”
(9)白居易诗:“水苗泥易耨。”《魏书·高允传》:“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蜀志·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1)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2)。越嶂远分丁字水(3),腊梅迟见二年花(4)。明时刀尺君须用(5),幽处田园我有涯(6)。一壑风烟阳羡里(7),解龟休去路非赊(8)!
(1)《魏书·高祖纪》:“今三正告初,只感交切。”邢群《郡中有怀寄上睦州员外杜十三兄》诗:“城枕溪流更浅斜,丽谯连带邑人家。经冬野菜青青色,未腊山梅处处花。虽免瘴云生岭上,永无京信到天涯。如今岁晏从羁滞,心喜弹冠事不赊。”按:旧本邢诗混列牧之诗前,而题下有“歙州刺史邢群”六字,今据《全唐诗》正之。
(2)《水经注·渐江水篇》:“桐庐县至於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濑带严陵山,山下有一石室,汉严子陵之所居也。”
(3)鲍照诗:“烟曀越嶂深。”《一统志》:“严州府东阳江,在建德县东南二里,上流即衢婺二港,至兰溪县合流,又北至县东南入浙江,形如丁字,亦名丁字水。”
(4)范成大《梅谱》:“蜡梅本非梅种,以其与梅同时而香,又近之,人言腊时开,故以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5)《魏志·陈思王植传》:“志欲自效于明时。”郭泰机诗:“衣工秉刀尺。”
(6)祖咏诗:“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晋书·桓秘传》:“放志田园,好游山水。”《庄子》:“吾生也有涯。”
(7)《汉书叙传》:“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庾信《侯莫陈夫人墓志铭》:“地势风烟。”余见卷二《李侍郎》。
(8)谢灵运诗:“解龟在景平。”
江上偶见绝句(1)
楚乡寒食橘花时(2),野渡临风驻彩旗(3)。草色连云人去住(4),水纹如縠燕参差(5)。
(1)《越绝书》:“伍员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2)柳宗元诗:“楚乡农事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史记·苏秦传》:“楚必致橘柚之园。”《淮南子》:“橘柚有乡。”梁简文帝诗:“城风泛橘花。”
(3)韦应物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屈原《九歌》:“临风怳兮浩歌。”刘禹锡诗:“彩旗双引到沅湘。”
(4)江淹诗:“草色敛穷水。”庾肩吾诗:“栈阁自连云。”杜甫诗:“去住损春心。”
(5)梁元帝诗:“风散水纹长。”《太平御览》:“《舆地志》曰:縠江,其水波澜交错,状如罗縠之文,因以为名。”鲍照诗:“春燕参差风散梅。”
题木兰庙(1)
弯弓征战作男儿(2),梦里曾经与画眉(3)。几度思归还把酒(4),拂云堆上祝明妃(5)。
(1)《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演繁露》:“乐府有木兰,乃女子,代父征戍,十年而归,不受爵赏,人为作诗,然不著何代人。或者疑为寓言。然白乐天《题木兰花》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又杜牧有《题木兰庙》诗云云。既有庙貌,又云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
(2)《史记·秦始皇纪赞》:“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后汉书·何敞传》:“昔陈平生于征战之世。”《隋书·突厥传》:“碛北未静,犹烦征战。”陈琳诗:“男儿宁当格斗死。”
(3)张九龄诗:“所思如梦里。”《汉书·张敞传》:“为妇画眉。”
(4)《诗序》:“《泉水》,卫女思归也。”
(5)《元和郡县志》:“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旧唐书·音乐志》:“明君,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入朝,诏王嫱配之,即昭君也。及将去,入辞,光彩射人,耸动左右,天子悔焉。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晋文王讳昭,故晋人谓之明君。”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按:《旧唐》志语俱本《通典》,《通典》“元帝”作“宣帝”,则误也。
入商山(1)
早入商山百里云(2),蓝溪桥下水声分(3)。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4)。
(1)《十道山川考》:“商山,在商州上洛县南十四里,商洛县南一里。”
(2)《庄子》:“适百里者宿舂粮。”
(3)《一统志》:“蓝溪水在蓝田县东南。”《长安志》:“蓝谷水,南自秦岭西流经蓝关,蓝桥,经王顺山下,出蓝谷,西北流入灞。”县志:蓝溪即蓝谷水,又谓之清河。《水经注》有埿水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又西北流入灞,疑即此。”《通鉴·唐纪》注:“蓝桥在蓝田关南。”谢灵运诗:“石横水分流。”
(4)《元和郡县志》:“清水县小陇山,又名分水岭,陇上有水,东西分流,行人歌曰:陇上流水,鸣声幽咽,遥见秦川,肝肠断绝。”《开元占经》:“李淳风曰:商风声如呜咽流水,鸣声感人。”
偶题
甘罗昔作秦丞相(1),子政曾为汉辇郎(2)。千载更逢王侍读(3),当时还道有文章(4)。
(1)《野客丛书》:“《史记》: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后因说赵有功,始皇封为上卿。未尝为秦相也。”《北史·彭城王浟传》曰:“甘罗为秦相,未闻能书。”《仪礼》疏曰:“甘罗十二相秦,未必要至五十。”则知此谬已久,牧之盖循袭用之。
(2)《汉书·刘向传》:“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
(3)《文心雕龙》:“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唐六典》:“开元初,褚元量、冯怀素侍讲禁中,为侍读。”
(4)《宋书·颜延之传》:“文章之美,冠绝当时。”《晋书·罗含传》:“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起,惊说之。朱氏曰:‘鸟有文章,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
送卢秀才一绝(1)
春濑与烟远(2),送君孤棹开(3)。潺湲如不改(4),愁更钓鱼来(5)。
(1)《唐书·选举志》:“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复,岁随方物入贡。”按:本集有《送卢秀才赴举》文云:“余自池改睦,凡同舟三千里,复为余留睦七十日,今去。”当即此卢秀才。又卷三有《送卢霈秀才赴举》诗,未知即其人否。
(2)《南齐书·张融传》:“帐春霞于秀濑。”
(3)《庄子》:“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长孙佐辅诗:“独随孤棹去。”
(4)《宋书·乐志》:“随波潺湲。”
(5)《符子》:“太公涓钓隐溪,五十六年矣,不得一鱼,季连往见之,太公涓跽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俯吟,暮则释竿,其膝所处,石皆如臼,其跗触石若路,季连曰:‘钓本在鱼,无鱼何钓?’公曰:‘不见康王父之钓乎?涉蓬莱,钓巨海,摧岸投纶,五百年矣,未尝得一鱼,方吾,犹一朝耳。’果得大鲤,有兵钤在其中。”按《太平御览》引,与此少异,此据马氏《绎史》。
醉题
金镊洗霜鬓(1),银觥敌露桃(2)。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3)。
(1)《南齐书·周盘龙传》:“盘龙爱妾杜氏,上送金钗镊二十枚。”《云仙杂记》:“王僧虔晚年恶白发,一日对客,左右进铜镊,僧虔曰:‘却老先生至矣,其几乎?’”晋《子夜歌》:“霜鬓不可视。”
(2)白居易诗:“酒试银觥表分深。”王昌龄诗:“昨夜风开露井桃。”
(3)《水经注·汶水篇》:“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1)
吕氏强梁嗣子柔(2),我于天性岂恩仇(3)。南军不袒左边袖(4),四老安刘是灭刘(5)。
(1)《一统志》:“商州四皓庙,在州西金鸡原,一在州东商洛镇。”
(2)《汉书·吕皇后传》:“吕后为人刚毅。”又:“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宋书·颜延之传》:“私恃顾盼,成强梁之心。”
(3)《孝经》:“父子之道,天性也。”《关尹子》:“天下之理,恩或化仇,仇或化恩。”
(4)《文献通考》:“汉京师有南北军之屯,南军,卫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北军,中卫主之,掌京城门内之兵。高后时,吕禄为将军,掌北军。产为相国,掌南军。”《汉书·高后纪》:“太尉勃入北军,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皆左袒,勃遂将北军,然尚有南军,丞相平召朱虚侯章佐勃,章从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击产,杀之。”
(5)《汉书·张良传》:“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乃使建成侯吕择劫良为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嫚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于是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十一年,黥布反,上欲使太子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于是上自将而东。十二年,上从破黥布归,愈欲易太子,良谏不听。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视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乃主矣。’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高帝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周勃传》:“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纪》:“诏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
送隐者一绝(1)
无媒径路草萧萧(2),自古云林远市朝(3)。公道世间唯白发(4),贵人头上不曾饶(5)。
(1)《宋书·隐逸传序》:“身隐,故称隐者。道隐,故曰贤人。”
(2)《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
(3)《隋书·李谔传》:“逆旅之与旗亭,自古非同一概。”《历代名画记》:“宗炳自为画山水序曰: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周书·薛端传》:“韦居士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守道,荣辱不及,何其乐也!”
(4)《汉书·萧望之传》:“庶事理,公道立。”《魏豹传》:“人生一世间。”《五行志》:“白发,衰年之象。”
(5)《史记·秦始皇纪》:“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陶潜诗:“空负头上巾。”鲍照诗:“日月流迈不相饶。”
题张处士山庄一绝(1)
好鸟疑敲磬(2),风蝉认轧筝(3)。修篁与嘉树(4),偏倚半岩生(5)。
(1)《后汉书·刘恺传》:“恺性笃古,贵处士。”谢朓诗:“解佩拂山庄。”
(2)曹植诗:“好鸟鸣高枝。”《拾遗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鸟,名曰青,其声似钟磬笙竽也。”
(3)谢灵运诗:“萧瑟含风蝉。”《升庵诗话》:“古人殿阁檐棱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此乃檐下铁马也。今名纸鸢曰风筝,非也。”
(4)任昉《秋竹赋》:“临曲沼,夹修篁。”《后汉书·马融传》:“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5)钱起诗:“半岩采珉者。”
有怀重送斛斯判官(1)
苍苍烟月满川亭(2),我有劳歌一为听(3)。将取离魂随白骑(4),三台星里拜文星(5)。
(1)《汉书·伍被传》:“心有所怀,感动千里。”《唐会要》:“会昌五年九月,中书门下奏条流诸道判官员额。”
(2)《穆天子传》:“讼之繇,薮泽苍苍。”张九龄诗:“烟月赏恒余。”《水经注·漯水篇》:“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
(3)《韩诗》:“伐木废,朋友之道缺,劳者歌其事。诗人伐木,自苦其事,故以为文。”按今《韩诗外传》无此文,此据《文选》注引。
(4)崔湜诗:“离魂暗马惊。”《水经注·济水篇》:“同水出南原下,东北流径白骑隖。”
(5)《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相比,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吴筠《八公山赋》:“文星乱石,藻日流阶。”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1)。春风十里扬州路(2),卷上珠帘总不如(3)。
(1)《桂海虞衡志》:“红豆蔻,花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西溪丛语》:“杜牧之诗云:‘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不解豆蔻之义。阅《本草》,豆蔻花生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尚小如妊身也。”江淹诗:“江南二月春。”
(2)鲍照诗:“春风澹荡使思多。”《晋书·天文志》:“人目所望,不过十里。”隋炀帝诗:“扬州旧处可淹留。”
(3)何逊诗:“珠帘旦初卷。”《史记·外戚世家》:“邢夫人衣故衣,独身来前,尹夫人望见之曰:此真是也。于是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
多情却似总无情(1),惟觉罇前笑不成(2)。蜡烛有心还惜别(3),替人垂泪到天明(4)。
(1)韩愈诗:“多情怀酒伴。”《古歌》:“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2)钱起诗:“相忆绿罇前。”骆宾王诗:“旭旦含颦不成笑。”
(3)《魏书·李孝伯传》:“义恭献蜡烛十梃。”《西京杂记》:“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
(4)《北齐书·孙搴传》:“高祖曰:‘折我右臂,仰觅好替还我!’”陈后主诗:“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左传》注:“降娄中而天明。”
寄远
前山极远碧云合(1),清夜一声白雪微(2)。欲寄相思千里月(3),溪边残照雨霏霏(4)。
(1)庾肩吾诗:“前山黄叶起。”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2)《拾遗记》:“孙亮作琉璃屏风,每于月下清夜舒之。”梁简文帝诗:“一声一转煎心。”《淮南子》:“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3)李陵诗:“万里遥相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4)孟浩然诗:“竹间残照入。”
九日(1)
金英繁乱拂栏香(2),明府辞官酒满缸(3)。还有玉楼轻薄女(4),笑他寒燕一双双(5)。
(1)《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土人并集野饮宴。”
(2)王筠诗:“菊花偏可憙,碧叶媚金英。”
(3)《后汉书·刘宠传》:“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李白诗:“思尔欲辞官。”《宋书·陶潜传》:“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4)梁简文帝《大法颂序》:“玉楼十二,遥耻神仙。”《古诗》:“盈盈楼上女。”《魏书·萧宝夤传》:“少子凯妻,长孙稚女也,轻薄无礼。”
(5)白居易诗:“恋巢寒燕未能归。”《公羊传》:“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寄牛相公(1)
汉水横冲蜀浪分(2),危楼点的拂孤云(3)。六年仁政讴歌去(4),柳远春堤处处闻(5)。
(1)《唐书·牛僧孺传》:“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迁中书侍郎。敬宗立,进封奇章郡公。是时政出近倖,僧孺数表去位,帝为于鄂州置武昌军,授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按:《旧唐书·敬宗纪》云:“于鄂州特置武昌军额,宠僧孺也。”《僧孺传》亦有其语。考《旧宪纪》于元和元年正月书,以鄂岳沔观察使韩皋为鄂岳蕲安黄等州节度使。三年二月书,以武昌军节度使韩皋为镇海军节度使。于五年十二月,则书以前御史中丞吕元膺为鄂州刺史,鄂黄岳沔蕲安黄等州观察使,以鄂岳观察使郗士美为河南尹。故《新书·方镇表》亦云:元和元年,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五年,罢武昌军节度使,置鄂岳都团练观察使,则鄂岳已先有武昌之号。宝历初,第复置以宠僧孺,不可云特置武昌军号也。《新》传及《旧》纪传语俱未谛。又《旧》纪元和五年之鄂黄岳沔蕲安黄云云,其“鄂”下衍“黄”字。又《旧·文宗纪》太和四年正月,以武昌节度使牛僧孺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尚书左丞杜元颖检校户部尚书,充武昌军节度,鄂岳蕲黄安申等州观察使。考杜元颖未尝为武昌节度,并不为尚书左丞,纪于次年八月书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卒,知杜元颖为元稹之误,即《新》、《旧》元稹传可证也。又《旧》稹传云:太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卒于镇。白居易稹墓志同。《旧》纪卒稹于八月,自据奏到日。传书太和四年正月出镇,五年卒,而墓志则云在鄂三载,疑“三”字传写误也。又《旧》纪于元稹卒后,继书以陕虢观察使崔郾为鄂岳安黄观察使,知僧孺、元稹俱以故相莅镇,故为复武昌军额。稹卒后,鄂岳即仍为观察使。《新·方镇表》于宝历元年不云置武昌军,太和五年不云罢军,俱脱误也。
(2)《旧唐书·地理志》:“鄂州江夏,江汉二水会于州西。”《元和郡县志》:“沔州汉阳县鲁山,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水经注·江水篇》:“江水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沔水篇》:“沔水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阪,南与江合,与《尚书》、杜预注相符。”
(3)《元和郡县志》:“鄂州今为鄂岳观察理所,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一统志》:“《武昌府志》:黄鹤山自高冠山西至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水经注·南沮水篇》:“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4)《旧唐书·牛僧孺传》:“凡镇江夏五年。太和三年,李宗闵屡荐僧孺有才,不宜居外。四年正月召还,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梁书·元帝纪》:“讴歌再驰,是用翘首。”
(5)《晋书·陶侃传》:“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梁书·曹景宗传》:“迁郢州刺史,于城南起宅,长堤以东,夏口以北,开街列门,东西数里。”《一统志》:“武昌府江堤,在江夏县北,长五千五百余丈。通城堤,在嘉鱼县东北,自龙潭山至旧鱼山驿,高丈许,广三丈,种柳。”梁元帝诗:“处处春情多。”
为人题赠二首
我乏青云称(1),君无买笑金(2)。虚传南国貌(3),争奈五陵心(4)。桂席尘瑶珮(5),琼炉烬水沉(6)。凝魂空荐梦(7),低珥(8)悔听琴(9)。月落珠帘卷(10),春寒锦幕深(11)。谁家楼上笛(12),何处月明砧(13)?兰径飞蝴蝶(14),筠笼语翠襟(15)。和簪抛凤髻(16),将泪入鸳衾(17)。的的新添恨(18),迢迢绝好音(19)。文园终病渴(20),休咏《白头吟》(21)!
(1)《汉书·扬雄传》:“当涂者,入青云。”
(2)江总诗:“百万千金买歌笑。”
(3)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4)徐陵《玉台新咏序》:“五陵豪族,充选掖庭。”
(5)谢朓《送远曲》:“琼筵妙舞绝,桂席羽觞陈。”庾信《邛竹杖赋》:“得与绮绅瑶佩,出芳房于蕙庭。”
(6)《本草》:“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7)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8)一作“耳”。
(9)《史记·司马相如传》:“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庾信《小园赋》:“鱼何情而听琴。”
(10)范静妻沈氏诗:“月落锦屏虚。”庾信诗:“珠帘卷丽日,翠幕蔽重阳。”《拾遗记》:“越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以贡于吴,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
(11)庾肩吾诗:“春寒极晚秋。”江淹《别赋》:“抚锦幕而虚凉。”
(12)晋《折杨柳歌》:“窈窕谁家妇?”
(13)宋《莫愁曲》:“莫愁在何处?”李白诗:“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
(14)江淹诗:“兰径少行迹。”张正见诗:“艳粉惊飞蝶。”
(15)祢衡《鹦鹉赋》:“绿衣翠衿。”又:“闭以雕笼。”
(16)《释名》:“簪,兟也,以兟连冠于发也;又枝也,因形名之也。”《事文类聚》:“周文王髻上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高髻名凤髻。”
(17)《辍耕录》:“孟蜀主一锦被,其阔犹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织成,被头作二穴若云板样,盖以扣于项下,如盘领状,两侧余锦,则拥覆于肩,此之谓鸳衾也。”
(18)宋《读曲歌》:“的的两相忆。”
(19)谢灵运诗:“迢迢万里帆。”梁简文帝诗:“一去十三年,复无好音信。”
(20)《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尝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称病闲居,不慕官爵,拜为孝文园令。”
(21)《西京杂记》:“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绿树莺莺语(1),平江燕燕飞(2)。枕前闻去雁(3),楼上送春归(4)。半月双脸(5),凝腰素一围(6)。西墙苔漠漠(7),南浦梦依依(8)。有恨簪花懒(9),无寥斗草稀(10)。雕笼长惨澹(11),兰畹谩芳菲(12)。镜敛青蛾黛(13),灯挑皓腕肌(14)。避人匀迸泪(15),拕袖倚残晖。有貌虽桃李(16),单栖足是非(17)。云载驭去(18),寒夜看裁衣(19)。
(1)吴迈远诗:“绿树摇晴光。”《本草释名》:“鸎,《禽经》云:鸎鸣嘤嘤,故名。或云:鸎项有文,故从賏,賏,项饰也。或作‘莺’,鸟羽有文也。《诗》云‘有莺其羽’是矣。”
(2)《吕氏春秋》:“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3)孙逖诗:“香来荐枕前。”萧统《四月启》:“今因去雁,聊寄刍荛。”
(4)《南齐书·裴皇后传》:“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沈约诗:“怵春归之未几。”
(5)徐陵《孝义寺碑》:“明星皎皎,流半月之光。”徐伯阳诗:“双脸含娇特好羞。”
(6)宋玉《好色赋》:“腰如束素。”
(7)《淮南子》:“东面而望,不见西墙。”谢朓诗:“生烟纷漠漠。”
(8)《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县南浦,在县南三里,《离骚》云‘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西入江。”按:“送美人”句,见《九歌·河伯》。
(9)《论衡》:“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谢偃诗:“簪花举复低。”
(10)李陵《答苏武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岁华纪丽》:“端午斗百草,缠五丝。”
(11)《世说》:“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淡。”
(12)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张正见诗:“披襟出兰畹。”庾肩吾诗:“佳期竟不归,春日生芳菲。”
(13)江淹《神女赋》:“青娥羞艳,素女惭光。”梁元帝诗:“怨黛舒还敛。”
(14)卢询诗:“挑灯更惜花。”嵇康《琴赋》:“扬和颜,攘皓腕。”
(15)《宋书·朱百年传》:“隐迹避人。”谢朓《祭阮夫人文》:“迸泪失声,潺湲如线。”
(16)曹植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17)《易通卦验》:“博劳性好单栖。”《庄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8)张说诗:“轻举托云。”
(19)梁武帝诗:“调梭织寒夜。”简文帝诗:“何时玉窗里,夜夜更缝衣?”
少年行(1)
官为骏马监(2),职帅羽林儿(3)。两绶藏不见(4),落花何处期(5)?猎敲白玉镫(6),怒袖紫金(7)。田窦长留醉(8),苏辛曲让(9)歧(10)。豪持出塞节(11),笑别远山眉(12)。捷报云台贺(13),公卿拜寿卮(14)。
(1)《乐府解题》:“《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忼慨以立功名也。”余解亦见卷二。
(2)《汉书·百官表》:“太仆有骏马令丞。”《唐六典》:“太仆卿之职,总诸监牧之官,诸牧监掌群牧孳课之事。”
(3)《汉书·百官表》:“羽林掌送从,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唐六典》:“皇朝名武卫所领兵为羽林,又别置左右屯营,各有大将军、将军等员。龙朔二年,为左右羽林军,其名则历代之羽林也。”
(4)《汉书·金日传》:“日两子:赏为奉车都尉,建驸马都尉,及赏嗣侯,佩两绶。”《朱买臣传》:“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
(5)梁简文帝诗:“落花随燕入。”沈约诗:“昨宵何处宿?”
(6)萧统诗:“白玉镂鞿羁。”徐陵诗:“玉镫绣缠鬃。”
(7)《唐书·西域传》:“钵露种多紫金。”《汉书·淮南厉王传》:“即自袖金椎椎之。”《水经注·渠水篇》:“清沟水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以金椎击秦始皇于此。”骆宾王诗:“金许报韩。”
(8)《汉书·窦田灌韩传》:“灌夫过丞相蚡,蚡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夫以语婴,婴洒扫张具,及饮酒酣,夫起舞属蚡,蚡不起,夫徙坐,语侵之,婴乃扶夫去,谢蚡,蚡卒饮至夜,极欢而去。”曹摅诗:“田窦相夺移。”崔日用诗:“留醉奉宸晖。”
(9)一作“护”。
(10)《汉书·赵充国等传赞》:“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后汉书·冯异传》:“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尔雅》:“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
(11)《汉书·张骞传》:“拜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齎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晋书·乐志》:“李延年造新声二十八解,有《出塞》、《入塞曲》。”
(12)《汉书·司马相如传》:“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余见卷二《题桐叶》。
(13)杜甫诗:“捷书夜报清昼同。”《后汉书·朱祐等传论》:“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范升传》:“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
(14)《汉书·司马迁传》:“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盆池(1)
凿破苍苔地(2),偷他一片天(3)。白云生镜里(4),明月落阶前(5)。
(1)《魏志·管辂传》注:“《辂别传》曰: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韩愈《盆池诗》:“汲水埋盆作小池。”
(2)谢朓诗:“苍苔依砌上。”
(3)庾信诗:“光如一片水。”
(4)《淮南子》:“白泉之埃,上为白云。”沈约《和白云》诗:“倒影入华池。”蔡凝诗:“春云处处生。”庾信《行雨山铭》:“花来镜里。”
(5)曹植诗:“明月澄清影。”《洞冥记》:“帝起俯月台,台下穿池,登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仪礼·大射仪》:“交于阶前。”
有寄
云阔烟深树,江澂水浴秋。美人何处在(1)?明月满山头(2)。
(1)屈原《九歌》:“望美人兮未来。”庾信诗:“不知何处天边?”
(2)陈后主诗:“山空明月深。”《列仙传》:“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